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成绩斐然。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独有符号。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千锤百炼才形成的智慧结晶。保护好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得到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一课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是教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文章立足于此,主要探索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实践。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
注:本文系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乃至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优质特性,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凝结了历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新时代的国民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只有严格落实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才能让广大学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一、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有些高校由于过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不到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无从谈起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纳经史子集等高级文化形态,还包括口头等文化形态,通过艺术表达的形式,从精神层面影响民族的审美[2]。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出现了价值观迷失、道德水准下降和腐败问题等乱象,这些不良现象也或多或少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动摇精神支柱[3]。因此,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引领示范作用十分必要且紧迫,高校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切合实际地找到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可行性办法。同时,高校的老师们也要结合教学实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得到广泛的关注。
二、在高校传承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
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时,高校校园的学生很容易出于好奇而被其吸引,从而造成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和排斥。这是在教育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一味地禁止学生接触其他文化,而是要在高校的课堂上、教育中向学生们介绍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教材中,要增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多讲述祖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民间艺术、风俗民情等。比如高校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黄山》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黄山是一处自然文化遗产,还要让他们体会我国的河山之美,感受到我国文化中包含的博爱、大气的壮阔情怀。鼓励学生去欣赏风景名胜,多去民风古朴的地方游玩,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
此外,在高校选修课中,可以设置一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相关的课程,比如书法、民族音乐、传统舞蹈、戏曲、曲艺、民俗等。在高校中切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接受非遗教育和熏陶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厚重底蕴和伟大精神,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成就。此外,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带动全社会形成传承、保护和创新非遗的良好氛围[4]。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系统学习,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让高校学生在每一段历史进程中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出民族自豪感。在政治课堂中,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性、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让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体育课堂上,可以教导学生学习剑术、太极拳等,强健学生的体魄,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上这些课堂不仅可以让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教育,还可以让其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塑造完整的人格。
(二)在高校校园中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在高校校园中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环境。可以在高校校园的走廊、教室内外张贴我国历代先贤的人物画像和警示名言、一些发人深省的标语,制作一些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板报等,让高校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校园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会”等等,号召高校学生积极参加。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的功能,利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如非遗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来进行非遗相关内容的宣传。比如,浙江省是非遗资源大省,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些都是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的丰富资源[5]。“中国梦想·美丽浙江”2014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春晚,既是对浙江“非遗人”近十年来的努力和辛劳的总结,更是对浙江大地上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可以作为高校课堂的教学素材[6]。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启发心智,还可以让学生们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每个高校学生都背负起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让高校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学习和进行校园活动,努力营造出和谐的、能够體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三)在高校校园中构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的文化、百姓的文化,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传在内容选取上应特别注重地方特色,这样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7]。在高校校园中,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构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微信等进行宣传。采用多种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地在活动中展现出来,这样高校学生们才能真切地受到文化的感染。例如: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高校可以组织“百人包粽子”比赛;在清明节的时候组织集体扫墓,参观烈士陵园;在冬至的日子里,高校食堂可以设置专门的窗口制作饺子;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剪窗花,做月饼,举办“书法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如此,既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此外,还可以举办节日主题的晚会,开展艺术节,让有特长的高校学生都能够在舞台上展现个人风采,通过歌曲、相声、小品以及传统舞蹈等形式,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和教育实践中,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同课堂教育、高校校园文化以及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了解到非遗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认识到非遗对于延续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充分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J].人民论坛,2016(25):250-251.
[2]潘明霞,王光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中红色革命歌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以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例[J].北方音乐,2017(8):43-44.
[3]宋金林,刘子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陶艺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以绞胎技法为例[J].艺术品鉴,2018(5X):11-12.
[4]张建国.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晋中学院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8(2):31-33.
[5]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5-109.
[6]李慧玲.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若干思考:以花鼓灯健身舞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6):17-18.
[7]李彤.双创背景下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8(34):176.
作者单位:
通化師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