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生学习倦怠分析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2020-06-23 03:16刘晓芳周波王博瑶王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量表内化高校学生

刘晓芳 周波 王博瑶 王蕾

[摘           要]  目的:目前高校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极其普遍,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研究旨在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对中医学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以期对改善其学习倦怠提供方法学参考,为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客观评价做尝试。方法:以全程参与对分课堂教学法的中医学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学习倦怠量表对其学习过程前后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法一个学期后,将学生学习倦怠数据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分课堂教学法对高校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关    键   词]  学习倦怠;对分课堂;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206-03

高校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缺乏或丧失学习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而陷入认知和情感的矛盾,进而产生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等身心体验,最终导致学习懈怠的现象[1]。而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学习倦怠对教学质量有严重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也会产生一定危害,甚至会直接导致其职业生涯出现危机。学习倦怠受个人维度、学校维度、社会维度、家庭维度等的影响。而对于高校一线教师,能够从基层做起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课堂吸收率。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专业产生兴趣,增加课堂参与度,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地,是当代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对分课堂是2014年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实施的教学方法,它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2]。對分课堂作为我国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实操性、灵活性、适用性很强[3],经教研室多年尝试,发现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将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达到良好效果。

一、研究对象

选择本科四年级学习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学生,其整个学期共18周,每周4学时,每学时50分钟,全程参与对分课堂教学,共采集2017年9月到2018年7月连续1学年、2学期、5个自然班级的203名学生的相关资料,涉及中医康复、中医美容、7年制中医方向以及7年制骨伤方向等不同专业或方向的大四学生。研究前后共发放量表406份(每学期授课前发放203份,学期末课程结束后发放203份),回收有效量表406份。

二、研究方法

在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对学生发放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由连榕等[4]参照Maslach的量表编制而成,共20个条目,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3个维度。其中,情绪低落,主要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恰当处理学习困难,表现为沮丧、缺乏兴趣等情感特征;行为不当,主要因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表现为上课不专心、玩手机、出勤率低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主要对学习过程体验到低成就感,或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自感能力不足。该量表每个条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依序给1~5分,反向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重。

三、研究过程

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分以下几个过程。

(一)讲授过程(Presentation)

对分课堂的讲解过程是精讲与留白相结合,“精讲”主要是讲授知识框架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留白”是对知识具体实践细节方面可以留给学生开放式探究。如讲授各家学说的医家时,可以将学术理论作为重点介绍,对其中难点要详细解释,而其临床经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内化吸收(Assimilation)

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的重要环节,其过程既包括课堂内化,还包括课下内化,这样更符合记忆规律。之前,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已经有课堂吸收,之后教师通过课下作业形式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吸收。本研究借助“对分易”平台,布置课下作业,作业量要掌握适当,过多、过难反而会导致学生因压力大而厌学。作业评分也不是重点,只要按时提交就有鼓励分,其目的是督促学生课下对知识的探究,可以进行开放式个性化探索。

(三)课堂讨论(Discussion)

在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是沟通协调的具体表现形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5]。教师可以基于作业完成情况组织学生做课堂小组讨论,学生从“亮、考、帮”几个方面进行同学间沟通合作,即“我发现的亮点是什么”“我有问题考考你”“我有难题请帮帮我”。通过朋辈间的相互激发,也会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更努力地完成作业。

(四)全班交流(Communication)

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可以先请讨论活跃的小组进行发言,之后抽查和自由提问,最后教师根据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或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对重点、难点进行更深入的阐发。

四、研究结果

通过一个学年的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对回收的学习倦怠量表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选用配对t检验,置信区间95%,结果P<0.01,说明学生学期始末自身的学习倦怠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其具体结果见下表。

五、讨论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一个学期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及成就感低三个维度都有所减轻,与未使用对分课堂前差异显著。

(一)学习倦怠产生原因分析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后期提高课程,也是后期步入临床之前的桥梁课程,但很多学生存在考研、准备医师资格考试的现象,同时繁重的专业课程和较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其难以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6],也有学者指出大学生自身因素也会对学习倦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7],或是认为所学专业和预期有差异。总之,造成其学习倦怠的原因很多,有些原因一线教师很难有效解决,我们只能向课堂要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任务驱动到最终实现兴趣驱动。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如果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不顾其真正需求,就很难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其兴趣低落、逆反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课,最终没有学习成就感,形成学习倦怠。

(二)对分课堂教学法缓解学习倦怠原因分析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倦怠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分课堂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如在各家学说的教学中,可以设计病例或直接用历代名医的医案,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医案要难度适中,和精讲部分的学术理论相吻合。分析医案的过程一般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家集思广益,所得结论的正确率很高,这样既会增强其成就感,又会使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为其下一步进入临床做准备。

2.对分课堂精讲后的留白,可以为学生留下自由空间,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查阅资料,这种封闭式与开放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不至于偏离主题,又给予其自由掌控的权利,其发自内心所做之事才能真正激发兴趣。

3.興趣与成就感的问题解决后,学生行为不当的改善自然迎刃而解。督促考勤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改善其学习倦怠的状况。而且对分课堂实施中,我们采取“对分易”平台进行考勤管理,其过程十分方便,即使大班授课也不会增加抽查考勤的压力。

总之,对分课堂模式整合了传统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的优势,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对改善其学习倦怠情况具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聪颖.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周波,王博瑶,孟繁洁,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学生感知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初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76-177.

[4]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5]朱品文.对分课堂实施的五部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4):117-118.

[6]Branko Sliva.The syndrome of burnout,self-image,and anxiety with grammar school students[J].Horizons of P-sychology,2001,10(2):21-32.

[7]李德宝,袁橙.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4):30-33.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量表内化高校学生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议论文评价量表的设计思路与使用方法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