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浅谈电影《百鸟朝凤》

2020-06-23 09:37张雷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雷

摘要:在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开始愈加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但目前非遗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电影《百鸟朝凤》通过唢呐艺术讲述了两代唢呐匠人的悲欢离合,在这部电影中也折射出非遗在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是现代人缺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很少有年轻人来学习,使其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提不起兴趣,更对匠心精神没有深刻的理解,导致非遗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鸟朝凤》   唢呐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158-02

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绚烂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世代的发展,部分或失传或消亡,保留至今的已经成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艺术不仅滋养了大批赖以生存的民间匠人,它们还承载了一代代匠人的工艺与匠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民族性与艺术性,电影《百鸟朝凤》正是在讨论这样的命题。《百鸟朝凤》展现了时代更替背景下,老唢呐艺人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对民间艺术发展之路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一、电影《百鸟朝凤》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是我国的民间乐器,在2006年被纳入到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名曲,导演更以此曲为电影命名,不言而喻,剧情主要是围绕唢呐艺术展开的。影片主要通过非遗——唢呐艺术推进故事线,向观众展现民间艺术的现状以及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伴随着老一辈唢呐匠人们相继去世,缺少年轻人来学习与传承,在传统技艺没落的趋势下,象征着礼乐文化的《百鸟朝凤》能否一直演奏下去,发人深省。下面就电影中展现的非遗文化进行分析。

(一)唢呐演奏

在影片中,曾经多次出现徒弟游天鸣向师傅焦三爷学习唢呐的场景,并且成为影片前段的主要情节,尽管没有展现宏大的学艺镜头,但导演有意营造出乡村世界蕴含的人性美。在电影中,唢呐既是重要道具,也是连接人物、构成影片内容的重要主线,无论是从游天鸣从小开始拜师学艺,还是师傅对他的谆谆教诲,都离不开唢呐演奏的镜头展现。焦师傅把唢呐视为自己的生命,不仅告诉徒弟唢呐不能离身,还用唢呐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学习这首曲子,只有具有极高天赋、德行良好的人,师傅才能传授于他,这也道出了对非遗传承人的要求,具有德艺双馨的品质,才能学习与传承《百鸟朝凤》,侧面映射了民间技艺具有的传统精神与匠心。

(二)非遗元素

传统乐器不仅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唢呐演奏常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仪式伴奏,这些风俗仪式也属于非遗的范畴。当游天鸣出师后正式去拜焦三爷,两人一起饮酒后,焦三爷道出唢呐艺术的真谛:即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1],这句话体现了老一辈艺人身上的精神,他对唢呐十分珍视,对吹奏《百鸟朝凤》更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伴随影片主题逐渐深入,展现了焦三爷在树林中向徒弟传授唢呐技艺的场景,徒弟模仿鸟叫,这时镜头运用高饱和色彩,展现乡村生活欢快与轻松的氛围,与唢呐的审美意蕴不谋而合,但背后隐藏的是一名民间匠人的良苦用心。《百鸟朝凤》突出的特色是模仿鸟儿的叫声,而导演也借助影片传递出这首曲子本身的情感。在芦苇中传授技艺这一片段,不仅是师傅希望徒弟可以感受自然环境,体会吹奏唢呐的情感,丰富他们生活体验,而且展现了天人合一,对传统美学精神的传承。一方面《百鸟朝凤》构建的是技艺与自然的有效合一,起到剧情的连接与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演奏《百鸟朝凤》也是对民间风俗、礼乐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俗风情与传统礼仪等非遗元素。

二、探索非遗复兴的途径

在新时期,国家倡导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政府也立足于现状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予部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非遗传承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寻求新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非遗题材影视作品的开发

近两年展现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但内容以非遗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仍然增长缓慢。面对市场需求,很多导演都更看重电影的商业性,对一些热门IP进行改编,以此获得高额票房,但经常忽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范围、传播方式都相对广泛,因此,非遗的传播可以利用影视艺术的优势,对非遗的题材进行大力开发,为受众展现更多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或者,在影视作品中,结合其内容展现一些非遗的元素,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史上也曾展现了很多非遗符号,其中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例如,在《红高粱》中,也有吹奏唢呐的片段;在《霸王别姬》中,有很多关于戏曲的片段[2]。在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一定程度能唤起部分青年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民间艺人找到合适的传承者,使传统民间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我国非遗资源较为丰富,值得艺术工作者对其有效挖掘,使其在影视作品中展现民族文化。在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我国更应该坚实文化自信,挖掘非遗题材,让青少年可以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利用互联网方式进行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网络传播与互动当中,也使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在“互联网+”这一语境下,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体验,使其可以在网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还使得网络傳播成为新兴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网络用户日趋年轻化,中青年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传播群体和消费群体,因此,非遗的传播势必要搭载互联网渠道,分析、掌握网生代的需求,通过自媒体、直播、游戏、影视作品等形式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在内容上渗透非物质文化,这样既能传播优质的网络内容,积极引导青少年,让其受到文化感染,提高文化素养,还能扩大非遗的传播渠道,优化其传播效果。例如,网络红人李子柒受到国内外网友的追捧,视频中的李子柒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运用已被现代社会淘汰的生产工具,制作和展示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往的传承中,大多是通过师承关系,口口相传。在信息社会,可以利用新媒体记录和展示非遗的内容与形式,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正如在电影《百鸟朝凤》上映后,有很多的人尝试了解唢呐艺术,使其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这也标志着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被人们重新拾起,影片唤起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新

在《百鸟朝凤》上映后,掀起了关于唢呐艺术多样性的探索,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用唢呐演奏国外曲目,例如唢呐版的《野蜂飞舞》《菊次郎的夏天》《告白之夜》等在网络传播中都获得好评,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应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还可以将非遗元素作为文化创意的种子,培育相关的文化产业链,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大有裨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关注非遗文化,形成和开发新的文化产业,为非遗的发展拓宽道路。

三、结语

导演吴天明用自身的匠人精神拍摄出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而《百鸟朝凤》作为他生前最后一部影片,依然对文化进行着深入探索。一方面影片向观众展现与传播了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引发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思考。《百鸟朝凤》既是我国民间唢呐艺术的一首演奏曲,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篇章。在物质更加丰富的现代社会,更应该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沙蕙.叩问人生的艺术——从电影《百鸟朝凤》谈开去[J].文艺研究,2016,(09).

[2]李冰燕.从《百鸟朝凤》看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J].电影文学,2016,(18).

[3]张艳蕊.唢呐曲《百鸟朝凤》在吴天明电影遗作中的多重隐喻[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02).

[4]庄艳梅.从工匠精神到文化自信——对电影《百鸟朝凤》的新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百鸟朝凤》:多层叙事的文本建构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和救赎想像
《百鸟朝凤》:当下中国传统情节 电影的绝唱及其营销之道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