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娟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具有提问的技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好情境。有效地提问,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核心素养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老师与学生的思想在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里碰撞、沟通,精心设疑,巧妙发问,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巧设悬念,提问要“趣”
悬念是学生求知欲动力源泉之一,课堂提问中适时地创设“悬念”,紧扣学生的兴奋神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己努力自己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他们在探究中尽情享受数学课带来的魅力与乐趣,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学校教学楼有多高?”时,教师用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孩子们,我们上课的这座教学楼,你想知道它有多高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了好多种方案都被一一否定,究竟用什么办法最好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很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时,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方法,自然地导入新授课《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数学课堂上用悬念引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问题所吸引,马上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大家带着疑问来探索和研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紧扣目标,提问要“准”
课堂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启动思维、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准确的问题,让每一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
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开课之前创设这样的情境:明明和亮亮来到游泳池,游泳池边立有警示牌:平均水深110厘米。
明明:我身高1.05米,不会游泳。
师:明明游泳有危险吗?
生1:没危险。
生2:有危险。
大家争论不休。
师:今天学了这节课,我相信你们会给明明一个清晰的答案。
这样,就能把本节课的重、难点预设在这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了,孩子们为了给明明一个满意的答复,听课一定会全神贯注。新课后,孩子们最后终于发现了明明游泳没危险,此刻教室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讲“小花猫过生日分蛋糕”的故事:小花猫过生日了,他的好朋友小兔、小狗、小熊前來祝贺。猫妈妈要把两块蛋糕分给他们。其中1/2块分给小花猫,2/4块分给小兔,4/8块分给小狗,8/16块分给小熊。这时,小花猫不高兴了,说:“妈妈您不公平,为什么分给他们的多,给我少?”同学们,你们说,兔妈妈这样做公平吗?设计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马上进入主动探索学习中。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这就为探究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知识重点、理解疑惑、思维转折、规律探求时,精准、恰当、切中要害地提问,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这样教师也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三、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发学生多角度地横向互动,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智慧,为他们发散性思维提供平台,给数学课堂增添魅力。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因为有了之前学习的梯形概念,学生很轻松地操作,将事前准备好的两个全等梯形,一正一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①。在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描述:
①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③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时教师继续引导,鼓励学生第二种操作方法,提问: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课堂活跃起来了。也可以用一个梯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教师问: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通过学生如图②操作可以清楚地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这种方法合理吗?得到认可后,鼓励学生第三种推导方法,提问:还有更棒的推导方法吗?通过对一个梯形的割、补,转化为三角形,再问: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如图③,三角形的底为梯形上、下底的和,高相当于原梯形的高。得出梯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大家在探究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办法还真多,那你感觉哪种办法最棒?最有创新?
上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关键在巧妙地提问。教师把握时机,不断提出激发求知欲的问题,充分挖掘孩子潜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聪明才智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循序渐进,提问要“有序”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中来又到问题中去,始终和问题紧紧相连。所以数学课堂提问应遵循合理的顺序,课堂提问要从易到难,形成梯度,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这样让学生有顺序地思考,核心素养一步一个台阶走向新高度。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为了明确周长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用什么办法能得到圆的周长呢?学生回答以下两种情况:①滚动法;②绳绕法。
问题二: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练习本上随便画一个圆,边画边想,用手指出圆的周长,再画一个圆,要求比第一个圆的周长长,你怎么画的?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学生有了亲身经历与体验,就会感受到圆周长和直径有关。
问题三: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14倍吗?这个倍数是怎么知道的呢?
教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通过测量来计算圆周率。教师提示学生用“毫米”做单位,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测量三次,把测量结果汇报出来,但不要求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把计算交给电脑。学生汇报:
生1:周长221毫米,直径71毫米。
生2:周长218毫米,直径70毫米。
生3:周长209毫米,直径64.7毫米。
生4:周长87.5毫米,直径24.6毫米
……
问题四:观察一下我们亲手得到的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同一个圆,每次测量的长度会不尽相同?
这样,教师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相扣的提问,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圆周率的过程,感受数学思想,达成教学目标。要实现有效教学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不断挖掘教材,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机,精心设疑,巧妙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肖雪媛.掌握“提问”技巧,焕发“课堂”精彩[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黄献串.以适切性问题引导团队高效互动[J].福建教育,2015(6).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