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卫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钢铁企业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成就。这两年经济形势开始低迷,所以企业想稳定的发展下去,必须要稳定员工的心。如果企业能够良好地开展政工工作,保持员工的思想稳定,那么一定能够度过艰难期。下文对国有钢铁企业中如何开展政工工作展开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思考
在钢铁企业目前的艰难发展状况下,若想获得稳定便必须依赖于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政工师一定要做好员工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员工的思想稳定,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妥善的解决和处理。
一、国有钢铁企业政工工作现存的问题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国的钢铁企业都是龙头企业,但是在最近几年他们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钢铁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之后,企业的效益也随着降低,影响了员工思想的稳定。如果员工们人心涣散,那么企业也很难长久的走下去,这是企业管理人员非常担心的问题。钢铁企业中并没有非常多的政工工作人员,但是这些政工师们却肩负着较多的责任。目前政工师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成绩。钢铁企业中也存在着工作人员老龄化的现象,钢铁企业的政治工作人员原本是其他岗位的佼佼者,他们在原本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比较出色,所以便被提拔为政工工作人员。政工工作人员的年纪较大,而且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也不了解前沿的政治动态,所以在做政治工作的时候工作效率很低。一些企业为了提升政工工作的效率往往会招收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们专业对口,也非常善于做政工工作。所以钢铁企业也需要借鉴这些做法。
二、国有钢铁企业政工工作的思考
(一)招聘专业的政工工作人员
如今在有的钢铁企业中,政治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治工作人员青黄不接,老员工们缺乏专业知识,又招不来新员工,因此政治工作难以开展,或者在开展的时候进展不顺。因此钢铁企业应该特别招聘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政工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更擅长做政治工作,这也有助于企业良好的发展下去。在招聘政治工作人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政工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录用前要对他们进行考察,确保他们都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如果能够招聘到新一代的年轻人将会为钢铁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因为年轻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政治知识,而且综合能力也比较强,比如说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政治工作人员在入职之后不仅仅要做好政治工作,还需要参与到钢铁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在参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政工工作人员能够得到锻炼,他们才能够认识到政工工作对于钢铁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那么他们以后在开展政工工作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对于招聘的政工工作人员来说,必须从内心喜欢和热爱政工工作,那么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才能够更加有动力。如果工作人员对这份工作不热爱,那么每天都是敷衍了事,开展政治工作的时候总是走个过程那么工作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二)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之下,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更加重视政治工作,及时的发现员工的思想问题,并做出妥善的处理。我的政工人员具备多年的工作经验,因此产生了盲目自大的心理,他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影响,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偏颇。有的政工人员在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们不敢像那些高学历高文凭的人开口,也不敢向高层管理人员开口,害怕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以后工作会有困难。这种心理是绝对错误的,应该平等的对待企业的员工,提高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要做到尊重他人,以自己的真誠感动他人,促进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三)政工工作的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
在政工工作中,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有创新才能有发展,这里所说的创新是对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钢铁企业的员工们素质和修养水平都有限因此应该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来开展政治工作,与他们交谈时语言一定要质朴和真诚,不可以对他们颐指气使盛气逼人,否则的话将是对员工的不尊重。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对于一些必要的知识,正光工作人员可以用最诚恳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将他们传达给职工们,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结束语
企业的政工工作是保证企业平稳发展、提高企业效率的推动力,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落实也是我党我国人民的一项光荣传统,是进行一切工作的有力保障,更是人心所向,而钢铁企业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要招聘专业的政工工作人员,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政工工作的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下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有效地凝聚人心,激发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取得竞争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宫艳艳.国有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7 (17):88.
[2]邰晓辉.对国有钢铁企业政工工作的一点思考[J].魅力中国,2016 (38):281.
[3]高敏.试析国有企业政工工作改革创新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6 (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