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巴西的“寻根之旅”

2020-06-23 09:37付雅楠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付雅楠

摘要:《中央车站》是由巴西导演瓦尔特尔·萨列斯于1998年执导的一部反映当代巴西现状、揭示人类社会现实的文艺电影。本文将从电影的主题音乐、富有民族特色的场景音乐、音乐与音响相交融三方面进行分析,一同开启这段巴西的“寻根之旅”,感受影片蕴含的美学价值与独具巴西特色的艺术个性。

关键词:《中央车站》   主题音乐   音乐音响   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21-02

一、多线索交织的主题音乐

主题音乐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大多起到了阐释电影主题、深化电影情绪表达的作用。在《中央车站》这部电影中,主题音乐的创作则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意义。

(一)电影基调·电影主题:当代巴西的寻根之旅

《中央车站》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朵拉的中年妇女和一位名叫约书亚的小男孩横穿巴西广阔土地去“寻找爸爸”的一部电影。电影的主题音乐采用多主题音乐交织的形式,将人物关系与影片创作背景巧妙的融合。影片主题音乐大量使用了钢琴、管弦乐,整体配器上较为单薄。旋律间多构成小二度、小三度关系,不和谐音程的使用加深了小调色彩的表达。

(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灵魂寻觅与人性复归

公路电影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旅途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以及人生观的变化。在电影《中央车站》中,年幼无知的约书亚在旅途中获得成长,收获了超越父爱的“真正亲情”,而朵拉则从一个孤独漂泊、老无所依的中年妇女变成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人。相依为命的人一起浪迹天涯,从恨到爱就在一念之间。当约书亚在意外中失去母亲时,悠长、悲伤的弦乐伴随小男孩弱小的背影,最后一缕夕阳洒在他的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语言的过度表达,只留下火车压过铁路和暗淡、悠长的弦乐声。小男孩内心的恐惧、孤独、悲伤、五味杂陈的内心情感呼之欲出。以为在旅途中收获爱情的朵拉,在面对卡车司机凯撒的不告而别,再一次陷入了迷茫。富有巴西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为凯撒的消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经历了漫长的旅途,约书亚依旧没有如愿以偿的见到自己的父亲,熟悉的主题音乐再一次响起。同样的钢琴旋律,却多了份坦言与欢快,迎着朝阳身着蓝色长裙的朵拉在约书亚的目送下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从迷茫到释然,同样的主题音乐却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在主题音乐的作用下发生着改变。

(三)剧情深化·剧情发展:命运的安排与走向

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重复次数最多、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在电影中具有为故事情节下文做铺垫的预见性作用。在电影《中央车站》中,两段主题音乐相互交织:一段主题音乐象征主人公在旅途上的迷茫与不安;另一段则是预示着主人公人物命运即将发生改变。约书亚从失去母亲到上路追寻再到找到归宿,两段主题音乐在故事发生的转折点都给人以提示,无形中电影的主题音乐成为了深化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对于朵拉而言,一个年过半百,至今未婚的中年女性,孤独已成为她生命中的常态。与一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起浪迹天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场修行与洗礼。主题音乐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走向。

二、富有民族特色的场景音乐

相对主题音乐而言,场景音乐则更多的起到加强场景效果的作用,例如:恐怖的、紧张的、欢快的、忧伤的等等。场景音乐更多的是满足场景本身的情绪渲染,与影片本身的主题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在《中央车站》这部电影中,场景音乐却关照了电影主题以及故事发生环境的大背景。

在电影《中央车站》中,不时响起的画内场景音乐同样让人惊喜。火车站售票处、布满商品的车站小店。在这片热情似火的土地上,随处传来的巴西民谣,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巴西人民与生俱来的奔放、自由。文艺电影的孤独遇上激情澎湃的巴西民谣,冥冥中又给人以力量。虔诚的祷告、漫长的追寻不再遥遥无期。除此之外,富有巴西民族特色的小调也同样应用于展现巴西壮美热烈的沙漠风光,金黄色的沙漠空无一人,这座城市的“性格”在音乐的映衬下绽放着自己的魅力。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当朵拉与约书亚在“找寻爸爸”碰壁,流落街头后,恰巧遇上了当地的月神圣母节。千千万万的烛火点亮了一座灵魂丢失的城市,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穿行在朝圣者们前行的人流中。“主啊,我感谢你,我全心全意的感谢你”“让邪恶远离,让光明涌进”,有人捧着手中的烛火,心中默念着对自己、对家人、对主的祝福与寄托,有人低声吟唱着圣经,感谢主对自己生活的馈赠。巴西在民族歌谣中,找寻自己的灵魂,探寻民族的归宿,而音乐则是他们最好的讴歌自然,回归自我的方式。

三、音乐与音响相交融

在电影音乐中“音乐音响化”“音响音乐化”是常用的创作手法,特殊的声音设计与音乐的融合給电影带来了更为丰富、新奇的视听体验。

(一)车站环境·车站意象:真实环境“在线”

在《中央车站》中,车站意象贯穿整部电影。火车的气鸣声、列车压过铁轨的声音、公路上汽车刹车的声音等等,这些简单的“车站元素”为电影营造了更为真实的故事环境。车站是朵拉与约书亚一次次启程的地方,也是最能展现巴西社会现状的“第一现场”。除此之外,音响音乐化也可以用于表现人物状态和内心情绪。当朵拉把约书亚送到贩卖儿童器官的黑心商贩处获取钱财时,朵拉以为自己摆脱了小男孩的麻烦,却彻夜难眠。夜色下,百合页窗漏出一束冰冷的月光,火车压过铁轨的声音有节奏性的从慢到快直至发出尖利的摩擦声。朵拉在床上辗转反侧,头冒冷汗。火车压过铁轨的声音就像是朵拉的心跳,从内疚到紧张再到害怕,人物的心理变化在音响音乐化的作用下,更让人印象深刻。

(二)弦乐使用·弦乐旋律:渲染情绪氛围

影片在配乐方面,大量的使用了弦乐,弦鸣乐器在声音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手法、不同的发声方式营造不同于乐音的音响效果。影片中约书亚在失去母亲后,独自一人坐在中央车站的长椅上,他慌张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一连串的人物面部特写镜头,小男孩脸上的不安、惶恐,路人的冷漠、无情伴随没有旋律、没有节奏可言的弦乐声,瞬间营造出紧张、冰冷的艺术效果。当约束亚和朵拉终于找到了小男孩爸爸所在的地址,约书亚远远的望着被木栏杆围住的房屋,站在围栏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与他四目相对。弦乐声再一次响起,气氛在犹如汽笛般长鸣的弦乐声中逐渐凝固,约书亚内心就犹如这刺耳的弦乐长音,想要大声尖叫却没有挣扎的力气,经历漫长的追寻、等待依然无果。特定场景的创作背景,在音乐音响化的作用下渲染了气氛。

四、电影蕴含的美学价值

(一)意象象征·文化内涵:个人定位与民族寻根

《中央车站》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正值90年代初,巴西社会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80多万巴西青年在社会的压力下背井离乡,巴西成为了一个迁居者的国家。人民没有归属感,国家没有安全感。他们通过信仰麻痹现实,唤醒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朝圣路上,步步荆棘,他们冲破现实的枷锁向往着浴火重生的那一天。信仰是支撑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人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力量。

(二)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

在电影《中央车站》中最令人动容的感情,莫过于朵拉与约书亚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超越亲情的爱。生命的终极关怀源于人类存在的有限性,源于人类期盼生命存在的无限性,它超越人对于生命的渴求。当朵拉与约书亚在“寻找爸爸”的路上,他们的生命与自然、与灵魂、与信仰紧紧相连,在绝望中前行,在逆境中生长。“找到爸爸”早已不是最大的目的,更多的是找到自己,找到与自己灵魂相依的人,在旅途中重新开启人生的新篇章,生命在一次次洗礼中得到延续。而朵拉与约书亚则是一同“重生”的人,超越亲情,回归人性最本真的美好。

文艺作品最大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发人深省,音乐创作作为这其中的一环所能做的就是更多的为作品内容服务,让观众能够更深入的走进故事创作的背景。电影《中央车站》中简单的音乐旋律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将音乐与人物情绪、电影主题、故事创作背景巧妙的融合,让观众同巴西人民一道走进那段漫长的“寻根岁月”。

参考文献:

[1]曾静蓉.当代巴西的寻根电影:《中央車站》[J].福建艺术,2001,(06).

[2]张逸旻.在路上:《中央车站》的符号学及宗教阐释[J].当代电影,2014,(06).

[3]王珺.浅论电影声音中的音乐音响化与音响音乐化[J].电声技术,2015,(04).

[4]赵秀彦.谈电影音乐对影片产生对重要影响[J].电影文学,2011,(14).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健美操的健身及美学价值研究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谈杂技人体文化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