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翠娥
(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儿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小儿患者具有爱哭闹、焦躁、恐惧、不愿意配合治疗等特点,因此给患儿的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重要内容之一,可有效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对于治愈疾病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2]。现阶段,为患儿主要使用钢针穿刺的方式给予药液,由于过于疼痛,患儿又普遍存在着好动等情况,常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相关医学文献表明,对儿童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减少多次穿刺的痛苦[3]。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两种不同穿刺方法的效果(普通钢针穿刺、静脉留置针穿刺),旨在为患儿选择最佳静脉输液方式,内容下示。
抽选来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患者(68例),根据双色球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范畴为2~6岁,平均年龄(4.89±1.68)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范畴为3~9岁,平均年龄(5.16±1.48)岁,纳入标准:①经医院论理部门批准;②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进行静脉穿刺对患儿收益最大。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疾病者;②精神病史不能配合治疗者。根据统计学理念讨论,所有患者数据分布均衡,且P>0.05,可行比对。
对照组实施普通钢针穿刺,内容为穿刺讲解工作、护理人员准备相应物品(扎脉带、碘伏、输液贴等),消毒穿刺周围皮肤等。观察组则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加强护理,主要内容为:(1)知识说明:护理人员使用温柔的语气、大方的态度,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主要囊括穿刺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做好思想上的工作,让其知晓静脉留置针是安全的,不必感到害怕。(2)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在实施静脉穿刺前,准备好穿刺物品,如治疗盘、扎脉带、一次性棉签、输液贴、药液、无菌静脉留置针等。(3)静脉留置针:护理人员核对患儿姓名、年龄、住院号后,使用扎脉带将患儿的静脉暴露出来,运用棉签蘸取碘伏,围绕穿刺部位将周围皮肤消毒大约5cm,静脉留置针拿出,将套盖取下,护理人员转动针芯让针头斜面朝上,后在肝素帽内刺入头皮针,把输液器关好,后将针头对准穿刺部位,角度保持在15~30°,待回血后将针头角度降低,将针头往静脉内推送0.2~0.5 cm,护理人员使用右手将导针管固定好后将针芯拔出,运用输液贴将静脉留置针以及肝素帽固定好,调节输液速度。(4)固定:在穿刺成功后,护理人员使用无菌输液贴将患儿针眼完全覆盖,在肝素帽下放置无菌棉球,后用胶布将留置针环形固定。(5)穿刺后护理:护理人员应每日交接班时,仔细查看患儿针口的情况,有无发红、肿痛以及输液贴有无破损等,若发生异常及时拔针,并进行紧急处理。(6)输液护理:护理人员使用生理盐水在患儿进行输液前进行冲管,在输液完毕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封管,按照封管操作执行。
护理人员统计两组患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主要内容为堵管、皮下血肿、静脉炎以及渗血,计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方法为(堵管+静脉炎+皮下血肿+渗血)/总例数。观察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分别为一次穿刺、二次穿刺以多次穿刺,计算方法为(一次穿刺成功)/总例数。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软件分析研究所得数据,x2(检验计数资料),“±s”(计量资料),P值得大小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下降,两组差别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n(%)]
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两组差别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相比[n(%)]
儿童患者因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认知不够,因此对于静脉给药(穿刺)普遍存在着恐惧、拒绝等现象,这给护理人员顺利完成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4]。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静脉留置针的出现,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它具有操作简单、便捷、柔软性强等优势,其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临床诸多学者的肯定[5]。有学者指出,在为小儿进行静脉留置针完毕后,还需要加强在留置期间的护理,能够减少穿刺次数,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出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下降,且患儿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两组差别明显,P<0.05。通过对患儿及其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知识,可提高其静脉留置针认知度以及配合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穿刺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保证穿刺的成功,避免因用品的缺乏,而导致的穿刺时间过长的发生。对患儿的静脉离留置针进行妥善固定,可有效防止留置针脱落以及不良情况的出现,能够降低二次穿刺的的发生率。在患儿穿刺后对针口进行护理,能够提高其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避免感染以及针口渗血的出现。
综上所述,将静脉留置针用于儿童患者并加强护理,能够避免二次穿刺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效果,降低穿刺失败机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