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山
摘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就好比掌握了打开数学只是大门的钥匙,就能适应复杂变化的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下面介绍几种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思维能力;农村小学;学数学
一、 实践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形式思维开始,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是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寓学习于游戏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即使到了高年级,也应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操作。例如,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学生往往分辨不清,在使用时经常出错,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实践的训练,概念模糊,思维混乱。如果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练一练,他们就会加深理解,容易明白,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义完全不同。概念清晰,思维就不会混亂了。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先让学生各自做一个圆柱体,再让他们把自制的圆柱体拆开。通过这样一做一拆的实践活动,学生就明白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且久久不会忘记。这种实践训练,对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思维方法,准确运用数学概念做出判断的能力是很有成效的。
二、 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的序,培养学生思维的序;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的条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在课前每人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我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具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指导他们一步步地观察。
第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点、棱、面,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
第二步,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长方体中棱与棱、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完整的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第三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想象,如决定长方体大小的是那几条棱?为什么相对的面的面积会相等?
第四部,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观察顺序获得正方体的形体特征,再比较它和长方体的异同。
第五步,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完整的写出全部观察结论。
第六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观察所获得的知识,互相检查对方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是否合乎标准。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假设
假设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在遇到题目中给的条件不充分或不符合某一概念的内涵时,用假设去解,往往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这种思维形式的训练,最好从低年级开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时,就可以进行这种思维形式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再如下面的问题:要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多200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少300米,还剩1200米。这条公里全长多少米?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文字叙述转弯多,“多”“少”“整数”“分数”混在一起,学生思维混乱,无从下手。如果应用“假设”法就容易了:假设第一天不是修全长的15多200米,而正好只修了全长的15,那最后剩下的就不是1200米,而是(1200+200)米;同样假设第二天不是修了全长的14少300米,而是正好修了全长的14,那最后剩下的就是(1200-300)米。这样两次假设最后剩下的就是(1200+200-300)米,其所对应的分率就是1-15-14,即得这条公里全长为:(1200+200-300)÷1-15-14=1100×2011=2000(米)。
四、 转化
在小学数学中,经常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如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分数除法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鸡兔同笼”问题等等。但作为一种思维形式的训练,应着重指导学生用矛盾转化的思想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的起点和过程也就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就不一样。若长期让学生从单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然会形成单一的思维和解题模式,容易造成思维呆板和僵化。而利用“转化”的思维形式,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是的思维更灵活,更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适时的进行这种思维形式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后,可以对学生教学“单位”的转化训练,使学生的思路由单项变为多项。如:甲有200元钱,比乙多23,乙有多少元钱?这是一道逆叙述的分数应用题,基本解法是把乙的钱看作单位1,则甲的钱相当于乙的1+23,乙的钱为200÷1+23=120(元)。若把甲的钱看作单位1,那么乙的钱就是1-23+2;甲有200元,则乙有200×1-23+2=120(元)。当学生学了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后,思路就更开阔了,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也是进行转化思维训练的好时机,如:某校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其中男生有840人,女生有多少人?从整数的角度去思考,这题的意思是3份男生是840人,女生有4份,是多少人?应为840÷3×4=112(人)。如果从分数的角度去思考,由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理解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就可以将该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了,可列式为840×43=1120(人)。若把男生人数看作女生的34,则该题可以转化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男生840人,正好占女生的34,女生有多少人?也就是求单位“1”,可列式为840÷34。
显然,“转化”这种思维形式,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左右逢源,解法灵活,得心应手,即使在解题时遇到某些阻碍也会及时修正思维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君.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
[2]王志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47-49.
[3]韩久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7(1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