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垚
摘 要: 古筝曲《汉江韵》是乔金文创作于1962年春的一首河南古筝曲,乐曲主要取材于“河南曲剧”中的《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故名《汉江韵》。本曲是河南筝曲的代表作,非常具有河南地方特色代表性的曲子,曲子描述出河南人的说话风格,听到这首曲子就会想到河南人泼辣、豪爽的形象,也描述出河南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农忙时节丰收的喜悦的一首曲子。
关键词: 曲式风格;演奏分析;古筝曲汉江韵
1 曲子的背景
1.1 历史故事原型
中国乐器古筝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考察,古筝初始于秦,在古代作为宫廷乐器,属于雅乐居之,学习者甚多,一直流传至今,而如今因地域和各地区文化差异,古筝也随之改变,改变主要有地方风格,文化地方差异,从而演变出很多的派别,而这一首《汉江韵》属于河南筝派的代表曲目,在河南筝曲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古筝曲可分为八个派,分别是山东筝、客家筝、潮州筝、浙沪筝、河南筝、蒙古筝、朝鲜筝、日本筝。而我研究的是其中河南筝曲小调曲子《汉江韵》,河南筝曲,河南大小调曲子,河南梆子,板头曲,牌子曲,右手大指大关节轮(多三十二分音符)游弹,八度剔托,左手,振幅小而密的颤音等,曲子多为高亢,在曲中很多表达当地特色文化别具一格的弹奏方法,与当地音乐文化,地方民风相连,表达出生活的欢快亲切热情,农民的朴实感情为作曲基调,从音乐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现状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2 曲子的创作背景
河南筝曲地方特色突出,从听觉上和曲谱指法弹奏上可以感觉到与其他曲子具有较大的差异,作者在创作时和当地音乐特色是离不开的,曲谱中应用河南本地区曲剧的音乐特点,在以前古筝只用来伴奏,后来演变成独立的古筝曲,广泛流传。乔金文先生在1962年的时候改编创作《汉江韵》,在改编创作这首曲子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河南洛阳、开封、安阳曾经也是封建王朝的古都,劳动人民主要以农业为主,这样的农耕经济直接的影响到河南人的生活,创造出自然的朴素民风和当地的自然风情,河南人也非常注重礼节和仪表,说话干脆,性格豪爽,做事简单干练,不拖泥带水。所以作者在改编创作曲子时可以看得出都有这些表现在里面,曲子一开始就是重音,就跟河南人打招呼是一样的,开口的第一个字也是重音,说明大家和谐相处,注重礼节礼仪方面,曲子在弹奏A段的时候会发现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这和本地方生活是分不开的,作者在听过任清芝的录音后结合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改编创作《汉江韵》。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任清芝这位老前辈,他是河南本地人,从小学习艺术,后来为曲剧伴奏,在河南受当地生活和小调曲子的影响,他在弹奏古筝时刚劲有力,风格豪放,具有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古筝演奏技术扎实,人称“铁指甲”。因为这样为以后的河南筝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乔金文在改编创作时,看到当地劳动人民在麦地里,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曲子描写出一副劳动与丰收的场面和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在这样的背景和地方特色下改编创作了此曲。
2 音乐作品分析
2.1 曲式风格
古筝曲《汉江韵》为C调,节奏为2/4拍,作者在创作时用“书韵”+“汉江”+“书韵”的形式。该曲曲式结构为A+B+A的三段式曲式结构,节奏相对简单,都是些常用节奏类型。是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段式作品。全曲共有151个小节,1至66小节为曲子的书韵部分,也就是A段部分,在该曲中1到4小节部分作者巧妙的把地方语言音乐特色一起融入到旋律中,表现出河南地方方言的语言色彩,突出了河南的地方文化,跟河南人说话一样,把重音放在前面。列如“干啥呢”和“你吃饭了吗”,在此地方语言和音乐却又相互融合。所以在它的这四小节中可以看出这首音乐的左手压弦、按滑、韵味不容易握,这也是河南古筝曲的特点,一开始使用双托和颤音,曲子中4和7两个音是升4和微降7,这是河南筝曲中的精华,也难于掌控。在这段中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乡亲们相互亲切问候,描写出人们的热情高亢豪迈和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接下来是B段,也就是我们的汉江部分,这一段是慢板,具有歌唱性,从67小节到122小节都属于慢板,一开始就大指刮奏,从低音刮奏到高音3 · ,大指刮奏由快到慢,刮到高音3 · 时按到高音5 · 并在一根琴弦上完成。这样的弹奏方法和河南当地方言是相互联系的,就像河南人说话打招呼时第一个字说出来就要大声一点。也体现出乡亲邻里的关系融洽,人们相互问候,看得出大家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在这段中,前面的速度为四分音符C=46,左手进行揉、按、滑、颤。后面越来越快,也出现反复渐快,弹奏7和4时多使用大指托劈,描述了一幅劳动人民在丰收时相互吆喝,大家一起农作时的欢快场景。最后就是第三段再现段,也是曲子的再现A段“书韵”,这一段的速度比第一段快些,曲子的旋律变化不是太大,主旋律还是站在主要的位置,伴随在主旋律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随着曲子,情绪也是高涨的,突出的表现劳动人民干劲十足,忙碌农活和庄稼丰收的喜悦之情。在这一段中,虽然说是再现段,但是他比A段的感情更加强烈,在全曲的倒数第5小节的时候,突然慢下来,接着一个大指刮奏从低音刮到高音,在同一根琴弦上从按音到另一个音,加上摇指,这里和B段开始的时候略有相同,后面加了一个滑音,这和河南人说话是一样的,随之6到1 · 弱起渐渐变强加摇指,然后刮奏,一个八度结束。这点表现出河南人说话方式的特色,重音在前,性格泼辣,这样的作曲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河南筝别具一格的特色。
3 曲子演奏处理分析
3.1 演奏分析
《汉江韵》这首古筝曲是河南筝曲中非常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古筝曲,河南古筝曲韵味突出,在众多古筝曲中技法众多,但是在这首曲子中采用河南筝曲弹法较多,在听觉上就有明显差异。河南筝曲哭腔的曲子多,但是这首并不是哭腔,也不是河南梆子,而是曲剧,这种曲剧的地位仅仅次于河南梆子,这种汉江和书韵的曲牌深受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地方性强,使之流传性和歌唱性广泛。演奏曲子开头时就感受的到,一开始就是152的欢快弹奏速度,弹奏技法使用“双托”重音加“大撮”,接着“夹弹”八度,两个音同时出,不能分开弹奏出来,如果在这个地方使用“提弹”出来的韵味就不太理想,没有重音,使之古筝曲韵味也会出现变化,曲子大部分出现7音的时候都是“游弹”无名指扎在要弹的琴弦前两三根左右,从左到右弹奏时会方便有力,这样河南说话韵味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弹奏曲子前要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作者背景,这些了解之后,弹奏者在实际操作中会更深了解曲子,在情感上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不了解曲子主题,弹奏多了会感觉到枯燥和无味,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只有了解才能使自己在弹奏过程中置身其中,完全进入角色,使之技术和角色的扮演,达到“筝人合一”,达到这样的程度是非常不易的,只有通過不断努力和日积月累对古筝弹奏和自己对演奏技巧的理解,才能深入体会了解和感同身受。
3.2 演奏技巧
古筝曲《汉江韵》是河南筝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筝曲之一,一个优秀的古筝曲,传承下来也是不容易的,是民族艺术瑰宝。曲子是通过录任清芝先生录音,乔金文改编创作记谱,从新赋予曲子新的血液,恰当的融入河南地方风格特点。
本曲所阐释的这首作品是一首以赞颂劳动人民为主曲子,也表达出人们在丰收时所带来的快乐,我认为弹奏者光会弹奏技巧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对曲子的情感处理,不然跟机器操作一样,怎么会表达出想要的效果呢?只有真情实意,弹奏时全身心投入,弹奏即是享受,每个段落和小节的音色、强弱、力度、节奏、快慢、弹奏技巧、曲子在段落或小节处,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弹奏遍数多了,再加自己对曲子的理解,自己的弹奏动作也会由心而发的展现在流露在舞台上,自己不扮演其中,弹奏出来感觉是没有灵魂的,本人在阐释《汉江韵》这首古筝曲时,阅读古筝书籍,分析曲谱,实践演奏,通过对河南地方的風格地方语言分析,使我对《汉江韵》具有一定的理解,在第A段中,弹奏过会感觉到是非常欢快的,节奏明快,旋律流动清晰,营造出劳动人民在丰收的时候对丰收的喜悦,节奏快说明是非常忙碌的,其中有反复部分,具有反复“劳作”,弹奏者也要跟着思想变化来弹奏曲子的每个部分,最后摇指慢了下来,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停下来休息一下。曲子B段的时候是慢板46的速度,这里是接着A段的,忙碌累了,大家坐下来休息,乡亲们之间相互交流,互相问候,多采用大二度、小三度、上下滑音、上下点颤,仿佛在说今年收成不错,非常开心的述说交谈,营造出乡亲们和谐的气氛,古筝弹奏时也出现丰收和乡音乡情相融合为一体。95小节是反复渐快,这里弹时反复渐快反映出大家伙越干越有劲,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把全曲推向高潮部分。最后就是第三段,反复A段再现,速度比A段稍快,弹起来一气呵成,非常刚劲有力,有泼辣豪爽的弹奏感,最后一个刮奏突然慢下来大撮结束。描写出河南人民生活热闹,地方风趣,性格活泼。
总而言之,学习者在刚接触这首曲子时是有一定难度的,筝曲技法和韵味不好掌握,要具有一定的河南筝曲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这首曲子对了解河南筝曲非常有益的,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学习,投入进去研究,把曲子思想和韵味表现出来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把作者想要述说思想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华乐大典.古筝卷文论篇[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6.
[2]刘颖.古筝指法技巧训练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1.
[3]王中山.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