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

2020-06-22 02:41欧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涯学科核心

欧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欧健和学生

当下,我国生涯规划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也面临诸多困境。其中,生涯规划教育如何开展得更有系统性,更加落地,更加有效,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学生生涯发展,一直是实践者们面临的问题。本文将尝试从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分析学科渗透式生涯教育应该如何审视并落实。

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概念

(一)学科渗透式教学概述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学生发展指导,提出“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受到实践者的关注,但是其概念还有待从学理上厘清。学科渗透的完整表述应是学科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到中小学相关学科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以某个学科课程为主要载体,同时渗透入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学科的理念、方法或者内容。

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前者即被渗透学科是教学过程的直接认知对象和目标,后者即渗透学科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提供智力资源和资源供给,拓展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并且希望达到被渗透学科原有目标以外的额外目标。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新高考的不断推进,提出了学科教育要渗透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上述教学方式的不断演变凸显出了学科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体现出当前生涯规划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概述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下文又简称生涯渗透)的概念可以阐释为: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以学科渗透式教学为核心形式,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丰富延伸学科教学内涵,寻找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关联点,通过介绍学科对应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职业信息,组织学科专业相关的职业主题活动、参观体验等多元化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增强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方面的能力,助力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为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奠基的一种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下的应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其中在实施上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首次在国家层面上为生涯规划教育给出了指导意见,并将学科教学渗透的实施途径明确指出。

此前,各地区对学科渗透式生涯教育的开展,也有相应的指导意见。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科渗透,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学科融合教育,通过对本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趋势和相关职业等内容的教育教学,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发展指导因素,丰富课程资源。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将生涯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通过对本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趋势和职业对应等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将生涯教育课纳入学校拓展型课程或专题教育课时,结合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确保生涯教育有效开展。

通过对以上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指导意见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生涯教育的应然状态即是推进开展核心素养下的生涯渗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助力奠基。

(二)现实背景下的实然补充

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也是近年才走入相关工作者的视野中,可以说现实背景下的实然现状是亮点与缺憾并存。

例如,上海市高东中学物理教师姚祖兰为让物理学科更加“有血有肉”,制作了物理学科的职业靶心图,讲到某个知识点就同步介绍相关领域的有趣职业,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类似的尝试很好地补充了当下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不足。

然而目前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实践虽然成果丰富,但理念和方法仍略显局限,推广应用空间不大。有必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积极地从学科教学入手进行生涯渗透,切实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三)特殊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选择”成为了学校、学生、老师、家长都最为关注的一个词,选择权被交到学生手中。因此,选择决策的能力是当下高中同学们的成长“刚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亦是新高考背景下提升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必然状态。

现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受限于师资、课时等因素,远未普及。因此,无需专职师资和独立课时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开始逐渐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关注。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仍在学科教学上,想要将生涯规划教育做出实效,不可能绕开学科教学。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专项课程应当积极配合,构建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体系。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认为学科渗透式生涯教育的确是现阶段落实生涯规划教育的务实、必要之举。

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关联

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教育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二者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图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关联

第一重关联由核心素养出发,作用于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对核心素养和生涯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身对学生生涯规划相关能力就有要求,这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开展提供了指导;第二重关联由生涯教育出发,作用于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上强调终身,强调持续发展,生涯教育的发展规划方法与理念实际上服务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生涯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接下来,我们就上述动态关联进行一些补充的论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从上述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中我们发现,核心素养对学生培养的指向是持续的,是指向毕生发展、终身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对于自我管理素养的要求: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这和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有共通性。因为,生涯规划教育也同样强调需要增强学生生涯规划自觉,拓宽学生生涯规划视野,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认为生涯规划教育与核心素养在内在理念上是息息相关、互为表里的。应当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要求,将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方面、六大素养有机融入到生涯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切实改善当下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诸如“标签化”“门面化”、缺乏实效性等问题,促进生涯规划教育更好地实施落地。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愿景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在课程实施中,应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着重强调了要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认为上文中提到的兴趣特长、潜能倾向、社会需要与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存在动态关联,兴趣特长是自主发展的具体体现,自主探索发展的兴趣才是“真”兴趣;潜能倾向依赖文化基础的发掘;而社会需要是社会参与的指南针,应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因此,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培育核心素养、实施生涯教育的关键。同样,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原则也应贯彻核心素养。因此,笔者尝试总结核心素养下生涯渗透的三个愿景,具体如下:

(一)自主发展应作为生涯渗透的根本动力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个体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性唤醒,有了自主性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生涯规划意识。自主性指向每一个个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多聚焦产生每一个行为的主体,揭示出相关人物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自主意识的密切关联,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涯主动规划,为自己的人生主动负责。

(二)文化基础应作为生涯渗透的植根土壤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人类文明因文化的传承得以继续,健康有利的生涯发展路径要深深根植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当中。因此在生涯渗透过程中,应牢牢把握生涯渗透有利于并且服务于文化基础培育的原则。扎根于文化基础的生涯渗透有深厚的滋养,不会走偏;同样用生涯渗透式教学的方式也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加多元和全面,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深刻地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对文化知识影响自身成长和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知。

图2: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愿景

图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实施途径

(三)社会参与应作为生涯渗透的最终目标

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应秉持社会参与原则,我们在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当清晰地意识到生涯教育、学科教育乃至素质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着力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环境的探索与认知,明确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引导学生结合自主意愿与社会环境,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社会发展,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见图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博士提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每门学科都具有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与功效。因此,我们尝试总结了五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方法,为后续生涯渗透相关的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借鉴(见图3)。

对教学能力发展而言,集体研讨与案例撰写、认知学徒与模拟教学、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案例反思、探究教学与翻转教学相结合[6],突出培养工科新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分析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评价反馈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促进工科新教师教学能力的逐层递进发展。

(一)教师角色:变“学科教师”为“生涯导师”

生涯教育是一门集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综合类教育。因此,在此过程当中,需要学科教师具有全面的资质,不仅拥有自己学科所需要的扎实授课功底,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有一定的课程研发能力;同时,学科教师还要深入领会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相关指导思想,具备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资质,具有先进、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涯理念与生涯意识。学科教师唯有做好以上两大方面的充足准备,才能够在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当中“画龙点睛”,让学科教学不仅发挥出传授学生该学科知识技能的应试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生涯发展助力添彩。

班主任与学科教师是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直接策划者和实施者,是落实并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最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在这方面,相关单位可以加强专业化培训, 本着“培训先行、老师先学”的原则,全力推进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培训中,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仅要培训教师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教师改变旧的“应试观”“升学观”,建立一种信念即真正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并愿意投入精力研究,进而树立与核心素养相应的新型教育观、学生观和生涯发展观。

(二)课程内容:变“基础理解”为“全面激活”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轻松。这要求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审视自身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深入全面激活学科内容,发现学科与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等,寻找典型有代表性的联结点和渗透点,从连接点和渗透点处发力,打通学科壁垒,进行有效的生涯渗透。

如,苏州中学何一萍老师在高中语文学科中渗透生涯教育,开发学科启蒙课,打通“学业-专业-职业”的发展通道,让学生不仅能“发现梦”,更能“找到路”,有比较高的启发意义。举例来说,该教师在生涯渗透实践中,抓住了语文教材中《〈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文章,这些文章生动呈现了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手工艺人、景观设计师等各种职业丰富多彩的探索与发现,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职业世界的窗口。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课内外相关文章,打造“职场人物画廊”,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职业世界。

(三)教学开展:变“传统讲授”为“身心体验”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生涯渗透应该尤为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方面素养的培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更加适合生涯教育的体验式教学融入到课堂中来,会对学生的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明确指出,社会参与这个大方面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在我们看来,实践创新更多指向知识技能方面,责任担当更多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将两者融合起来,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同样,生涯渗透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也有一些先行者。例如,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李鹏鸽老师在生物教学中的“生物进化”一节后,指导学生采集本校被子植物制作标本,比较亲缘关系;在生物实验园中,以紫茉莉等为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教学中开展腐乳、果酒的制作;利用本地区特色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标本制作师、育种专家、食品工程师、环保工作者等职业的必备素质。

该教师巧妙利用课程中的渗透点,为学生创建了与职业、专业等相关度非常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查阅学习相关资料,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对相关职业专业增加了更为深刻具体的认识与体验,情感上的理解与认同也有加深。

(四)学科定位:变“各专一项”为“跨科融合”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然而目前我国现行课标却表现出一定的学科本位特点。当下的生涯渗透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自身所属的学科内,教师进行了较多积极的尝试探索,有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尝试却很难横跨到两个或者多个学科,跨学科的配合联动较少。

学校可以尝试从顶层入手,整合不同学科的教研力量,选择契合的、能够关联到多个学科的生涯主题或项目,以相关教师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本校教研活动中提出英语、语文教师可以联合发布“作为一个同声传译工作者(英语),需要怎样做才能站到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台上?”的开放性探究任务。在这样的任务过程中,首先,学生能够对一个职业的来龙去脉、历史发展、专业要求、能力要求等等都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增进职业探索;其次,该任务的探索中,对于英语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西方文化,语文学科的言语表达、沟通交流、审美鉴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有助于各学科素养的配合与互动。

跨学科的学科渗透式生涯规划教育与融合可以在这片缺失中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效契机,着眼于个体,着眼于生涯,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在学校或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下,各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拓展生涯知识面,锻炼实践应用能力,将学科教学中得到的知识能力有效运用于特定问题解决当中,奠定生涯发展和职业发展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任务中涉及到的生涯典型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增进学生对于特定职业行业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认同,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朝自身的目标不断努力。

(五)评价机制:变“鼓励提倡”为“制度保障”

想要学科渗透式生涯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切实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用来保证学科渗透式生涯教学的效果。否则,学科渗透式生涯教育很有可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难以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积极影响。

目前,在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引导下,不少学校开始了生涯渗透的积极尝试,前期动力很足。但是由于生涯渗透的开展形式较陌生,在缺乏顶层设计和评价机制的情况下,仅仅靠学校的鼓励与提倡,在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往往难以为继。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减弱之后,学校的良好初衷反而会成为学生及教师的“负担”。

因此,建议学校在推进该工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在评估评价方面做出相应引导。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在学生方面,可以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并重的评价方式,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包含课程学习、课外活动、生涯计划、行动执行等各个方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同时,尝试基于真实职业情境开展学科考试命题及评价,将生涯渗透的必要性体现出来。

在教师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机制调节教师在开展生涯渗透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例如在开展生涯渗透工作上比较突出的教师,可以在评优评奖、校内外培训、继续教育学分等方面给予鼓励,让开展生涯教育的教师群体感受到价值感与成就感,促进生涯渗透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生涯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我的教书生涯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