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石家丽
《未来教育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每所学校都面临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管理模式的变革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在您看来,校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
郑铁军:学校课程体现和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因此,课程的改革或者优化,是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学校,校长的角色定位各有侧重,有的是原有理念的执行者,有的是理念的顶层设计者和推动者。如果学校是有着百年根基的老校,那么,作为校长应不偏不倚地贯彻执行学校原有的理念,切忌盲目推翻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相反,如果学校是新建的,或者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理念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就需要更新理念或者重新诠释,这是校长的责任。
南奥学校早先是由奥园集团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在我接手时,是一所新建校。我要做的首先是理念的确立。核心理念反映校长的教育观、教育信仰和教育的价值追求,课程、教学、评价等围绕这一核心的理念展开。教育是发展人并使人得以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同时也是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学校。基于此,我们确定“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首先确立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和快乐,提升每一位家长的教育认识和行动。
其次,理念的维护。面对变化的时代发展、外部环境、家长需求以及老师们纷繁复杂的想法,校长能始终作为一个坚定的理念的捍卫者吗?有人说,现在学校生源越来越多,是不是要挑选学生?对照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到这所学校来,而不是只挑选所谓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从学生观上讲,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不可限量的。我了解到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不是重点中学毕业的,恰恰是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尊重、维护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功利的角度讲,学习优秀与未来有成就并不能划等号,“人人发展”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所以,我认为校长的角色之一,是要做好理念的维护者。无论这一理念是你自己提出来的,还是你的前辈提出来的,一定要维护它,做好“麦田的守望者”。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理念的发展,丰富理念的内涵。
《未来教育家》:课程观关系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说,课程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您有什么样的课程观?
郑铁军:学生是学校教育所要发展的主要对象。但在新课程理念下,其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落在形成的过程中而非结果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知识的传承有了可能,使符合学生不同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设置有了可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动和实施,要求学校和社区以及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有了社区成员以及家长的参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得到了落实和保证。所有这一切,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生动,学生自主建构的教育环境更加宽广,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变得更加充实。由此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了可能,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有了现实的意义。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不仅在校园的围墙内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而且在由学校构建和倡导的家庭、社区互动的教育环境中也能得到发展。
南奥学校的课程,就是要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和创造更加丰富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南奥学校的教学,就是要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主动积极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南奥学校的评价,是一个多元的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南奥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充分地发现、发掘和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潜能,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健康快乐而有成少年。
《未来教育家》: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南奥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一个怎样的架构?课程优化行生人人发展、卓越发展的,
郑铁军
郑铁军:我们通过动逐步构建起了促进学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修课和活动拓展课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见图1)。第一级,是基础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校选择性和自主性的,由基础必修课、个性选本必修课程。本化的国家课程、校第二级,是个性选修课程。课程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需求,以及老师们的兴趣特长,由各级部老师自主开发,学生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自由选择。目前,每个级部开设有二十多门选修课,三个级部共开设涵盖语言、艺术、体育、科技、思维、信息、手工、生活等类别的六十多门课程。第三级,是活动拓展课程。即把已有的常规活动课程化,更加突出这些活动的课程特点,为孩子们卓越发展提供支持。包括以年级为单位开设的综合性学习,以学科为主的学科拓展活动,传统的体育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每学期末的明德基金爱心义卖,由中高年级参加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友好姊妹学校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这个体系,是课程优化伊始就提出的框架性目标体系。前三年的优化过程,就是在其框架内不断充实完善具体细节的过程。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在 2017 年提出把“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能够适应和创造未来生活的人”作为发展目标,把与之对应的核心素养作为发展的内涵。如此,就使课程体系有了前瞻的眼光和坚实的内核,使我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这个课程体系,具有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课程的基础性,体现的是课程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性的支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我们传承了建校以来所有学科课程并重的取向,并以基础必修课的方式体现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我们坚持开齐开足开好所有的国家课程,确保给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更长远的发展,在课程优化五年行动中,我们也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我校学生的地域特点,以及新时代对教育的最新要求。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补充。
课程的综合性,除了体现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跨学科整合外,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课程中。通过五年的探索创新实践,我们不断深化对综合性学习的认知。从最初的以语文学科主题为线索,统领各学科参与,到选择以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需求的主题为指引;从拼盘式的多学科参与,到以项目实施打破学科界限的深度学习;从课程组织实施的无序,到形成“选题- 开题- 实施- 结题- 评价”的规范程序;从以知识综合学习为主,到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形成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从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参与,到形成“教师- 学生- 家长”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实施;从单纯的与主题相关的社会考察实践,到有意识地嵌入 STEAM 的动手实践;从最开始的没有参照无从下手,到五年间开发实施近 80 个课程案例,并形成一批经典课程案例群;从只关注学习内容的综合,到与学校各项活动拓展课程的整合;一个具有同主题、多学科、实践性、项目式的“综合性学习”校本课程已经喷薄而出。而这一切,是全体师生、家长扎根现实不断生长的结果。
图1:南奥学校课程体系图
学生朱诗睿的姥姥郑心菜女士讲述长征中的那些事儿
课程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个性选修、分类选学和分层走班上。以级部为单位,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的个性选修课,既遵从孩子的个性潜能和兴趣,又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而选修课的开设和管理,也从一般的兴趣课,逐步走向项目式学习和管理。分类选学的尝试和推进,起于中段级部的体育和艺术学科。如何让必修课具有选择性,为孩子们提供基于个人喜好和特长的选择机会,使他们在这些科目中找到一个切入点,从而激发起对该学科领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走入体育与艺术的殿堂,使他们的学习更具实效性和主动性,是分类选学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高段级部的分层走班,是基于学生学习基础、能力和个人意愿,在易于分化的数学和英语学科进行的教学安排。两个班,三个层级,班额得到了缩小。教学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使教与学更具针对性。在保障基础学力的同时,分层教学为学生学业上的卓越发展提供了支持。
课程的自主性,就学校内部而言,一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自主性,二是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性,是调动和激发内驱力的重要条件。五年来,学校在课程开发和研究方面,在总体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引导下,给予老师们更大的自主平台和机会,鼓励大家积极大胆尝试。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生成和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教育家》:学校课程优化行动走过了五年,现在回顾起来,实施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在哪里?值得其他学校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郑铁军:课程优化行动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主要来自教师层面。任何教育变革,教师既是实施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革新的对象。
首先,教师的观念如何改变?在认识到需要做出改变以后,有没有能力去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比如说以级部为单位的跨年级的个性选修课的开设,学生选课打乱了原有的年级和班级界限。从便于管理的角度看,增加了老师们不少的工作。但是从孩子的发展需要上,却是需要这样的复杂。比如,在初始阶段,我们发现有些低龄段学生找不到上课的地方。在选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调整,级部统一筹划,由班主任老师专门进行管理协调。在孩子们适应了跨年级走班选课后,再要求班主任也开设选修课程。
老师参与课程开发,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课程开发是有规律、有规范、有要求的。开发一门课程,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怎样去开设?老师们开始不是很清楚。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降低难度,鼓励老师们亲自去做,先让老师们参与进来,然后再慢慢地对不规范的地方提出改进的要求。老师们先尝试一两年后,我们开始聘请课程专家来培训。目前,我们的每位老师都能单独开设一门规范的选修课,这样既确保学生课程的可选择性,同时控制每门课的学生数量,老师能更好地开展指导。
其次,如何带领老师们超越既有的熟悉的教学。在课程优化过程中,教学是很重要的方面,是课程落地的重中之重。但教学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带领老师去建构性地学习。如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支撑的“合作学习,整体建构”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形成过程,就在实际教学研讨中历经了八年的渐变。再如,综合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认识,另一方面是面对新的课程形态,教师的能力水平、专业素养、实践精神的不足。面对超越和突破自己本专业的内容,老师自身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带领学生开展研究。这时,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支持,引导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比如AI主题课程,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很多老师了解的只是皮毛,这就需要老师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索,这也是这门课程生长性的体现。
最后,是资源的整合。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到现实中去实践,要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要有专业人士的介入来整合资源,要有相应的场地……这些都是潜在的困难。我们学校家校关系一直不错,所以我们邀请有条件的家长参与进来。换一个视角来说,新课程的实施,没有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是有一定困难的。让家长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非常必要。因此,我们主动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家长走进校园、走进孩子内心世界、走进新的教育,让家长在行动中得到发展。比如,在学习“长征”这个主题时,我们了解到学生朱诗睿的姥姥郑心菜女士是一位老红军,我们就邀请她到校来给孩子们讲述长征中的那些事儿。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组织的资源,比如,邀请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给孩子们讲讲桥梁设计。一开始大家都很担心说这么大的主题,不懂去哪儿找路径,但路是越走越宽的。
《未来教育家》:未来五年,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将有哪些新的推进?有哪些设想?
郑铁军:第一,启动卓越课程,让课程支持学生的卓越发展。卓越课程先从高年级开启,面向一些更高难度的领域,面向一些更有能力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不受制于现有的课程和教材。
第二,着力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在注重活动类课程开展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着力点仍然放在移动互联网+、问题化教学在既有模式中的深化,从而完善和提升“合作学习,整体建构”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第三,继续深化“综合性学习”课程。与国家政策性支持系统连接起来,与国家课程的相关指导纲要结合起来,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起来,完善主题的价值与覆盖的领域,在主题牵动的领域中体现学校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横向有模块,纵向成系列”的综合性学习经典案例群,以及该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指南。
第四,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设基于个性优势的社会情商学习力课程;开发出更多的特需课程,从而更个性化地为资优学生与特殊儿童提供支持。
第五,继续完善课程评价系统。我们计划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一、二年级完成课程后,到三年级,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保留一些数据,等孩子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时候,分别来考察这些调查指标,看看是不是有变化,是不是有改进。我们还可以邀请已经毕业进入新的环境、新的领域的学生在校友日返校,请他们讨论和回顾小学和初中所学的课程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其实,从学生身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比其他方面的评价更直接。去评估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们,他们未来的持续学习能力、对世界保持好奇的能力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有没有南奥课程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完善对课程的评价系统,至少要明确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向着未来生长,这是生命蓬勃的姿态。能给予我们生长力量的,是信仰,是坚持,是过往的积淀。而这一切,就生长于我们坚实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