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倪瓒山水画风格

2020-06-23 09:37张瑶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倪瓒实景用笔

张瑶

摘要:元代的心理文化冲突的表现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文弱的书生,另外一种是马背上的壮士。而在元代书生这一类人会被朝廷招纳,走上仕途的道路,比如说赵孟頫;还有一部分人会因为儒学思想的影响,如倪瓒,过着隐居的生活,因为在倪瓒还是少年之时,他的家庭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道教在元代也被极力推崇,他加入过道教,也穿道袍、修禅、礼禅。后来又因为在其他非同族的统治下产生了一种心理,即仇视和压抑,遂倪瓒保持着高度自我尊严,从心底的深处流露出真实的孤独、傲慢与高冷,这就造就了倪瓒具有独特的精神和与众不同的品格。本文基于倪瓒“逃于禅,游于老,而据于儒者”的思想写照,阐述倪瓒追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

关键词:倪瓒   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57-02

一、倪瓒的思想

倪瓒即是有名的画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在创造诗歌的时候非常注重“情”的抒发,所谓“情”正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表露,而宣泄出来的情感并没有违和感,是非常自然的,所以可以说情感的抒发是创作诗歌的源泉和动力。在诗学上,他作诗以陶渊明的“性情说”为基调,而倪瓒以陶渊明为师,是因为陶渊明一生追求平淡的那种境界,他在学习陶渊明追求平淡的同时又将其同自己的性情融合,来完善自己。倪瓒作的诗并不求工,但却充满了消散平淡的气息,这也正是他作的诗为什么有非常清新的特质了,这种追求自然的境界,乃是无比高明的举措。

二、倪瓒作品的“简约”之处

中国画用笔墨来呈现作画的方法与手段的,在画论中将其叫做“技”。可是画论中还有艺和道的说法,艺就是道,道就是艺,我们也知道“道”是我国最基本的哲学思想范围之一,可是在画作中是被用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内涵的,如果作者能将一幅作品表现得“澄怀味象”,那这幅作品一定就是达到了顶级的境界。虽然道对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忽略了艺带给画作的重要性。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从这可以看出笔墨对绘画的重要作用。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张彦远将形的意义定为是不是可以随物象的变化而有准确的表达,这里最关键的就是对“用笔”的了解和运用,不懂用笔的运用,就不能称作画,将画作风格比喻成高楼的话,笔墨就是楼的根基了,在绘画中有重要的作用!

倪瓒在作画创作时,就非常看重笔墨技法的运用,还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笔墨风格,即笔墨简淡。在他运用的笔墨之一就是以书入画,关于书与画,初造字的时候,书画同体不分家,后来由于文字重于传达意思,而绘画重要的是看他的形状,这才导致书画的分道扬镳。宋元代的文人画家在对书法和绘画各自用笔的基础上,渐渐重视笔墨对绘画的运用,《书画传习录》中记录着王绂所说过的一句话:“逮夫元人专为写意,泄胸中之丘壑,泼纸上之云山。”由此可知书法中的笔墨更能表现也能更加直白的表现作家的第一感受和精神。文人画家的写意特征到了元代特征更加明显,所以对于以书法用笔的笔法在绘画中运用的技法,元人是更加讲究的,从此笔墨便成为对绘画的一种品鉴,也成为画画中语言的表现。赵孟頫说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话,也就是在赵孟頫的影响下,以书入画在元代变成了一种潮流,画梅画竹皆称为写梅写竹,突出“写”。倪瓒的抒写胸中逸气,也是通过书法用笔来表现自己情怀的。

倪瓒均用淡墨和干墨,并且在画中从来就没有过成片的墨色,也很少运用浓墨,所用的墨与画面全然没有违和感,也恰到好处,组合在一起的墨色,干湿适宜,十分有生气。钱杜云评价倪瓒的墨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惜墨如金,用笔松,但是用笔燥锋多于润笔,皴擦效果胜于渲染。倪瓒的画以水墨为重,画面的审美有抛弃了色彩的倾向,着色的作品很少,有的作品也没有红色的印章。再加上倪瓒与所接受的道家思想非常密切,道家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是其“简约”风格形成的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形成“简约”风的因素

倪瓒说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是在倪瓒这里的“草草”并不是我们所想的字面意思潦草,随便,而是为了将心中的逸气一吐为快,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所以“草草”更主要的是表达作者画画时的一种状态,而画出来的风格也就没有院体画那么拘束,反倒是一种自然与天真。但是当我们在仔细的观赏它的山水创作时,画中的山就是山的样子,石头也是石头的样子,以及树的种类都可以分辨出来,这并不是倪瓒提出的理论与自己的画面相违背,而是在其早期绘画之时,最重视的就是形似,绘画以写生为重,并不懂得取舍,看到即画,慢慢通过对“逸”的理解加之自己对大自然的写生交流,最终为“不求形似”的画法奠定了基础。通过第一节对倪瓒的生平了解到,在残酷的生活背景下,让无数文人都有了一种理想,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文人隐居于山林之中,倪瓒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看来倪瓒对“逸”的解读有“隐退”之意。超脱世俗生活的逸民,所以作画风格带有性格上的“高”与生活中的“清”。

四、山水画中实景和虚境的体现

(一)山水画中体现的实景

阮元对倪瓒的山水画有这样一个评价:“倪则枯树一二株,矮屋一二楹,残山剩水。”,这正是阮元对倪瓒画中实景的评论。在倪瓒的《秋林野兴图》中的题诗中可以体会到秋天的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的景致,在这个图的近景中,有十棵树还有很多竹子,亭子下则是对年少自己的写照,远山平缓,枝叶茂密,水光潋滟,构图为平远式。在《水竹居图》中,描绘的是江南的初秋,近景中有五棵树,中间有三间茅草屋,远山延绵不断,坡石用干笔皴擦,圆润且浑厚,很有意境。近中远景重叠交叉,给人平远之感。《雨后空林图》所作是被眼前自然的实景给触发到了,实景有雨后,白烟袅袅,空林及泉水,在近景中有五棵树,用笔为干笔侧锋来写出的,岸边坡地运用的披麻村,并且带有折带皴,既有石桥,也有小路在其中。远处高山巍峨挺拔,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而泉流又和远山的美景巧妙的连接在一起,清幽静谧之美感油然而生。这幅画的结构正是巧妙的运用了“一河两岸”。还有很多作品,经过分析,皆为对大自然的观察,体认和表现来得到的象的呈现。题跋中的景色也可以说是体现自然的一种方法,而画中的景色则是倪瓒一种独特的思考与人文的反映,是产生出“实景”的一种过程。

(二)山水画中的虚境

实景如导向,可以指引,探索画中和画面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欣赏山水画虚景的最普遍的一种途径就是去体会画家的主观思想、艺术主张和修养等。不管是早中晚期的作品,都是對其内心建造起的景致。倪瓒在塑造物象时会淡化物象的具体特征,并且会将笔法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对渴笔的独特运用,才形成了不同于常见的特征。从其他的方面来看,能对这种符号多次反复运用的就是山水画了,而其符号的内涵便是倪瓒对人生的遭遇、内心的孤独、寄居的无奈的变相表达方式。如作品《六君子图》中,有六棵相依为命的树伫立在坡地上,有松树、柏树、樟树、楠树、槐树和榆树,其中有两棵树的树叶是线勾的,另外四棵树的树叶则是点的。坡石依然是披麻皴且兼皴带折,用淡墨来破墨,苔藓用浓墨来点,中景则丝毫不画,犹如茫茫的流水;远处山峦起伏,很有意境。近景和远景分开,在画面之上,中间以及下面都留了些白,这也是倪瓒构图的特点。

五、结语

通过对倪瓒山水画的分析,了解到了倪瓒的构图方式、简约的绘画风格以及阐述了山水画中的实景和虚境等,通过山水画的学习使我对大自然和日后的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认识,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景写生,还要懂得重点表现以人的精神为主体的虚境,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才可以触动观赏者的心,才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丘挺.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张伟平.山中有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3]朱仲岳.倪瓒作品编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陈彦霏.倪瓒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年.

[5]杨慧拴.论“逸格”境层在倪瓒山水画图式中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单国霖.元四家画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倪瓒实景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包饺子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第四届20强+1实景家装节开幕
宝马首次在中国实景演示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随便走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