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结合口肌训练对脑瘫儿童流涎症的效果观察

2020-06-23 06:26陈靖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脑瘫疗程穴位

陈靖云

脑瘫儿童流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症,不同类型的脑瘫儿童均伴有一定程度的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和口腔感知觉异常[1]。据文献[2]报道,脑瘫患儿伴流涎症的发生率高达25%~30%。近年来国内外对流涎症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很多研究,如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敷贴、按摩、低频脉冲电刺激、口肌训练、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手术治疗、康复护理等[3],但因脑瘫患儿无法配合,耐受性差、效果有限。口肌训练可通过触觉和本体感觉刺激技术,抑制异常的口部运动模式,建立正常的口部运动功能[4],缓解流涎症状。穴位按摩可疏通经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改善流涎症状[5]。本研究在应用口肌训练治疗脑瘫儿童流涎症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针灸治疗及穴位按摩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2019 年3 月在我科诊断为脑瘫流涎症并进行治疗的患儿5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6 例,试验组28 例。其中,男29 例,女25 例,年龄1~6 岁,平均年龄(3.64±1.18)岁;教师流涎分级[6](TDS: teacher drooling scale):TDS Ⅱ级6 例,TDS Ⅲ级24 例,TDS Ⅳ级18 例,TDS Ⅴ级6 例。对照组TDS Ⅱ级3 例,TDS Ⅲ级10 例,TDS Ⅳ级11 例,TDS Ⅴ级2 例;试验组TDS Ⅱ级3 例,TDS Ⅲ级14 例,TDS Ⅳ级7 例,TDS Ⅴ级4 例。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器质性病变、传染性疾病及癫痫者,所选病例符合2015 版儿童脑瘫的诊断标准[7],且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口肌训练进行治疗,包括口腔肌肉放松按摩以及下颌、唇、舌的运动干预。具体方法如下:通过快速敲打咬肌提高咬肌肌力,高低位抵抗手法提高患儿对下颌的控制能力。利用唇肌刺激器按摩口轮匝肌周边皮肤及脸颊,引导患儿关注唇部的肌肉收缩并逐步进行展唇、圆唇、圆展交替等训练,也可通过吹卷龙、吹泡泡、吹气球、发出吻声等动作的训练改善唇口部的运动能力。利用舌肌疏通器或冰棉棒刷舌体、舌尖及舌两侧缘,增强舌的感知觉,利用吸舌器或患儿感兴趣的食物如酸奶、海苔等诱导患儿做舌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运动,提高舌的灵活性。20~30 min/ 次,1 次/d,1 疗程为1 个月,共治疗3 个疗程。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流涎程度比较(例)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流涎控制的比较[例(%)]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结合口肌训练进行治疗。针灸选用迎香、地仓、颊车、大迎、承浆、廉泉六个穴位。每个穴位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 次,1 疗程为4 周,连续治疗3 个月。

试验组采用穴位按摩结合口肌训练进行治疗。所选穴位包括地仓、大迎、廉泉、承浆、颊车、下关、翳风、天突。采用按揉的手法进行按摩,按摩时以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所选穴位,余四指微张置于合适位置适当支撑,按摩力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儿疼痛为宜,每个穴位按摩60 s。穴位按摩可在进行口肌训练中进行,在口腔肌肉放松按摩后有节律依次进行按摩。

穴位按摩结合口肌训练每次控制在30 分钟左右,每天1 次,每周5 次,1 个月为1 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3 评定方法

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在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Ⅰ级:不流涎;Ⅱ级:小量,

偶尔流;Ⅲ级:不时的流;Ⅳ级:经常流,但不成线的流;Ⅴ级:成线地流,胸前常常弄湿。

1.4 疗效评定

参照TDS 标准[6],(1)显效:流涎症减轻2 级及以上;(2)有效:流涎症减轻1 级;

(3)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进行分析,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流涎程度比较

经秩和检验,两组患儿治疗前流涎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4,P=0.739)。(表1)。

2.2 治疗效果

试验组28 例患儿均完成了3 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流涎症状明显改善。试验组总有效

率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P=0.033),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2)。

3 讨论

流涎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流涎常刺激患儿面颊及下颌皮肤,产生异味,影响患儿的社会形象及总体摄入量,也严重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及吞咽功能[8]。造成脑瘫患儿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受损,脑瘫患儿下意识吞咽的次数较少,且吞咽与唇闭合缺乏同步性,吞咽动作不协调,无效吞咽次数增多,导致自然分泌的唾液大量积蓄在口腔内,流出口外,造成流涎[9]。脑瘫患儿尤其是不随意运动型的脑瘫患儿运动控制能力减弱,头无法保持正中位,也是患儿流涎量较多的原因之一。王利江等[10]研究表明,改善脑瘫患儿的头部控制能力,加强口部运动能力,对减轻患儿的流涎症状效果明显,在对脑瘫患儿进行口肌训练时要注意其姿势控制。

通过对脑瘫患儿口部运动功能进行整体评估,大多数脑瘫伴流涎症的患儿存在口腔感知觉异常、唇面部肌力异常、唇闭合运动障碍、下颌关节松弛、咬肌肌力不足、舌肌力减弱、舌运动障碍、下颌运动障碍等与脑瘫患儿流涎症显著相关。口腔感知觉异常包括多种触觉系统失调,常见的有触觉高敏、触觉低敏、防御性触觉敏感等[11]。不同类型的口腔感知觉异常表现各异,干预手段也不同,促进口腔感知觉的正常化在口肌训练中至关重要。在口部运动治疗中,下颌运动是整个口部运动的基础,唇运动和舌运动的成熟水平取决于下颌的发育水平[12]。因此脑瘫患儿流涎症的口肌训练应在促进下颌运动正常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配合口部运动治疗康复设备的使用,针对患儿口部运动功能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穴位按摩是在通过中医手法刺激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王冬[13]利用穴位按摩联合吞咽训练对60 例脑瘫患儿流涎症进行治疗,效果良好。贺贞等[14]研究表明按摩承浆、地仓、廉泉、翳风等穴位具有松解痉挛肌肉、改善营养代谢的作用。另有研究证明,大迎、颊车、地仓、廉泉、承浆等中医穴位按摩有利于改善颜面部血液循环,抑制唾液分泌,对减轻流涎症状效果显著[15]。

多数脑瘫患儿的理解及认知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依从性较差,而穴位按摩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无痛苦,且与口肌训练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针灸治疗相比,能减轻患儿对针刺疼痛的恐惧,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足的是,本研究未对各类脑瘫分型流涎症的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且对流涎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较单一,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脑瘫疗程穴位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夏季穴位养心
治前列腺增生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