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
[摘 要]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报刊知识和阅读技能的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探索课程思政寓于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改革路径,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点三面三环节”的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跨文化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 键 词] 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號]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08-02
英语报刊阅读课程主要将英语报刊文章作为教学载体,其教学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将新闻事件与文化、价值观等紧密联系,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是践行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因此,报刊阅读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在培育新时代英语专业跨文化思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一、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多年来,学者对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研究涉足于学习动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在学习动机研究方面,叶盛(2015)的研究发现英语报刊作为教学载体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研究方面,端木义万等(2012)基于10所院校的调查测试,提出了提高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颜静兰(2018)以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将英语报刊阅读为载体,提出了SIIIN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方面,Doganay et al.(2013)基于80名外籍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报刊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报刊阅读教学研究从最初关注语言能力上升到综合素养的培养。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在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织的语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判断,保持爱国的赤子之心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地在英语报刊阅读课中渗透思政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综合素养。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材里的文章多选自国外的原版文章,因此灌输了很多西方理念和文化,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多年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用英语讲述西方习俗和文化,却没有意识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更有甚者被西方文化同化,蔑视中国文化。英语专业不是要培养同化于英语语言文化的人才,而是要培养英语语言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型人才,这样的跨文化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
2017年11月,孙有中教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提出了人文英语教育论。他强调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应该进一步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顺应了习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学文化、启心智、达至善”的目标进行,这样才可以回归英语教育人文本位,牢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如何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选取哪些教学内容、怎样进行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培养有文化自信、有中国情怀的高素质国际英才成为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三、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教学目标和原则
正如前面所强调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的改革应围绕“学文化”“启心智”“达至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这里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课程要拓宽学生的词义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掌握报刊的基本阅读技巧。(2)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辨析能力与文化鉴赏能力。(3)在人文素养方面,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看待世界。
基于上述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为:(1)课程教学内容应与人文英语教育紧密结合。(2)多维度多角度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3)语言教学过程要基于合作参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4)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模式
在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点三面三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一点”即抓住每个教学模块的思政点,“三面”指将这一个思政点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三环节”指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覆盖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依据教学模块,结合每个模块的下设主题,从现实问题入手,锁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价值观设计教学方案,组织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使用英语辩证分析问题,表达立场,阐述观点,升华主题。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
(三)教学内容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单元内容,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价值观,将其重新进行模块化整合,例如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不同的主题。教师主要基于教学模块中的教学主题、新闻词汇、篇章理解以及课后思考题立足于一个思政点,深度挖掘“三面”的思政元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挖掘“三面”的思政元素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目前,无论选择哪一本英语报刊的教材,它相比网络媒体而言,都存在滞后性,电子新闻、时事新闻等作为贴近生活、时效性极强的传播媒介,是很好的现实材料和思政素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此载体结合教材,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用现实说思政,用现实辩思政,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日常也要多浏览China Daily、CGTN、学习强国等网站和App,积累思政素材,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剖析现象本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要符合一定的原则。(1)要具有针对性。紧扣教学模块中的教学主题,明确课程思政不是另外增加教学内容,而是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所以思政素材的选取要直接紧扣教学主题。(2)要具有典型性。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每天时事新闻数量不计其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教学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着力点强的语言素材。(3)要具有时效性。在教学過程中,具有时效性的语言素材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内心的共鸣,学生也更愿意就当下的时事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4)要具有创新性。教师不能仅仅是简单罗列一些语言现象,而应该借助这些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
报刊阅读课程思政思路要体现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即上文提到的“三环节”(课前、课中、课后),并且这三个环节要做到环环相扣。
课前,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下发课文主题的时事新闻视频或报刊文章,要求学生在线上用简短的英文发表自己观看新闻后的感想。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立足思政主题,结合课前任务,衍生思政语言。在扩展语言知识后,教师抛砖引玉,结合相关时事新闻,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逻辑推理。教师还可以设计思维导图环节,帮助学生多角度分析同一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随后,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创新性地依据思政主题,创设政府会议、圆桌讨论项目,让学生以组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之后,模拟真实场景,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进行演讲、辩论,用所学思维方式和思政语言进行观点阐释。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将思辨性的问题进行主题升华和情感升华。
课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针对教学主题,提出思辨性问题,要求学生选择立场,阐释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测学生是否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回答问题,并且可以较好地渗透个人的价值观立场,从而检测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
基于前文所述的教学目标,英语报刊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打破传统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查,而应该将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评价也纳入考核体系。由于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在课程的总评成绩比例中,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要高于终结性评价,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朝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发展,同时强调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最终达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如何在过程性考核中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本课程教学评价的难点。教师应基于“三环节”中设计的教学活动,阶段性地记录每位学生在回答思辨性问题或者观点阐述等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时,是否持有正确的三观,教师将学生个体每次任务的表现分数记录在册,最终整体观察学生个体的阶段性变化。同时,教师也要在每个模块结束后,及时让学生进行学习反馈,从而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相长。
四、结语
本文中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是在经过两轮的实践教学后,总结的阶段性成果。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从每位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记录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学会了从多维度客观看待问题,而且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具有浓郁的爱国情怀。目前此研究在教学评价的量化标准上还有待细化,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改革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个体既可以扩展语言知识面,又可以大力提高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真正对接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养中华情怀,育国际英才”。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郑志恒,赵虹.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南京地区十所高校英语报刊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山东外语教学,2012(5).
[2]孙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6).
[3]颜静兰.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实践与思考:以英语报刊公选课为例[J].外语界,2018(3).
[4]叶盛.英文报刊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J].新闻战线,2015(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