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琳
摘 要:宋代是一个崇尚平淡美的时代,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其艺术审美特征在宋代文人的不断创作之下都充满一种淡然超远的美感,作为宋朝主要艺术门类的画与乐亦是如此。文章将画与乐融合一体,比较鉴赏宋代“米氏山水”与“浙派古琴”的相通相连之处,从而探究宋代的整体艺术风格与审美意趣。
关键词:“米氏山水”;“浙派古琴”;潇湘之意
宋代艺术是我国多元发展的时代,而重文轻武的历史时代背景使文人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以小见大,在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与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个性到共性的比较分析中可见一斑。
一、画之“平远”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而北宋与南宋的文人山水画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特点与艺术风格。北宋时期,有很多结构磅礴、气势逼人的全景式山水画,其艺术风格之宏大宽广与南宋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南宋山水画的结构是以小景山水为主,风格也由此变为细腻悠长、淡然平远。米氏父子米芾、米友仁的“米氏山水”在南宋山水画中就是有着独特风格的代表之一,也可称为“米家山水”。
米友仁是南宋典型的文人,其画作也充分展现了南宋文人的审美意蕴与审美趣味,他的画作自题“墨戏”,可见他对墨在画中的运用已经到了游戏的境界,自游戏于天地、游戏于笔墨、游戏于画作。而其重要的作画技法代表即是米点皴,先以墨为点,再由点成线,墨点在纸上自由晕染而由米友仁控制最后的走向,故而其画作有着自然天真、肆意自由之感。《潇湘奇观图》可以说是米友仁将其父米芾的米点皴继承且发展的传世名画。
《潇湘奇观图》的“潇湘”是以鎮江海岳庵上的景色为主,又结合了江南与湖湘地区的山川景物,所以本图又名《海岳庵图》。本图大致分为三段,对于墨的运用可谓十分高超,其首段为我们展现了江南云山的意趣,仿佛山川是利用云雾和我们在捉迷藏,而且还有屋舍藏于其中,似乎展示着有人贪恋这美丽的山川,于是就在此中久住。在中段才真正为我们展现了山川景物清晰的美景,山、水、云、木尽收眼底,层次分明,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这里的透视让我们感觉云雾更近,而山川更远。此画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能够让现在的我们想象出古时的烟雨江南。末段万物又归于一片平远淡然之中,仿佛置身天宫仙境一般,让观者回味无穷,此段中显露的山川更少,都是被云雾所遮掩。而米友仁的绘画功力也再次显露出来,用墨的渲染把似乎难以描绘的云雾完美展现出来,让观者心境由着这云雾万物归元。此图给鉴赏者的第一感觉就是烟雨之中朦胧美与迷雾感,很明显,是湿润的潮气带给山水这种融化在云雾之中的感觉。米友仁将这种感觉用其虚实结合、以少胜多的技法营造出如遗世独立般平远悠然的审美意趣。这种脱离世俗、清高冷淡的感觉与南宋浙派古琴代表人物郭沔所作的著名古琴曲《潇湘水云》不谋而合。
二、音之“悠长”
古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音色、曲调、节奏等以飘然悠长著称,至宋代七弦古琴更受到文人的追捧喜爱。而郭沔的《潇湘水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元兵入侵,山河破碎,郭沔因此流落江浙地区,游船见九嶷山云山遮蔽的美景,不禁以音抒怀、以乐寄思,感慨国事时局,展现对于大好河山落入敌手的抑郁不甘。
本曲打谱记录在《神奇秘谱》,一共有十八段。首先是乐曲引子部分,主要是由泛音开篇演奏的。所谓泛音是一种左手手指不实际按音而轻浮在弦上,并由右手弹出的音,用记谱法表示就是在音符上方的以圆圈“”表示。因此,泛音有着飘逸清透之韵味,加之《潇湘水云》上扬起伏的旋律会使人有一种雾气缭绕的朦胧之感,引子便通过泛音听觉效果的营造奠定了全曲潇湘之地烟雨云雾的意境。
乐曲主要部分为第二、三部分,即四至十六段。其中第二部分四至八段是琴家们所称的“水云声”段落。“水云声”的营造是通过古琴的独特音色、演奏技法与旋律节奏的多重结合,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滑奏与荡吟。滑奏即是高音与低音之间的来回切换。在本曲中滑奏的旋律主要是在古琴低音区展现,给人一种云雾水影在缭绕之中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之感。荡吟的技法又穿插在每一个绵长的音中,好似有人声在吟唱一般。而旋律的节奏也多为切分音,又有一种跳跃之感,正所谓水云交接,即动感为连绵不绝、起伏不停、忽有忽无、荡漾悠长。
全曲将古琴多种演奏技法结合,例如按音、泛音、散音等。这些技法交错运用,使不同音响效果错落有致、完美结合,把起伏不断的旋律演奏出来之后,使人仿佛置身于水云翻滚深处,感受着潇湘水云的奔腾翻涌。而此曲尾声也同样用了泛音结尾,此处的泛音不同于开头的透亮轻盈,更多的是渐慢与渐弱,是一切归于云雾尘埃之中的曲终意不终,让听者感受余音的意犹未尽。
三、画外之音
留名传世之作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其技法、其表现,更在于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种启发,能让观者、听者感同身受。而笔者在欣赏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之时,除了感叹其技法之高超,更是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米友仁对于潇湘之云雨的无限热爱。看他的画作,不由自主会被带入到烟雨蒙蒙的美景之中,从而让人想起了古琴曲《潇湘水云》。二者在美术与音乐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中题材、意境、表达情感竟奇迹般的相似。
首先,内容题材。《潇湘奇观图》与《潇湘水云》所描绘表现的对象都是潇湘的山水之景美,故而两者的内容题材是相似的。不管是《潇湘奇观图》中米友仁用其米点皴所表现出来用眼睛视觉最直观欣赏的云雾缭绕,还是《潇湘水云》中郭沔用古琴独特的音色以及多变的泛音、荡吟技法所展现出来的听觉的盛宴,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云雨之景。当笔者一边欣赏《潇湘奇观图》,一边听《潇湘水云》时,这样的感受更深。每一个吟弦仿佛都是远山起伏的线条,每一个泛音好像都是沥沥小雨的滴落,每一个乐音的强弱对比都是若有若无、或虚或实笔触的展现。因此,二者在意象的表现上可谓不谋而合。
其次,表现技法。在《潇湘水云》与《潇湘奇观图》选择的技法上可以感受到,以虚写实是其共通之处。在《潇湘水云》中除了不同技法的运用,非常重要的也是音乐强弱对比的展现,强即为实而弱即为虚。强弱的不断切换与对比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水云翻滚的动态,在《潇湘奇观图》中亦然。由此可见,两者更善于用虚展现实,用少展现多。
最后,审美意趣。从审美意趣上鉴赏,可以较为明晰地感受到两者共有的超远淡然之感。例如在结束之时,《潇湘奇观图》(图1)与《潇湘水云》(图2)都是以归于远方之意结尾。《潇湘奇观图》用其云雾不见让观者感慨不已,而《潇湘水云》用其泛音结尾让听者意犹未尽。故而,两者都是用一种超越作品本身的清明之意将南宋文化中超脱的审美意趣展现出来。
总而言之,笔者在比较欣赏两个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之时,能够感受到两者不谋而合、相连相同之处,每一个笔触与每一个音符仿佛在南宋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审美意趣中都是同步的。通过感受、比较两个艺术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两位作者作为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以及南宋浙派古琴代表人物所展现出的南宋整体的艺术审美意趣,即利用虚实结合、以多胜少表现着平远悠长、似真非真、似幻非幻、超凡脱俗、清明淡然的宋代文人意趣。
综上所述,从绘画美术和器乐音乐两个作品的比较鉴赏中,将比较对象之观感相结合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中的笔法淡然、气韵生动与郭沔《潇湘水云》中的动感绵长、悠远超然,从而感受画外之音的真谛,形成对南宋审美意趣的与众不同理解方式,加深对各时代艺术作品的鉴赏程度。
参考文献:
[1]赵瑗.从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中的烟云境看米家山水[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毛大海.《潇湘奇观图》的笔墨技法与造境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呼健.《潇湘水云》审美意蕴初探[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李笑莹.古琴曲《潇湘水云》意境探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01-106.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