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经典科普科幻书

2020-06-22 13:08尹传红
新阅读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灵通漫游科幻

尹传红

近年来常在一些场合听人提出类似下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再也出不来像《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科普科幻畅销书了?不时地,也能听到与之关联的一些议论,大意是科普不受待见、科普图书受到冷遇云云。

这些看法或说辞未必公允,也不见得贴合实情。我觉得,时代不同了,恰如我们的生活较之往前已变得多姿多彩一样,科普的途径和手段也日渐丰富起来,很难讲有什么“风向标”可以作为科普“景气”与否的参照。其实,当年那些科普畅销书之所以走红,时至今日都难以“复制”,除却选题、质量要素外,读者需求与时代风尚也是若干不容忽视的背景。简言之,亦讲求“时运”。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作者作品的意思。

以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例,它问世之初,“文革”结束不久,国人心中创痛未平,文坛主潮为“伤痕文学”。此时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已然吹响,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那也正是中国刚刚摆脱思想桎梏、想象力异常活跃的年代。叶永烈的这部科幻代表作虽然篇幅不长,文学技巧也稍显不足,但其影响无疑是广泛而又深远的。因为,它没有抱怨、感伤与自怜,充满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契合了当时人们对2000年的向往之情。因而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文革”后最早出现的一部带有“启蒙”意义的科幻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征。

甘本祓的科普代表作《生活在电波之中》亦如是。想当年,电视、网络尚未兴起,“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遍及大江南北,那年头谁家不听“电匣子”,电波知识对多少人而言是甘之如饴?对路子、合胃口的科普,无疑也是传播效果向好、生存空间趋大的科普。

《小灵通漫游未来》《生活在电波之中》历经40余年岁月淘洗还能不断推出新版,恰恰证明其堪与时代合拍、阅读价值仍在,而非只是在特定的年代或时期“火”一把之后便销声匿迹。

新时代,新风貌,我们呼唤并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科普科幻作品问世,形成一个新的经典方阵!

《十万个为什么》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也是全国最具分量和品牌效应的科普图书。自1961年首版以来,它经过五轮修订,销售超亿册,影响了几代人。这一科普品牌书的立身之本在于“为什么”,大致按学科成册的图书通过对数千个“为什么”的思考和解答,讲述其中的科学道理。全书内容选题广泛、知识新颖且贴近生活,既有对基础科学知识的系统介绍,又有对最新科技成果与应用的反映,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新版保持并延续了原版的风格,更注重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传播与培养,更注重思考过程和创新引导,更注重阐释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算得快》

刘后一著《算得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采用了故事体形式,通过几个小朋友的游戏、玩耍、提问、解答,将枯燥、深奥的数学问题,演绎成饶有兴趣的“儿戏”,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乐中学”,并得以掌握速算知识,了解数学的基本运算方法。这种著述和教学方法,见证着科学和普及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同时也阐释了一种朴素的“方法论”思想:世界上有很多复杂的事情,往往可以用更为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和完成。该书问世近60年来多次再版,累计印量已突破1000万册,是许多学子的数学启蒙读物。

《科学发现纵横谈》

王梓坤著《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看似“成分”复杂——既可将其视为科普读物、科学发现史,也可把它看作科学方法论、治学经验谈。全书贯穿着两条主线: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这当中,作者通过撷取丰富的有意义的发现与事实,分析、总结了诸多前人的思考与见解、经验与教训,也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书中插入了许多名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备受启迪,堪称一部启人心智的励志名作。

《人之由来》

周国兴著《人之由来》(民族出版社,1986),脱胎于北京自然博物馆《人之由来》展览。这一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新的基本陈列,修改了馆内原有的人类起源旧展览并重新布展,力图打破旧有观念,真正从自然史的角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角度,来阐述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以及人类个体发育、发展的进程,从而打破对人自身的神秘看法。该展览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有关性教育的新旧观念之争。作者据其设想的展览内容撰著同名科普书,加入了人类起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体形态的演化与史前文化的演进等新材料,近年来不断再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是“文革”后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它通过一位眼明耳灵、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一番漫游,报道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书中所描述的未来世界的许多新鲜事物极富科技含量,并且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细节,全景式地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其中预言的许多事物现在已经被证明其合理性和可实现性。当年,这本书成了不少孩子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读物,在许多地方被列入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甚至,它还微妙地影响了许多孩子对自己未来职业和事业的“设计思路”。

《珊瑚岛上的死光》

童恩正著《珊瑚岛上的死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最早刊发于《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小说讲述一名华侨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激光器,本想造福于人类,但受到外国财团蒙蔽被用于制造尖端武器。识破敌人阴谋后他奋起抗争,以自己的生命之躯,挫败了敌人的阴谋。这部科幻小说的科幻构思与文学构思得到了较好的融合,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正义感也在故事情节的交织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强化、渲染。作品发表次年即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来又被搬上银幕,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两个“第一”,被看作“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飞向人马座》

郑文光著《飞向人马座》(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讲述了在我国宇航时代的“全盛时期”发生的故事:一艘准备飞往火星的新型宇宙飞船因遭到某国间谍机器人破坏,在意外的情况下被点火发射,飞向太阳系以外遥远的人马座。船上仅有三个正在参观的青年学生。他们在危难情况下沉着应对,利用飞船上携带的缩微晶体片,学会了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了超新星爆发、星际云阻挠、黑洞困扰等重重难关考验,最后与祖国派来救援的飞船成功地实现对接,终于回到了地球的怀抱。这部科幻小說因科学性和文学性俱佳而广受好评。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多端、扣人心弦,深奥抽象的科学道理、新奇怪异的自然现象穿插其中,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美洲来的哥伦布》

刘兴诗著《美洲来的哥伦布》(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通过讲述一个名叫威利的英格兰水手的故事,提出了一种可能:早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人就已登上欧洲大陆了。有地质学科研背景的作者推断,埋藏独木舟的泥炭生成于四五千年前,其时正值墨西哥古印第安文化的一个渔猎鼎盛时期。一些出海捕鱼的印第安独木舟,很容易被横越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冲带到今天的英格兰。这部科幻小说实际上就是上述背景的科幻化、小说化诠释,这也与作者一贯主张的“科幻小说是科学研究的直接继续”相吻合。该篇小说被看作“中国科幻小说重科学流派的代表作。”

作者系《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小灵通漫游科幻
Burst Your Bubble
未来科幻城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边走边看:漫游海底 梦想成真
后小灵通时代,谁的机会与挑战?
小灵通退网的博弈
小灵通:电信竞争的牺牲品
找寻生活中的“变”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