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蓬勃生长
——“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报告

2020-06-22 02:41郑铁军京师奥园南奥实验学校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科

郑铁军/京师奥园南奥实验学校校长

王 赟/京师奥园南奥实验学校学生德育处主任

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时代及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

新世纪伊始,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迅猛的科技发展、快速的信息流动,崭新的全球化生活方式,使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复杂多变且相互联系,未来世界需要人们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需要具有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横向迁移能力与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能力。但当下我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师资配置却不能满足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这一新的需要。

传统的分科教学存在着弊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目前,国内既缺少成熟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又缺乏具有多学科认知背景的综合型教师。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分科教学”与“综合学习”、“分科教师”与“整合课程”之间的矛盾。

(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鼓励“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特别强调,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提出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创造,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做”出来。

(三)全球背景下课程综合方面的改革探索

全球背景下已有诸多课程综合方面的改革探索,这些课程实践探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美国的STEAM课程、欧美的项目式学习、日本的社会知性学习、芬兰的“基于现象的教学”……以及国内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红树林”课程、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

(四)我校综合性学习课程产生的背景

我校综合性学习课程起始于2009年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基本模式——“合作学习、整体建构”,最早在学科内部进行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整合。为了提高学生对事物或现象整体认知的能力,我们实施了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站在自己本学科的角度,以相同的主题或事物来展开跨学科联合教学。2014年,学校课程优化行动启动,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和自主性的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凸显课程的综合性,我们进一步思考:每个年级能否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充分借鉴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围绕一个主题或现象,把尽可能多的学科融合在一起学习,并将实践探究这一学习方式融入这门课程,从而成为“合作学习、整体建构”的超越知识综合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呢?于是,我们开始了五年多的开发和实施探索。

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定义

我们开展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是一门基于生活现象的同主题、多学科联合教学下的融实践性、探究性、项目式于一体的课程。它从多学科视角,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围绕同一主题,通过项目式学习以及STEAM嵌入,达成问题解决,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认知与实践的统合、师生家长的配合、学校与社区(社会)的结合,形成综合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生的信息素养、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学会学习与终生学习、自我认知与调控、国际理解与文化认同、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在课程中得以充分地发展。

(二)课程特点

整合性:对同一主题的多学科整合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学习与学校各类常规活动整合。

实践性:与真实生活发生联系,通过参观、考察、动手实践等方式,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探究。

项目式:大主题学习即为一个大项目。有的大项目中嵌套小项目,围绕主题,提出问题,以解决同一个问题或制造一个产品为目的,寻找着眼点和生长点并展开相关学习。

共同体:年级所有师生、同一项目小组学生和导师,甚至家长,构成学习共同体。

生成性:课程的实施,不是对既有课程的执行,而是学习共同体在共同的探索中建构。随着课程的展开以及师生对其理解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实施进程以及学习方式和实际达成的学习结果,获得超预设性生成。

(三)课程形态

低段——同主题多学科的全员参与、体验和探究。即所有的孩子,参与同样的学习体验和探究。

中段——同主题多学科的基础部分全员参与,部分学科实施全员参与的项目式学习,以及同一主题下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课题的探究。

高段——大主题统领下的若干子课题项目式学习。更加侧重个性化的子课题探究。

(四)课程管理

综合性学习课程由学生德育处管理,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开发实施。

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

经过五年多的行动研究,我们形成了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解决方案,确立了“选题-开题-实施-结题-评价”综合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模式,具体如下:

(一)选题

在每个学期开学两周内,同年级组不同学科教师协同教研。基于生活现象和问题,在研究本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基础上,考虑便于就地选材和找到真实的实践基地的前提下,确定一个大的主题。然后,各学科教师展开头脑风暴,立足本学科,进行跨学科交流、碰撞、整合,在本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主题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内容,再分解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开题

目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师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和探究愿望;明确研究方向、目标、内容和后续操作方式,给课程赋予实际的意义;打开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视角,为课程实施做好认知与情感铺垫。

准备:教师明确分工,搜集各类学习资源,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综合实践基地,制作研学案、学习手册、项目计划等,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案;学生则提前阅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观看相关视频、自主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形式:一、二年级主要有生动的情景表演、家长讲坛、互动体验游戏等;三、四、五年级有KWL问卷调查、有奖知识问答、专家讲座等;六、七、八、九年级有专业人士讲座、演示,学生头脑风暴后的子课题确定和绘制子课题研究思维导图。

(三)实施

本课程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实施一次,时间为一至两个月。主要有以下四条实施途径。

分科学习。通过分科教学,以主题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为载体,设定与本学科课标相吻合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综合性学习展开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渲染和提升,从而实现学科学习与综合学习的相互支撑、有机整合。

项目学习。根据主题选定项目,进行学科相互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在项目学习中,嵌入STEAM理念,通过做中学,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子课题研究。高年级学生按照自选的子课题选择相关导师,导师指导子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从主题生发问题,从问题提炼课题,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完成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参观、访问、调查、体验、探究等实践性活动。课程实施与校内外活动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与学校体育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国旗下讲话、选修课、科技创新大赛等常规活动进行整合,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益。

课程实施着重落实我校提出的创造性与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沟通与合作、自我认知与调控、文化认同与国际理解、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邀请从事与主题相关行业的家长进入学校,从专业的角度分享,提供相应的学术与技术支持,拓宽学习视野,与孩子、老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家校同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和研究导师,带领学生做中学,把学习过程变为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教师能走多远,决定了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能走多远,这就促使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四)结题

展示交流学习成果:通过展览、报告、汇演等形式,展示各类学生作品(思维导图、手工作品、学习手册、课题报告),发布项目产品。分享在同一主题下,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研究生活现象的情况,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成果,交流同主题不同项目开展情况。小课题研究,先在班级进行,选择优秀案例,全年级报告分享。

梳理反思学习过程:以个人、课题组、班级和年级全体师生集中的方式,回顾个人以及共同体经历的学习过程,对课程的主题、开展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再认知。

结题与开题首尾呼应,升华主题,师生、家长的总结以及元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专家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过程性评价——根据各学科、子课题或项目制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随着不同阶段的推进,评价其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过程和方法。终结性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2.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结题后,学校组织各年级学生对课程开发实施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低、中、高三个级部进行,调查分客观选择(数据评价)和主观描述(文字评价)两类。

3.对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的评价

评选“开发与实施先进个人”:组内教师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采用教师自评,组长核定确认。依据评价结果,按照全组成员的30%名额评选出“先进个人”并进行公示和奖励。

评选“开发与实施优秀团队”:利用全校教师例会时间集中进行申报。学校设置评选标准,全体教师进行投票,参照票数、学生评价结果以及资料提交情况评选出“优秀团队”并颁奖。

自主申报、评选年级综合性学习大主题下“优秀学科、优秀项目、优秀子课题单项奖”。

提供学生评价平台,不仅是学生对课程的再认知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课程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评价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是检验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的一把尺子,肯定自己、学习他人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闪光点,找到不足与差距,从而促进每位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探索历程

1.0——野蛮生长,初步探索。主题选择为语文学科单元主题,课程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由不同学科教师自行确定,学科教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方案,经历“选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具备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的能力,但我们的探索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缺乏整体性以及学科间的融合。

2.0——精耕细作,加强融合。主题选择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拓展到与孩子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教研,既保留了学科独立的学习内容,更有体现学科间的融合与关联的项目开展。学科项目式学习和高年级子课题学习模式有了雏形。第二阶段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战线较长,学习时间相对分散。

3.0——确定周期,完善模块。为了让这门课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学习效益,我们将学习周期缩短为一至一个半月,同时增加“开题”和“评价”两个环节。富有仪式感的“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主题,与后期的“结题”形成呼应。而“评价”则检验了学生这门课程学习中是否达成目标。这一阶段形成了完善的课程实施模式:选题-开题-实施-结题-评价。

4.0——深耕生根,固化优化。经历三年六个学期,全校研发近50个主题,同一个主题有在不同年级开展,也有同一个主题被传承和固定在相同年级,学校根据课程评价结果,推荐优秀主题予以固化,后人则在前人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去粗取精,守正出奇。此阶段开始,超越了以往以知识综合为主的学习,变成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形成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习。

5.0——项目管理,STEAM嵌入。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综合性学习,我们采用《高质量项目管理框架》来运行。选题、开题、实施、结题、评价每个环节有详细的操作方案,做到精细化管理。同时,将STEAM理念嵌入到项目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真实或模拟场景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

课程实施效果

探索了当前分科教学和单科教师背景下,可操性强的一类整合课程——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模式。通过学科教师协同开发和实施课程,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实现了学校育人目标——人人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卓越发展,为学生能够适应和创造未来生活奠基。

着眼全局性理解,学生习得了认识复杂世界的方法和路径,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知识只是载体,学生通过使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和认知课程主题所涉及的复杂世界,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视野的研究型教师。使以学科教学见长的教师能够更多地从跨学科角度看待自己的学科教学,并将这种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分科教学中。这既发挥了分科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分科教学的弊端。自下而上的生长式课程开发,充分激发和调动全体一线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性,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专业性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共育的格局。引领家长从理解、认同这门课程,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支持这门课程的发展,促进了家长改变短期功利教育观,更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和终生发展。

未来已来,面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引领的社会变革,面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和创造未来生活的人,需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面向未来,需要的是仰望星空的理想,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