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要素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2020-06-24 12:51吴光宏宋家鸣
考试周刊 2020年50期
关键词:高考题河段水文

吴光宏 宋家鸣

摘 要:在历年高考中,区域地理考查频繁出现,但区域地理部分知识点繁杂、覆盖面广,学生掌握困难,教师备课难度较大。现实中各学校高二年级的区域地理教学往往各行其道,参差不齐,以至于在高二年级无法进行跨校区地理统一考试。更大的问题是许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碎片化且重复的“区域地理”教学层面,没有上升到“系统地理”的教学,使整个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学变成是课余负担和无效教学。本文就以河流的水文特征为例,探究如何在高二年级区域地理复习时进行地理要素的整合,也就是把水文要素落实到某些区域中。

关键词:地理要素;高二复习;水文特征

目前大多学校高二“区域地理”教学现状是:世界地理共7大洲,13个分区,每个区域内容比较一致,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商业贸易等人文地理要素。中国地理先总论,再四大分区。多数教师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按照课辅编的《区域地理》教材顺序或按《地图册》的编排内容。先总论,再分区。每节课都是简单的几个区域要素重复再现,枯燥无味。教师每节课都围绕上述的地理要素讲解,甚至叫学生死记硬背所有要素,当然也会对每个要素的因素进行分析与拓展。课堂显得内容特别多,缺乏系统性,缺少归纳与整合,一团粥,学习效率极低。这种照本宣科的固定教学模式,连知识点都是碎片化,学生能力与思维得不到任何的提高,更别说学科素养方面。

一、“系统地理”的教学要求

核心素养下对区域认知的具体要求: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区域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以地球表层某一特定区域为实体,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在该区域相互作用以及与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关系,揭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位分析、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发展规律。区域地理学在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区域地理关注的是区域过去已经发生的地理事件,并对其进行评价,要求对区域事实材料熟记。

“区域认知”是“系统地理区域化”的简称。它指的是地理原理、规律在区域中的个性化表现。即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试题的表现通常为:基于一定的区域信息,推测某区域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并判断其合理性,或某区域应该向何方向发展。结合区域背景,运用综合思维考查区域的人地关系是近十年来的高考综合题的高频考点。

前者关注区域过去发展的合理性,后者关注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下的考试立足后者,我们应该重视地理区域的教学。

二、 整合要素板块,构建网络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组成区域自身的整体性特征。河流水文特征是指自然界河流水的变化,运动的各种现象,其更侧重“水”的特征。其描述及影响因素包括:流量(与气候关系密切,取决于补给的水源、流域面积等);汛期(包括水位、水位季节变化、水位年际变化等,与影响流量的因素相同);含沙量(植被覆盖率、土质、降水强度、岩性);结冰期(气温状况);流速(地势的起伏状况、水量)等。水文要素与自然地理的气候、植被、地形关系密切,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建知识网络如下:

三、 静态分析描述某一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

列举世界典型大河:长江,尼日尔河,塔里木河,鄂毕河,刚果河等,分析并描述他们的水文特征。

如: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分析(参照刚果河水系图)

水量大: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

水位变化小: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小

含沙量小:森林覆盖率高,盆地内部地势平坦

无结冰期:赤道附近

流速:支流流速快,干流流速慢。

课后练习,高考题再现:

1. 刚果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2008年全国卷高考题)(6分)(提示:从地形、植被、入海口流速等方面分析)

2. 描述H河(奥里诺科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2009年福建卷高考题)(8分)

四、 动态分析描述某一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过程

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地理事物的位置及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过程。描述某一水文特征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它能揭示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发展变化,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推测某区域未来的发展的趋势。描述某一地理要素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一)描述某一河段水文要素的变化

分析关键点:依据位置,确定不同河段所在地区补给类型,推断流经地区的降水、蒸发,下渗,用水多少、植被覆盖率等状况,进而推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趋势。以下分析以黄河流域为例。(参照地图册黄河水系图)

思考:据《黄河水系图》分析

1. 黄河上游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后的水量变化

解析:该河段降水量少,在200mm以下;年蒸发量达2000mm;沿途支流少,植被的覆盖率低;沙土下渗强;农业的灌溉用水量大;水量呈减少趋势。

2. 黄河源头段,下游地上河段的含沙量的差异及原因

解析:源头段:冰雪融水补给,水量少;流经高原面,流速缓;含沙量少。下游段:水量来自中游黄土高原,降水季节变化大;地形破碎,流速快;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

课后练习,高考题再现:

(1)尼日尔河上、下游流量及汛期的变化(14分),及该河中游形成内陆三角洲的原因

(2014年全国卷高考题)(6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2016年全国卷)(6分)

(二)描述某一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参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导致某一要素的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考:据《黄河水系图》分析

1. 黄河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断流的原因

解析: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沿河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增加,用水量增大;管理不够,水资源浪费大。

2. 黄河河套段凌汛产生的原因

成因解析:第一:该条河流冬季有结冰期(我国是指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第二: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存在一定的纬度差异,南北河段有气温差别。这样造成深秋河流开始封冻时,较高纬度的河段先封冻,较低纬度的河段水夹带冰块流向下游,遇到冰坝的阻挡形成汛期;而来年春节气温回升时,冬季封冻的河段开始解冻。较低纬度的河段先于较高纬度的河段解冻,同理,上游河段也是水夹带冰块流向下游,遇到冰坝的阻挡形成汛期。

课后练习,高考题再現:

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2018年全国卷高考题)

五、 水文特征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一)流域内水能的开发及评价

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河流的径流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河段落差、储水条件、地质条件等方面;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移民搬迁量、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用电量)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评价一个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条件,主要看四个方面,即有资源、有市场、有能力、环境评估。

思考:据《黄河水系图》分析

评价黄河上游的峡谷段水能的条件(大体同上)

课后练习,高考题再现:

1. 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2018年全国2卷)(4分)

2. 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二)内河航运的开发

影响内河航运的主要因素有:该河的年总径流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河网密度、流速等。

人为因素:流域内人口密度、运输需求量。

思考:欧洲的莱茵河航运价值远远高于长江的原因。

解析:莱茵河径流平稳,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思考:据《黄河水系图》分析:

黄河入海口没有形成港口的原因。

解析:黄河入海的水量少;含沙量大,河口处与堆积为主,缺少港湾条件;海岸线不稳定。

课后练习,高考题再现:

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2014年全国卷)(6分)

这种要素整合的模式,打破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不按教材的顺序或地图册的知识体系教学。按不同的地理要素整合,重点分析某个地理要素(分类、特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再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属系统地理教学,始终把地理的基本原理与区域的特征相结合,重点解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符合核心素养下对区域认知的具体要求:即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纳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整理与总结,避免一盘散沙,并通过做题体会理解区域地理知识结构的应用,以提升整体思维力。

作者简介:吴光宏,宋家鸣,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题河段水文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高考题怎么改编(一)——集合篇
水文
两道“线性规划”高考题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