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立,李荣宗,周 维,王 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神经康复科,广西 桂林 541002)
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由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大脑中枢神经病变坏死,进而出现肢体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缺失表现[l]。
我们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3例,针刀治疗组31例,卒中单元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①缺血性脑梗死,经影像学CT或MRI证实[2]的病情稳定,且可配合量表评定;②第一次发作,发病15天~3个月;③年龄40~85岁;④无意识障碍,GCS>7分;⑤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均在卒中单元模块下基础治疗,鼓励患者加强主动或被动康复训练[3]。
1.2.1 针刀治疗组
在卒中单元治疗的基础上,经穴选取大椎穴、患侧上肢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患侧下肢血海透梁丘、阳陵泉透阴陵泉、三阴交透悬钟、太冲透涌泉;神经解剖选取高位C2脊神经触激、患侧上肢尺、桡、正中神经触激,患侧下肢坐骨神经、胫、腓神经触激;患肢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旋后肌以及患者下肢阔肌膜张肌、髂胫束、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肉刺激;患肢关节挛缩的韧带肌腱行橫行切割松解。
1.2.2 治疗疗程
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
1.2.3 卒中单元对照组
对照组以卒中单元模式治疗为主。
1.2.4 治疗疗程
两组均4周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
1.3.1 观察指标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按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的病例数进行x2检验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1.3.2 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疗时点组间量表评分比较。②各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
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表1 二组临床疗效统计(n,%)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s,分)
注:*两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2.2±7.8* 11.5±5.8**对照组 21.3±7.5 15.8±6.2
卒中治疗一直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了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能显著缩短平均患者住院时间与治疗花费[4]。本研究把针刀特色疗法融入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结果表明:针刀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功能康复有极大的帮助,其综合临床疗效优于普通卒中单元模式。
针刀结合卒中单元对卒中后患者康复有显著疗效提高,考虑为:①针刀的刺激量远大于针灸,针感易于激发,气至病所。②针刀前端带平刃,便于切割、松解粘连,可促使病变神经肌肉组织微循环改善,可直接通过外周机制调整偏瘫肢体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对肌力、肌张力的整体协调控制,抑制偏瘫肢体异常运动模式的修正,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5]。
总之,未来脑卒中临床康复治疗应当建立结合祖国医学特色的多学科优势整合的个体化卒中医疗方案,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提高临床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