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贞
摘 要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对村镇建设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以村镇供水工程为切入点,对我国村镇的供水现状进行分析,对村镇供水处理技术和发展模式进行探究,以此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满足村镇居民放心用水、安全用水的需要。
关键词 村镇供水;处理技术;发展模式
目前,村镇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及污染现象,通过优选供水水源、加强水源保护和制定水源保护策略来缓解水源短缺及污染现状是极为必要的。从村镇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實施常规化、特殊化供水处理技术,可以提升水质。与此同时,实行分散供水、集中供水和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可以真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镇供水处理技术与发展模式的探究工作刻不容缓。
1 我国村镇供水现状
我国新农村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供水普及率与以往相比明显提高,但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中水源处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山东省自“十二五”至今投资总额累计达120余亿元,接近2 935万农村群众饮水难题得以攻克。其中,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95.7%和85.6%。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围绕经济水平较低的贫困农村落实安全饮水工作,超出4 600个无集中供水设施村通水工程进入启动状态[1]。即便村镇饮水安全攻坚行动持续推进,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如集中供水工程片面普及、供水管网因长时应用出现滴漏现象、供水工程管护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所以我国村镇供水工程建设工作要加快推进,让村镇村民长期受益。
2 村镇供水处理技术
2.1 水源选择及保护
2.1.1 水源选择
随着村镇经济不断发展,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量逐渐增加。为满足水源充足且优质供应,要合理选择供水水源[2]。一般来说,需必备水量充足、水质达标、供水设施可靠等因素。其中,泉水、水库水作为首选水源对象。以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为例,所选水源为马家水库,通过供水泵站建设工程来满足供水需求。
2.1.2 水源保护必要性
村镇供水水质保护工作与民生质量息息相关。因村镇快速建设,排污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多,并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污水处理难度。一旦污水处理不当,极易出现水源污染、水资源浪费等现象,使得水源保护工作被动推进。要想真正提高水源保护效率,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确保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推进。
2.1.3 水源保护措施
以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水务工作为例,市水务局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村镇供水水源保护工作,并加大水务工作支持力度,引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以高度责任感落实水土保持、水污染控制等项目,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考虑到村镇居民用水的安全性,工作人员坚持点源控制原则,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污水排放,避免出现地表水污染现象。与此同时,面向村镇企业在合理用水、标准排水方面正确引导,尽可能发挥企业示范作用;面向农户在地表径流收集、农田设施建设和水体保护等方面开展专项教育,落实水质保护工作。
2.2 处理技术
由于村镇供水水质情况各异,所以选用不同处理技术,以此提高供水处理技术有效性,满足水体质量优化、村镇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此,介绍常规水处理技术、污染条件下水处理技术和特殊水质处理技术。
2.2.1 常规水处理技术
常规工艺经混凝剂添加、沉淀、杂质滤除和消毒等过程完成水处理任务,以降低水体浑浊度为基本目标。该技术在水源为地表水的供水工程中广泛应用,具体要求为:1)根据水质适用范围选择混凝剂,并适当控制混凝剂浓度;2)基于供水规模、技术条件、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池型,从实用性、经济性等角度考虑,适当改造池型,避免出现池管堵塞现象;3)合理把控水力停留时间,这对絮凝效果优化、水资源节约有重要意义;4)动态观察市场上过滤系统更新换代情况,优选超滤膜过滤系统,保证供水水处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2 污染条件下水处理技术
我国村镇数量较多,且供水水源分散,使得水体污染现象频繁出现。一旦水体轻度污染,则常规水处理技术不能满足水质优化需要,因此要使用专项水处理技术。根据原水水质特征选择预氧化处理技术或吸附预处理技术,前者在有机物、藻类去除方面显见成效;后者常用于处理季节性水污染问题,于村镇供水工程中适量加入粉末活性炭,经混凝作用来缓解污染。此外,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超滤技术、生物慢滤技术在村镇供水工程中较常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膜技术在村镇供水工程中的地位会逐渐提高。
2.2.3 特殊水质处理技术
此项技术应用对象主要为高砷水、高铁锰水和苦咸水等超标水源,在水处理技术使用之前,分析是否具备水源更新条件,如果无法实现水源置换,针对性实施水处理技术。
3 村镇供水发展模式
3.1 分散供水
村镇分散供水模式实施前,合理编制工程规划,通过与村民沟通了解真实意愿。同时,从当地地形、水源、人口数量等多角度出发,合理规划供水工程。如果村民积极配合,且具备联户供水条件,那么优选实施联户供水模式;反之,运用单户供水模式。从家庭实用性这一角度来讲,微型供水水井、微型供水钻井建设活动大范围普及,即以家庭为单位建设微型供水工程,工程投资金额基本在家庭承受范围之内,且操作便捷,能够满足大多数家庭用水需要。工程使用流程为水源静置、悬浮物滞留、悬浮物过滤和消毒。其中,消毒时间为120~180 s。微型供水工程具备普遍推广价值,所以能够得到村镇居民一致认可。实际上,单户供水工程建设主体为政府,需要政府投入一定资金。当所需资金量较多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踊跃参与投资,并对受益群体捐资行为大力支持。分散供水工程建设后,政府部门、社会捐资主体充分发挥监管作用,规范工程使用行为,在政府引导下实施责任管理制,避免出现无序使用、低效管理现象。
为避免天空降水大量流失,适时创新集水系统是极为必要的,这类系统适用于用户距离分散、水资源严重缺失的地区。其中,屋顶集水系统具有水质优、净化简单等优势,该系统仅满足单户用水需求。地面集水系统通过净化、消毒等流程完成水处理目的,水处理后主要供多户使用。乡镇政府应定期组织水質检测活动,针对分散供水工程设施进行维修养护,以此延长供水工程使用时间,为用户提供优质水源。由于分散供水系统应用需求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市水务局应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此提高供水系统实用性,确保系统平稳运行。
3.2 集中供水
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期间,有效渗透精细化管理理念于集中式供水系统,根据水资源情况、村镇地形选定适合的供水模式。对于直供井供水模式,同村镇内水源井数量最少为一个,基于管网完成水源配置任务,该模式常见于水质优良地区。对于小型水厂供水,将地下水运至小型水厂,经系列化处理为不同村镇供应。一般情况下,小型水厂建位较高,可以实现水的自流式供应。当供水水源来自地表时,需借助取水装置将其配送到小型水厂,其处理、供应方式与上述同理。为确保村镇居民安全用水,应在水厂建立监控中心,以此实现远程监管的目的,并动态传递供水信息。具体来说,井房内安装测控终端,加氯设备放置远程测控终端。视情况需要在重点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装置,以便动态了解水量输配情况,尽可能提高水质,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
之所以选用集中供水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具有高效管理、操作便捷等优点,最为重要的是,水体质量能够得到保证[3]。无论是应用独立供水模式,还是应用统一供水模式,都要提前了解村镇规模、用水需求,以便确定投资数量,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当村镇具有人口密度大、水源充足和经济水平较高等条件时,优先选用集中供水中的区域统一供水模式,其功能类似于给水处理厂,能够满足村镇规模化、安全化用水需要。
3.3 城市管网延伸供水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方兴未艾,为此项工作助力时,大力推行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即遵循“能延尽延、能并尽并”这一原则。然而,延伸供水模式实践应满足前提条件,即距离城市管网较近的村镇能够享受这一便利。之所以打造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格局,主要是考虑村镇用水安全性,城市给水系统质量监管工作相对严格,且监管活动较规范,大范围推广城市供水管理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供水管理水平。采用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期间,应准确计算水量、水压等参数,避免出现崩管现象,造成不必要经济损失。对于我国高山地区村民来说,能在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中获得福利,且村民生活质量会逐渐提高。从中能够看出,落实城市管网延伸供水模式,能够真正实现水源共享,并提高水源利用率。最终农村水质提升工作会取得成效,且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体系也会得到优化。
4 结语
村镇供水稳定性、安全性问题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现今供水处理技术创新、供水模式改进等工作取得良好效果。随着村镇水体水质要求不断提高,应适当优化水处理技术,从资源节约角度调整水处理模式,这既能为村镇居民提供优质水源,又能推动供水工程建设工作迈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赵士蜜.农村饮水工程水厂设计供水规模确定的探讨[J].治淮,2019(9):44-45.
[2] 吕泉.农村供水实施集约化的必要性[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6):22-23.
[3] 刘玉灿,马明玉,张晓倩.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与保障措施[J].净水技术,2019(7):65-7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