主题单元教学:从深度教学到深度学习

2020-06-27 14:07赵国防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生

赵国防

【摘要】主题单元教学,作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学习主题设计与实施、挑战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它不仅对传统教材、传统课堂、传统学习方式及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架起了教师推进深度教学与深度教研以及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桥梁。

【关键词】主题单元教学 深度学习 学生 系统理解

主题单元教学,作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学习主题设计与实施、挑战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被广大教师所关注。通过主题单元教学,既可以聚焦主题,引导教师立足数学本质、关注系统建构、推动深度教学,又可以为学生系统学习、深刻理解、提升素养创造条件,同时更为学生深度学习搭建平台,创造可能。因此,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无疑便架起了从深度教学到深度学习的桥梁。

一、主题单元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主题单元教学,是指根据课程实施目标,在遵循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和学生学习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设计若干个教学主题,并以此为线索,开发和重构教学内容,并进行连续课时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是在“主题”背景下展开的“单元”教学,和传统教材、传统课堂基于“单元”背景下的“课时”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并确定部分的性质与意义” 。结构主义鼻祖索绪尔也认为,“各元素的意义只能由各元素的关系来确定,一个元素只有在与别的元素以及整个体系发生联系时才有意义。”这些理论很好地揭示了整体的重要意义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些理论,再来审视儿童的学习,它理应建立在对“整体”(即主题单元)把握的基础上,来系统理解“部分”(即各知识点)。只有这样,各“部分”才能寻得其“根”(即本质内涵),并能体现其“魂”(即重要意义)。也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主题建构与单元行动,教师才会有主题意识与单元观念。只有架构了主题单元的教学材料与学习活动设计,才能够导引学生系统、深入地实现深度学习。

主题单元教学侧重于“主题”,强调立足主题,开展系列、深入的学习活动;强调基于主题,打通相关知识的横向与纵向关联;还强调围绕主题,适度超越时空和学科局限,建构跨学科、全领域的学习。由此看来,主题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材、传统课堂、传统学习方式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引导教师推进深度教学、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二、传统教学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影响

传统教学由于受教材编排体系、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常常是“步步为营”“课课为本”,缺少主题设计与系统架构,学生的学习自然便失去了整体感知与深刻理解,深度学习很难实现。

1.重课时目标,轻主题设计

传统课堂,由于教师受教学观念和教材局限等原因,常常把课时目标作为行动目标,把课时任务作为行动任务,聚焦课时教学,忽视统筹规划与主题设计。

如在教学“简易方程”单元时,教师按部就班,先教学“方程的意义”,再教学“等式的性质”,接着教学“解方程”,最后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从逻辑体系上看,这样设计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儿童认知、心理和知识本身的关联性上看,人为割裂并“分块”,却让高度衔接、高度融合的主题单元内容失去了連续性、关联性与融合性。

2.重点上强化,轻系统理解

传统课堂,由于受时空和组织方式的限制,教学过程只能“一课一点”,或“一课几点”,很难实现让学生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系统理解和整体建构,常常出现有“点”无“线”的状况,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深刻性与层次性缺失。

如在教学“简易方程”单元时,“等量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既是“方程的意义”一课的核心,也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托。因此,“等量关系”既是一条贯穿本单元的思维线,也是一条支撑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的原理线。然而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很难去挖掘,学生更难去体会,只停留在对每一节课的强化与训练上,系统理解与整体建构缺失。

3.重教材内容,轻学材开发

传统课堂,常常步步为营,按既定课时的教材内容来推进。在这样的过程中,每课时强化的都是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而缺少了适合学生主题单元学习应有的主题性、系列性、深刻性与开放性,教学常常被表面的知识点“遮蔽”,深层的思想、方法与思维训练缺失。

如在教学“简易方程”单元时,一线教师常常把“会列方程” “会解方程”“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等作为相应课时的教学重点。这样一来,就让隐藏于方程背后的思维线缺失,只看到了点上的技能训练,忽视了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之“魂”,教学层次低,学生理解浅。

三、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主题单元教学,强调立足学生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学习与研究。因此,主题的设计与确定、内容的开发与重构、方式的转变与优化等,都影响其推进的实效。

1.教材重构:变点状分散为系统关联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基本参照。然而,由于受知识领域间的相互交叉、课时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等影响,传统教材的单元分布有的是分散的,有的甚至是跨年级的,所以开展主题单元教学,首要任务便是教材重构。教师在精心研读课标、深刻把握学科内涵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

以“分数的认识”为例,苏教版教材分三次进行教学,三年级上学期先初步认识分数(即直观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下学期再进一步认识分数(即直观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到五年级再抽象和理解分数(即分数的意义)。这样分阶段来认识分数,教材编者有其深刻的用意,那便是顺应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关注知识间的横向关联。但这样一来,容易让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出现断层,其连续性与深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于是教师可进行教材重组和主题设计,以“有趣的分数”为主题,采用活动参与、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

活动1:分一分,你会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吗?

活动2:画一画,你能结合具体分数,用简图表示它的意义吗?

活动3:找一找,你在哪里还见过分数?它表示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活动4:算一算,既然分数也是一种数,那么它们之间的运算又有哪些技巧呢?请举例说明。

四个活动,简洁明了,挑战性、开放性强,为学生充分感知、及时抽象与概括留足了空间。活动层层递进,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与发现、总结与概括。活动中,分数的相关知识点会被学生探究得淋漓尽致,甚至一网打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主题单元教学中,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虽有问题导引,但探究没有边界;教师虽有适时指导,但过程没有包办;问题虽有一定指向,但思路与内涵无限宽广。这样一来,便将散落于几本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关联,将原本分散的课时进行了集中“攻关”,确保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学习过程的连贯性。

2.教学重建:变逐个击破为整体建构

传统教学,由于受课时影响,一般每课时都有各自的具体目标和明确任务。但采取主题单元教学,便需要在精心设计主题、科学分配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结构与教学组织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主题式,即围绕主题单元教学的大主题和核心任务,将其分解为便于实施的几个小主题,然后一课一主题,系列展开,深度推进;二是阶段式,即围绕大主题,把其划分为几个便于学生研究与探索的活动阶段,然后一课时一阶段,层层推进,分步攻关;三是分类式,即围绕大主题,根据研究与探索需要,将其分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展演等类型,然后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几种方式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相互融合,交叉进行。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这一单元,按照教材设计,要依次进行10个例题的教学。(具体内容见下表)

但如果采用主题单元教学,在聚焦主题、重组教材、整合活动、优化内容的基础上,便可以设计出三大类型的教学。首先是自主学习课——“走近方程”,然后是主题探究课——“破解方程”,最后是智慧挑战课——“应用方程”。

自主学习课——“走近方程”,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具体情境的观察、分析与表达,逐步理解等式与方程,感受等量关系的重要作用,经历由算術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初步感受方程思想。

主题探究课——“破解方程”,主要引导学生在深刻挖掘支撑方程的基本原理——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和发现等式的性质,为解方程提供思维模型和方法支持,进一步感受方程思想。

智慧挑战课——“应用方程”,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程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提升学生对等量关系的发现、挖掘与运用能力,升华方程思想。

三个类型的课,既共同承载着主题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与总任务,又各有千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它们始终围绕“一条主线” “两个重点”进行训练与提升。“一条主线”是指以等量关系理解与运用为“主线”,“两个重点”是指代数思维、方程思想这两大训练重点。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主题单元教学的大主题得以轻松落地,又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探究与发现创造广阔空间。立足主题,科学设计,整体建构,分类推进,确保了主题单元教学扎实落地和稳步推进。

3.教研重塑:变课堂研究为课程研发

主题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推动深度学习扎实落地的教学方式,它带来的不只是教材重构、教学重建,也带来了对传统教研方式的重大挑战——从课堂研究到课程研发。传统的学科教研,过多聚焦于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一般很少涉足课程研发。而在主题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学科教研,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课程研发,即在深刻把握课标要求、全面把握学科内容、充分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投入课程研发——主题设计与学习活动设计。

(1)科学设计“大主题”。大主题的设计与确定,是主题单元教学的“基础工程”和首要任务。大主题的导向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不仅直接决定着主题单元教学的成效,还决定着后期小主题及微活动的设计与落实。因此,大主题设计一定要统筹规划,科学拟定,反复论证。

大主题的设计,需要集全体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团队、跨学科骨干教师之力,充分研讨,科学定位,统筹规划。设计时可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尊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二是尊重学习领域的整合性,三是尊重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在“三个尊重”原则的指导下,设计与研发团队充分研究课标,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学生学习的真实需要与心理过程,研究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策略。深度研究,科学设计,充分论证,拟出系列大主题。

(2)精心设计“微活动”。大主题的设计,为主题单元教学搭建了基本“框架”,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设计“微活动”,即将“大主题”进行细化与具体化,让它破解为学生可参与、乐参与的系列学习活动。“微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大主题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想,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融入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学科特色,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创造广阔空间,提供无限可能。在设计“微活动”的过程中,可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过程的整合性,三是场域的开放性。遵循“三项原则”,学科组教师充分研讨,科学分工,巧妙设计,适时交流,不断完善,最终拿出系列“微活动”的设计方案。

无论是“大主题”策划,还是“微活动”设计,都属于课程研发的内容,都需要凝聚学科组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自然它也成了学科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课程研发不仅是教学前期的任务,它更会陪伴主题单元教学的始终,充盈每一个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优化主题及活动设计,教研活动时自然也会将“大主题”及“微活动”设计与实施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研究、探讨、交流、碰撞。

当然,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还有很多,比如课堂的调控与导引策略、学生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激励策略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导课堂样态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192)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