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指导
近年,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在备考小说阅读时,不仅要重视训练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等传统题目,还要训练深度认识小说的思想主题、写作意旨及艺术特色,品评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类题目。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扩大小说的阅读面,广泛了解现当代作家的小说,感受其艺术特色,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要掌握分析、思考的方法,比如关注作品的写作背景,联系生活思考作品的主题等。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阅读试题中的客观题,是我们读懂小说的重要参考,因为其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而且,客观题的鉴赏要求一般不高,主要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常设置在对作品意旨、局部文意的理解上。较为深入的赏析,由于主观性较强,为避免争议,表述一般是正确的。答客观题时,一要联系主旨思考,二要细心,回到文本具体分析。
备考训练
周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鹞鹰
陈敏
她的手机就在这一刻响了起来。
每年9月1日,她都会准时接到这个电话,二十多年来,年年如此。
“老师,您好吗?学生徐宗在大洋这边向您问好!”
“这小子,脚野,又跑出去了!”她低头一笑,思绪倒回了许多年前。
那一年,高一第二学期刚开始,正遇上全校教学质量大评比的关键期,徐宗却突然从课堂上消失了,一声招呼也没打。她就翻山越岭去找他,费了不少力才找到他的家。
徐宗家住深山,母亲去世早,他从小跟继母和残了一条腿的父亲过活。继母后来在生下三个孩子后又添了一对月毛毛,家里负担顿时加重,他就不被允许再去上学了。
她去时,徐宗的书包已被继母改做成了婴儿的尿布。徐宗正给婴儿洗尿布,虽笨手笨脚,却搓得认真。男孩洗尿布总让人觉得特别,有股辛酸味。
“你给我放下,你的手是用来演算数学题的,不是洗尿布的!”她像训一个捣蛋的学生一样呵斥徐宗。徐宗不抬头,也不语,搓尿布的手更用力了。
她费了一下午的口舌,终也未说服徐宗,也没有说服徐宗的继母,倒是从一些村民那里听了不少发生在徐宗身上的“怪事”。
徐宗出生那天,生产队正在杀一头牛,一村子人都在场子等着分牛肉,他母亲心软,看不得牛被屠宰的血腥场面,受了惊,捂着眼睛往家里跑,刚跨进门槛,孩子就落地了。全村人都认为,徐宗是那头牛托生的。
相比于另一件事,这件事就不算事了。
徐宗生下来后,父亲依照老风俗,用扁担挑上他的胎盘、脐带,去一处风水好的地里掩埋。途中,被从山上飞下来的一只鹞鹰叼了去。这下不得了了,村里出生了那么多孩子,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怪事。这娃的胎盘、脐带咋就偏偏让鹞鹰叼了呢?人们一直认为胎盘、脐带被鹞鹰叼去是不祥的预兆,家里人更闹心了。
他一出生就给自己埋下了不受待见的种子。
而作为老师,她根本不信这些传言,高山才出鹞鹰呢!
一連三次,碰了三鼻子灰。
她又去了第四次,这次,她带着身为公安干警的丈夫,还亲手为徐宗缝制了一个大书包。她将他的书本一股脑儿全装进去,背在自己背上,郑重向他宣布:你今儿再不跟我走,这位警察同志就把你铐起来,抓回学校!一脸正气、一身警服的丈夫把徐宗的继母吓着了,她即刻为徐宗放了行。
徐宗一声不吭,跟着她来到学校。
此后两年半的时间里,徐宗优异的数学成绩一直是她的骄傲,也是她手中的法宝。
终于,迎来了高考;终于,高考结束了。
一个早上,刚打开房门,门外站着的黑桩子一样的男人着实吓了她一跳。那人拄着一根拐杖,浑身很脏,灰土色的褂子被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洞。那人喊了句:“张老师!”就“咚”的一声跪下,眼泪滂沱而出。惊诧中,她将他扶起,他颤巍巍地从胸前掏出一张纸——一张录取通知书——徐宗的录取通知书。徐宗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男人是徐宗的父亲,一个常年在深山以烧炭为生的中年人。他说,徐宗外出打工了,这个喜讯应该先送给老师。一个巨大的超长布袋从男人肩上滑下,缓缓落到地板上。
那是个扎成四部分的沉甸甸的布袋。最下面一层,装着一块腊肉;中间两层分别装着干青豆和黑木耳;最上头的一层,装有三十多个土鸡蛋。他说:“家里的这点儿东西实在拿不出手,没啥来感谢老师的。”他一边说一边抹眼泪,还搓着两只又黑又脏的手……
他让她红了脸,难为情了很久。
徐宗上了大学。他十分争气,一路奋进,成了硕士、博士,最后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徐宗从没忘记这位在人生紧要关头猛拉了他一把的老师。每年的9月1日,无论身处地球的哪个角落,他都会向她问好,向她致意。他视她为恩师、贵人、伯乐……张霞老师也因培养出了一位数学家而名扬校内外。
而隐藏在张霞老师心底的那点儿小秘密始终困扰着她,一直想说,却终没说出来。今天,她终于有勇气向徐宗坦白了。她回复徐宗:“当初,我拼命将你拉回来,主要为的是让你为班级增分数、提名次。期末评比压力太大,我不甘心,我并没有你认为的那么高尚啊!”
“老师,天空翱翔的鹞鹰永远不会忘记把它托上云霄的那双手……”徐宗从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依然温和而坚定。
(选自2019年第5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巧妙,别具匠心,配合使用了倒叙和补叙的手法来讲述故事,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B.“这小子,脚野,又跑出去了!”一个“又”字,写出了学生给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引出下文的回忆。
C.“搓尿布的手更用力了”,动作描写表现了徐宗内心的波澜,因为不能上学,他心里也有一肚子的气。
D.“他让她红了脸,难为情了很久”,“她”难为情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当初动机不纯,现在受之有愧。
2.简要概括张老师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入对徐宗小时候“怪事”的叙述有何作用?
答:
4.文末画线句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文章的结尾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张老师的这种“坦白”有损形象,删去更好,你怎么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为好》阅读
周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小心为好
刘关张
“马厂长,你还是小心为好。”周一一大早打开办公室的门,不知是谁从下面塞进屋里一张字条。这几天有些感冒,急急打着喷嚏捡起来看,上面手写的这句话实在不知是啥意思。我在单位是主管生产的副厂长,难道因为工作得罪谁了?我手握字条想了足足一分钟也想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今年分来的办公室干事小吴进门帮我浇花并做卫生。他见我站着发愣,便麻利地干着活儿,一句话也不说。我主动把字条给他看,他扫了一眼,有点吃惊地说道:“马厂长,这个字体我再熟悉不过了,前些日子咱们厂一共来了两名大学生,就是我和二车间的黄明。我俩是同班同学,在学校还住一个宿舍,字确实是他写的,他……”不等他说完,我就告诉他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不要和任何人说,然后拿了个本子,到隔壁小会议室开厂领导每早都要开的碰头会去了。
碰头会除了简单说说前一天的工作和当天有啥要做的,半个小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聊天。几位厂领导每天工作很忙,也借这个机会放松一下。10分钟后,我拿出这张字条,在会上给大家念了念,还请几位厂领导传着过过目,也顺便把刚才小吴说的话复述一遍。党委书记老牛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情要彻底查。现在的年轻人工作不踏实,话倒是敢说,让我们厂领导‘小心为好?必须让他们车间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查明此事,好好教育。”见其他人都不说话,秦厂长说:“我同意牛书记的意见,这也算是意识形态问题。”随后大家就散了。
很快地,黄明所在车间的车间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就赶到我的办公室,我请他俩坐下,简单说了说字条事件。车间主任说:“马厂长,这件事情我们有责任,平时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工人的要求不严。这个黄明现在是倒班岗位。对了,昨天他是中班,您去二车间检查时,他正在岗。”我点点头说:“今年咱们厂来的两个大学生我都知道,昨天还和他说了几句话,本来想多讲讲形势,可是这两天感冒闹嗓子,就没多说。看上去那小伙子很机灵啊。”党支部书记接着说:“今天他是第二个中班,下午来了后,我俩会按照牛书记和您的指示认真询问此事,看看这孩子到底是何居心。”送走两位车间负责人,我来到牛书记办公室,他正陷于冥思苦想中,见我进来轻声说道:“这回的事情一定不能放过,胆敢威胁领导,要举一反三,有必要下发一个红头文件,通报的同时制定措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马厂长您好,我是黄明。昨天上中班,您来我们车间检查时,看您感冒了还热情地和我交谈,心里挺感动,晚上下班回家,特意写了个字条绕道过去塞进您的办公室。最近一段时间病毒性感冒多发,希望您小心为好。”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不知为啥想起了一句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选自2019年第4期《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字条,“我”的第一反应是“得罪谁了”,“想了足足一分钟也想不明白”,可见“我”是一个为群众办实事的好领导。
B.办公室干事小吴看到字条后话没有说完,一方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另一方面是为故事的结局做铺垫。
C.“我”办事一向比较果断,对怎么处理这张字条已拿定主意,因此没有听完小吴的话便制止了他。
D.碰头会上领导们的一致意见及后来车间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表现,足以说明固有思维的危害。
2.请简析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是一场误会,引入深思。请谈谈你的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夫人》閱读
张千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夫人
杨小凡
①雍正元年兴建的柳湖书院,位于药都城东南隅。
②书院依城而建,奎星楼耸其北,文昌阁峙其南,前临城濠,地势低洼,积雨成潦,长年水光粼粼,映带清流。春夏之时,细柳交柔,绿荫四覆,倚栏临风,塔影戏柳,烟柳一色。药都官宦富商之士子,负笈而来,朝夕咏诵,四时不辍。
③这一晚,雨霁月明,澄潭远映,参差楼阁,倒映波间。冼月桥上,已十九岁的文选眉头紧锁,懊恼万般。文选十二岁考中秀才后,虽愈加发奋,但两次乡试均名落孙山。眼见乡试考期又到,可他心中无端生慌,像生了一丛草一样,寝食难安。文选住在城北门书铺街,祖上是徽州做纸砚生意来药都的,单根独苗的父亲在他三岁那年突然去世,办完父亲的丧事后,他们家的“文星纸砚店”也就关了门,母亲和他只靠并不多的积蓄活命。
④按说,文选是进不了柳湖书院读书的,但他母亲文夫人是个要强的人,他五岁时母亲就把他送进了柳湖书院。母亲文夫人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制砚的技术,终日制砚不止。她所制石砚,全由家对面“昌和笔墨店”的老板周济人包销。周济人是药都人,原是文选父亲生意上的朋友,又是在文选家对面开店,自然就对文选母子俩照顾有加。但事情就出在周济人身上,他虽然大文选的父亲十岁,却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未婚。一个单身的男人去接济孤儿寡母,这不生闲话才怪呢。卖身养子在药都是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何况谁又能证实文夫人卖身了呢?议论的人就很少。但毕竟还有些闲言碎语,一天天大了的文选终于听到了一些议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心里就生了一丛草,一天天在长,心里一天天地不舒服。虽然他从没见过周济人对母亲有过什么不轨行为,虽然他也知道周济人为自己在柳湖书院读书花了不少钱,但那些草还是在他心底不断地长着长着。
⑤一缕风从湖面上吹来,文选心里的那丛草便簌簌晃动起来。他下了冼月桥,出书院门,匆匆向书铺街他的家走去。他推开对着街的门,立时僵在了门外:周济人正在屋里打磨着石砚。周济人和他的母亲一齐站了起来,母亲张嘴正要说话,文选突然扭身而去。月光从门外扑进来,打在周济人和文夫人的身上,两个人就成了镀上银的石雕,凝固在了那里,一动不动。
⑥这个晚上之后,文选再没有回来,一直到去参加会试时都没进家。是母亲把衣服和银子送到柳湖书院的。深秋的一天,喜报突然送到了书铺街文选的家里,文选高中举人。春节刚过,文选就带着重重的银钱,赴京参加会试。这年春天,文选连过会试、殿试,中进士,得授翰林院编修。
⑦中了进士的文选回药都并不张扬,他是在一个月华如洗的晚上走进书铺街家里的。第二天,他就到家对面的“昌和笔墨店”,把周济人请到自己家中。这一次,他是叫了周老板的,这种称呼他已经十年没叫过了。他亲自去“得月楼”叫了一桌子菜,亲自为周济人和母亲斟酒。周济人心里笑了,文选终于大了,知道了轻重。文夫人端起酒杯,笑从心底溢出:“选儿,你终于长大了,没有周老板就没有咱母子俩的今日!”文选也显得十分高兴,这高兴是从心底出来的,周济人和文夫人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天,新中进士文选和周老板都醉了。
⑧药都已经百年没出过进士了,人们听说文进士归故里,自然要庆贺一番。官商街邻,一拨又一拨地请客道贺不止。文选回药都第三十天清早,周济人突然死去。药都人突然没有了前些日的喜庆,给文选贺喜的氛围淡了下来。周济人的丧事是他的另一个朋友给办的,当然,新中进士文选为之题写墓志铭,这就让周济人的丧事与众不同了。出殡那天,北门三十条大街的商家几乎都有人去,且人人都眼圈红红的,丧事就显得比有儿有女的大户人家还要风光。
⑨周济人死后四十天,文选母亲文夫人的四十岁生日就到了。但文夫人生日这天,药都来的人并不多,寿宴就显得冷清,这一点出乎进士文选所料。可谁也没想到的是,第三天,文夫人竟也死了!进士的母亲当然要停棺停得长些。按药都的规矩,是要停棺七七四十九天的。这四十九天内,来送钱、送花圈、送丧帐的人就没有断过。出殡那天一大早,书铺街周围十几条大街上都挤满了送葬的人。这种规模的送葬,药都人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见识过了。
⑩母亲人土了,文选仍在药都,他是要守墓的。在药都,父母死了,儿子们至少守“五七”,五七三十五天。像文夫人这等身份,文进士是要守“十七”的,七十天。“十七”结束的第二天,京城的御史突然来到药都。原来,药都有人进京把文进士给告了,说他毒死了周济人和他的生母。后来,文进士就被押进京城,再也没有回来。
(11)但每到清明,药都人都自发给文夫人的墓添土。后来,文夫人的墓竟成了高几十米的土山。这就是位于药都西北三里的文家大坟。
(选自2019年第13期《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③段写到文选“眼见乡试考期又到,可他心中无端生慌”,是因为他担心参加乡试再次名落孙山。
B.文选风闻关于母亲的闲言碎语,匆忙从冼月桥回家,发现周济人和文夫人同在家里,似乎证实了那些闲言碎语。这一情节设置使得故事陡起波澜,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第⑤段中,“月光从门外扑进来.打在周济人和文夫人的身上,两个人就成了镀上银的石雕,凝固在了那里,一动不动”,句中“扑”“打”两个词形容月光,极有分量,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受到的震动和打击。
D.第⑧、⑨段中分别写到“周济人突然死去”和“文夫人竞也死了!”,这两句话中的“突然”和“竟”“也”以及叹号,意在告诉读者:周济人和文夫人都是非正常死亡。
2.小说开头两段对柳湖书院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中文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寄予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与答案
《鹞鹰》阅读
1.【解析】A项,错在“补叙”。文中没有补叙,写徐宗小时候的“怪事”属于插叙。C项,错在“一肚子的气”,分析不全面。徐宗深知家中境况不好,他不能去上学,心中很无奈。D项,对“难为情”的原因分析片面。更大的原因是被徐宗父亲的朴实和真诚感动。
【参考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应该从相关情节、细节、语言描写等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①坚定执着。多次前往徐宗家,执意要让他复学,想让他为班级增分数、提名次。②爱才惜才。她相信徐宗是“鹞鹰”,在徐宗人生的紧要关头猛拉了他一把,并以有徐宗这样成绩优异的学生而骄傲。③有主见,方法多。不相信有关徐宗“怪事”的传言,为了使徐宗复学,甚至用了吓唬的方法。④坦白真诚。对学生以诚相待,在多年后把真相告诉学生,向学生承认自己并不高尚。
3.【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而塑造人物形象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可由此着手考虑。本文中这一情节属于插叙,还有交代人物成长环境、丰富作品内容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交代徐宗当年的生活环境,与已成为数学家的徐宗的生活状况形成反差,突出农村孩子成才的不易,从而突出了张老师在徐宗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主题。②张老师对此事的反应是“高山才出鹞鹰呢”,与文末“天空翱翔的鹞鹰”相呼应,突出主旨。③徐宗家里人和村民对此“怪事”的看法与张老师的态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张老师坚定执着、爱才惜才、不迷信的形象。④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4.【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作答时,可从行文结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看,这句话照应了题目与前文,使全文结构严密,渾然一体。②从刻画人物上看,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徐宗用鹞鹰喻自己,突出了张老师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张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使张老师的形象更加突出。③从表现主题上看,这句话强调了老师(教育)对孩子尤其是对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5.【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某一情节能不能删去,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完善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作答时,应首先表明态度,然后阐述理由。无论答“能删去”还是“不能删去”,都应联系文本,做到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能删。①从情节上看,结尾再起波澜,增强可读性。②从人物塑造上说,这两段使张老师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更有真实感。③从主题上看,更为深切地表达了徐宗的感激之情,更鲜明地表现了主题——教育改变人生。④从结构上看,末段照应题目和前文,使全文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示例二)可以删去,最后两段确有画蛇添足之嫌。①从情节上看,至倒数第三段,故事已经很完整,事件已交代清楚,不必另生枝节。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至倒数第三段,张老师的形象已经得到展现,加上这两段,显得突兀。③从表现主题上看,至倒数第三段,文章主题已经得到充分展现: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突出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加上这两段,对表现主题并无大的助益。
《小心为好》阅读
1.【解析】A项,“可见‘我是一个为群众办实事的好领导”于文无据。C项,因果关系不当,“拿定主意”错误,“我”当时是急于去开会。另外,“‘我办事一向比较果断”于文无据。D项,“固有思维的危害”分析错误,应为“干群关系的隔膜”。
【参考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主要有设置误会、设置悬念、多条线索、伏笔照应、铺垫等,要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用误会法结构全篇。小说开头便巧设误会,“得罪谁了”“想不明白”,让人误认为写字条的人用意不善。②巧设悬念。为什么要“我”“小心”?“我”“想不明白”,读者也不明白。这样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用铺垫。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可是中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他人对字条的态度和反应,为结尾解开疑团做铺垫,使情节更曲折,更有艺术性,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主题。④巧设伏笔。文章开始、中间多次提到“我”感冒,为结尾黄明说明写字条是因为看到“我”感冒而关心“我”设下伏笔。⑤结尾情节突转。小说结尾点明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
3.【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作答时应注意“思考”要有文本依据,不能脱离文本,凭空答题。
【参考答案】①本文通过大学生黄明写的一张字条引起的风波,揭示了当下某些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紧张与隔膜。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互信、和谐的关系。②人与人之间要少提防,多信任。在真相不明时,猜疑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多点真诚,多点宽容,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和谐。
《文夫人》阅读
1.【解析】A项,错在“担心参加乡试再次名落孙山”。文选心中生慌的真正原因是他听信了母亲与周济人有“私情”的闲言碎语,文中第④段有说明。第③段、第④段都写到文选心里“生了一丛草”,前后照应,就是证明。
【参考答案】A
2.【解析】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小说主旨等方面人手。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书院的美景从侧面反映了书院的兴盛,突出了书院的不同凡响。②引出下文文夫人、周济人尽力挣钱送文选入柳湖书院读书的情节,衬托出两人美好的形象。③书院的优美环境与故事的悲剧色彩、与文选的阴险狠毒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突出了文选的丑陋形象。
3.【解析】分析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可以从小说中关于人物的形貌、言语、做事等描写,以及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态度、作者对该人物的态度人手。答题时,一般先“下结论”,概括其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描写分析。
【参考答案】文选是一个心肠歹毒、刚愎自用、心机很深、阴险狡诈、恩将仇报的封建读书人形象。②①心肠歹毒。他因为怀疑周济人和母亲有“私情”,竞将两人害死。②刚愎自用。对于周济人与母亲的“私情”,他仅是听到一些闲言碎语,看到周济人和母亲同在家里,并不细查缘由,就“突然扭身而去”,长时间不回家,而后竞将两人害死。③心机很深、阴险狡诈。撞见了周济人和母亲在一起后,他长时间隐忍,直到自己高中进士,功成名就之后才下手害死两人。在害死两人之前,他设宴亲自请周济人到家里,做出高兴的样子,骗过了周济人和母亲,他还为母亲设宴祝寿。在周济人死后,他以进士身份为周济人题写墓志铭,做出感恩图报的样子;在母亲去世后,为母亲大办丧事并守墓,做出孝子尽孝的样子。④恩将仇报。他能进柳湖书院读书,乃至一步步高中进士,都是靠周济人和母亲供养。他撞见了周济人和母亲在一起后,长时间不回家,看似要与家里决裂,却仍享用着母亲送到书院的衣服和银子。他高中进士后,却害死了周济人和母亲。
4.【解析】探究作者寄予的情感态度,可以从作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小说的主旨)等角度人手。
【参考答案】①对文选恩将仇报行为的鞭挞。小说末尾讲文选被御史押解进京,再也没有回来,暗示其受到了严惩。作者借此表明了自己的憎恶。②对文夫人与周老板的赞美。文夫人深爱孩子,勤劳坚强,重视教育。周老板热心帮助困境中的文夫人母子。他们去世后,北门三十条大街的商家几乎都有人去为周济人送葬,书铺街周围十几条大街上都挤满了为文夫人送葬的人,且在文选被押解进京后,药都人自发给文夫人的坟墓添土,使文夫人的坟墓成为高几十米的土山。作者通过这些情节,表达出对二人的赞美。③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周济人和文夫人供文选在柳湖书院读书,文选长大后却恩将仇报,害死了传闻有“私情”的周济人和文夫人。这个悲剧,反映了封建伦理道德的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