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华媚,田为中(通讯作者),钱秋平
(1扬州大学附属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500)(2扬州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 泰州 225500)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是指因坐骨结节、股骨小转子间距变窄反复压迫股方肌致使形态或MRI信号异常所致的常见的髋部疼痛[1]。髋部疼痛可受多种病因所致,病机较为复杂,而IFIS较易为临床所忽视,更需因其临床重视,强化其诊断,以免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35例IFIS患者及同期的35例非IFIS患者为例,经MRI检查,分析IFIS的MRI特征,以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将我院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35例(68个髋关节)确诊为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有12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17~86岁,平均年龄(54.72±4.88)岁。将同期收治的35例(70个髋关节)非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设为对照组,有13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54.61±4.75)岁。经统计学计算后,两组基础数据显示,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予以对比。
予以两组MRI检查,即:(1)MRI设备:来自西门子的MR成像系统(型号AVANTO 1.5T超导型)及6通道体部表面线圈。(2)检查方法:使受检者呈仰卧位,由头部先进入MR成像系统经中立位(双下肢自然伸展,与肩同宽,脚尖朝上,)行髋关节平扫,扫描序列:①横断位TSE-T1W1(TE:11ms,TR:500ms):NEX:2~4次,FOV:210mm×380mm,层厚:4mm,层间距:0.8mm,矩阵:256×256;②横断位PDWI-FS(TE:34ms,TR:2700ms):NEX:2~4次,FOV:210mm×380mm,层厚:4mm,层间距:0.8mm,矩阵:256×256。在完成扫描后,将所有数据经DICOM格式传至PACS系统予以后期相关数据测量。
比较、分析两组经测量横断面T1WITSE序列像上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坐骨结节间距,并经横断位PDWI-FS序列图像探查股方肌形态、信号。IFS、QFS、坐骨结节间距须由2名资深主治医生予以测量,并取平均值。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earson对IFS、QFS、坐骨结节间距予以相关性分析,P<0.05,表明存在相关性。
相比对照组,实验组IFS、QFS更短,坐骨结节间距更大,P<0.05,比较有差异性,见表。
表 对比两组MRI测量参数(±s,cm)
表 对比两组MRI测量参数(±s,cm)
组别 例数 IFS QFS 坐骨结节间距实验组 351.53±0.400.86±0.2211.43±1.03对照组 352.35±0.461.57±0.3810.49±1.52 χ2 7.9589.5663.029 P 0.0000.0000.004
实验组患者经MRI检查均可见股方肌成都不一的水肿、变形。
近年来,临床经重点研究发现,IFIS的MRI影像学特征较为显著,即:经MRI检查发现,IFIS患者存在IFS、QFS同时变窄,且股方肌因压迫而变形、水肿情况,因此采取MRI及临床症状特征可予以确诊[4]。本文研究中,笔者予以了IFIS患者及非IFIS患者MRI检查,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实验组IFS、QFS更短,P<0.05,比较有差异性[5]。本文研究结果还显示,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坐骨结节间距更大,P<0.05,比较有差异性。此外,经Pearson分析得出,髋关节IFS负相关坐骨结节间距。坐骨结节间距为评估骨盆形态大小的指标,经由本文可见,骨盆结构形态也密切相关IFIS,即随坐骨结节间距增大,患者坐骨角度也随之增大,而IFS随之愈窄,这也是女性IFIS发病率更高的主因。
综上所述,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经MRI检查予以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治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提供参考意见,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