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摘 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让生物课堂更加高效,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研究掌握学习方法,积极主动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做到教中学,做中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生物课堂;高效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通过“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做”的实践,获取生物知识,并努力给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将知识灵活运用。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做合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实效课堂。
一、“教学做合一”前提——教师有效的“教”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让学生明确生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更好地进行分析、探究,逐渐掌握生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延伸知识,通过教师的精讲和细讲,学生可以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课时,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过程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组织是怎么形成的?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知识,探究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及构成,教师通过演示PPT展示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学生们讨论探究,并提出问题,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提出问题:“为什么番茄用热水烫一下就能剥离一層表皮?”“表皮和表肉都属于什么组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引导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把握课堂中的重点知识,对于难点知识可以通过探究、讨论,找到答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做合一”根本——学生主动的“学”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最根本的是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围绕问题和困惑不断质疑,深入到生物课堂学习中,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会开阔视野,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昆虫》一课时,教师首项通过PPT展示了昆虫的图片,有蝗虫、螳螂、蜻蜓、蝴蝶等,这些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蝗虫都包括哪些结构吗?”很多学生都捉过蝗虫,纷纷举手回答:头、腿、翅膀、眼睛……老师接着问,“还有其他的吗?请你们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看看能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们很兴奋地告诉老师:“蝗虫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还有口。”这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了昆虫的特征,有学生主动提问:“蜘蛛、蜈蚣属于昆虫吗?”教师肯定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特点进行对比归类。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生物课堂学习中,并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真正融入课堂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做合一”提升——学生动手去“做”
实现“教学做合一”思想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有效“教”和学生主动 “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本质,通过学生动手去“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真正将“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理念贯彻实施。通过“做”这一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高效生物课堂。
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个实验,以玉米种子为材料,验证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水分、温度等外界条件。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设计出验证光照的实验,至少需要准备两个花盆,分别放在阳光和黑暗两个屋子,同时保证温度是20度,水分是相同的,然后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同理,在验证实验时,也可以设计同样的方案,老师提示学生,在验证其中一个条件时,另外两个条件必须是完全相同的,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会不同。学生主动投入了实验的设计和实践中,掌握了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条件。
上述案例,通过学生“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学认识,将教学做相统一,并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让生物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王煜.知行合一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101-102.
[2]倪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24):39.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