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婧,杨文革,张志杰,陈 峭,廖金玲
(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大肠息肉(polyps of the colon)是肠腔内突出赘生物的一种称谓,在早期大肠癌的防治上,大肠息肉成为重点关注目标[1]。在中医典籍中,无大肠息肉相关记在,但提到过肠覃,泛指肠道肿瘤,根据大肠息肉特点,将其归为“便血”、“息肉”等范畴。在人体演变过程中,会由于先天、后天所获得的基础形成中医体质,体质因素贯穿病程,把握中医体质特点,对于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我院对柳州地区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柳州地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325例。其中,男女人数比例为187/138,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1f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大肠息肉诊断标准[2]。
1.2.1 中医体质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所填写各中量表,将各条目所得分数相加,获得原始分数,按照一定比例将分数进行转化。其中,各量表转化分数满分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100/(条目数×4)。判定标准:当平和质转化分≥60分时,且其他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判定为“是”;其他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时,判定为“基本是”,否定判定为“否”;当偏颇体质转化分>1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量表所得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存在体质倾向性。并通过红外皮温测定和王琦教授九种体质结合对体质类型进行评定。穴位皮温检测:使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检测皮温,记录穴位温度。
1.2.2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中医体质调查。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和性别。
中医体质类型和年龄类型分布在32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40岁以下(不含40岁)患者均以痰湿质或有痰湿质倾向和血瘀质或有血瘀质倾向为主,40岁以上患者均以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为主,详情见下表1。
表1 中医体质类型和年龄类型分布
中医体质类型和性别类型分布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无直接联系,详情见下表2。
表2 中医体质类型和性别类型分布
柳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纬度较低,年平均温度较高,整体环境湿热,导致大部分人群伴有痰湿体质。再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器官组织功能退化,气虚较为常见,也是导致老年人群体弱多病的主要原因[3]。此外,由于气血瘀堵,血运不畅,也会导致大肠息肉。
本次研究表明: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具有7种类型,40岁以下(不含40岁)患者均以痰湿质或有痰湿质倾向、血瘀质或有血瘀质倾向为主,40岁以上患者均以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为主。如果大肠息肉患者出现复发,在中医辨证过程中要合理用药,同时进行养生调整,并在以上环节中多注意清利化湿,尽可能除去湿热之邪,从而达到祛邪扶正目的,为预防大肠息肉复发提供一个有效方案。但本次研究所调查病例数较少,而且研究时间较短,想要进一步炎症复发性大肠息肉和中医体质间联系,还需要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对象数量并展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复发性大肠息肉主要以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中医体质为主,通过针对性调养,能避免大肠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