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富 孙刘华
【摘要】随着课改一步步走向深水区,在合作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思考合作的内容、形式、环境等要素,需要寻找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最佳路径。基于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能让学生在伙伴式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心智健康发展,做到知行合一,使人格自强和人品提升,从而感受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分层合作;成长课堂;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基于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编号: 2019JK13-L282)的研究成果。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在中国学校课堂领域,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学生成长成为一种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梅玲认为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需要尊重,童年需要快乐,成长中的人需要教育。成长又包含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成长是有规律的,成长课堂就是依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来构建的课堂。成长是有差异的,课堂要尊重差异;成长需要环境,重视伙伴的影响;成长需要引导,课堂要關注世界。
一、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内涵解读
分层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创新形式,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问题,自觉或有组织地结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同伴互助的形式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合作学习形式。分层合作的课堂要求是“每一个人每一分钟都要发生有意义的学习”,分层合作的目标是指向学生学习问题的破解,分层合作的理念是尊重差异的选择性学习。
这里的“合作”指学生在成长路上的彼此尊重和互相促进,是以成长共同体这样的形式,在成长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段共同长大。这里的合作是基于学习中问题的共同解决,基于生活中快乐的共同分享,是一种平凡而丰富的心灵相遇。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聚焦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课堂,以建立课堂教学中的伙伴关系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和创生新问题为教学导向,以生生、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改善班组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中心、学习者的中心,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成长课堂,就是课堂从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到组织活动都是指向学生成长的课堂。成长课堂就是以课堂为成长平台,是有生命关怀,有真实生活、有有益活动、有智慧碰撞、有伙伴合作、有幸福课程的地方,这里永远孕育着爱,闪烁着理,流淌着情。课堂是人际多面交往、师生互动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落实三个转化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精神、道德和生命相遇的地方。这里的成长包括身体、心智、品行、志向的改变,更多的是指在校期间的一切课堂活动对学生当年和以后的影响。
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是指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学情不断变动合作方式,课堂的所有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都指向学生的成长。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中,优质课程是成长的土壤,问题伴学是基本策略,素养提升是课堂的指向。这里的分层合作是指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各学科的成长课堂。
二、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研究价值探寻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公办校,学校尝试建构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不仅重在实践探究,而且力争理论创新,更在于把自主合作、共同成长等元素融入现代课堂中。基于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是学生在伙伴式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心智的健康发展,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得到人格自强和人品提升,感受成长的快乐和生命价值的课堂。
1.为合作学习寻新态
合作不仅局限于课堂,不仅局限于学习,更不局限于知识获取。随着课改一步步走向深水区,在合作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思考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环境等要素。当合作有了分层时,深度合作才会出现;当合作指向成长的时候,合作就不再局限于学习小组一个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有了一个更加崇高的价值追求。本课题基于前人艰难研究建立起来的优秀成果,在合作学习的分层上探索“1+X”模式和“串组合作”,力争使课改后的指向个体兴趣的“学习超市”,转向基于学生问题的“思维超市”。
2.为核心素养搭快车
基于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研究让课堂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以知识吸收和运用为主要追求的所谓高效课堂,而是面向学生的身心、思维、情怀、志趣等,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当课改走向真正深水区才会呈现效果。
3.为教学改革找突破
当分层合作、成长教育元素集结于一个课堂的时候,课堂改革就会有新思路。基于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为了能在课改十多年之后,在大家对课堂有了一些思维定式的时候,全校教师重新思考我们的课堂,把课堂当作我们的生命场。
三、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研究目标及思路
学校通过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课题研究,探索基于分层教学的新合作形式,构建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的理论框架与操作范式,力争在同班分层教学有新的理论和操作上的突破,为学校科学高效发展奠定研究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1.整合多年来在合作学习上的一系列创新研究,构建起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理论依据,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力争在深度合作的研究上走在全国前列。
2.通过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进一步走向深度合作的课改深水区,把课堂改革推向科学,推向有序,推向有效。
3.课题研究一方面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培育教师的情怀。课题组所带的一群教师都源自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他们将一起研究,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4.课题指向学生的成长,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身强体健、能说会写、阳光个性、志趣高远、大气谦和的中国好孩子。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一起寻找更能适合学生成长的路径。
研究思路采取“实践—反思—总结—改进—再实践”的多轮反复式研究策略。课题组每月一小结,使研究进入常态化。坚持研究和实践始终处于同一过程。一是坚持子课题研究项目化推进策略,把课题整合为“1+5+X”研究模式,即总课题从顶层高度与5个子课题同步推进,各子课题分解若干研究点,实施子课题项目每月交流活动,确保各个子课题互相借鉴和促进,避免重复研究。二是坚持研究的观点和案例分析同步进行,突出典型案例的全角度分析研究。坚持研究过程就是破解课堂问题,就是学校和师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積累的过程。三是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整体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的顶层设计。瞄准当下课堂合作学习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效率低下的问题进行实践创新。
四、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实践探索
1.构建合理的课堂管理常规
加强教师、学生的常规训练是分层合作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讨论组,鼓励学生辩论,加强学习上的相互交流;给予学生足够讨论时间,讨论中教师适时参加,捕捉相关教学信息,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逐步做到让学生会倾听,记住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插嘴,没听清楚可请求别人再作解释;让学生会讲,即能围绕讨论的主题讲自己的想法,讲之前要先思考,要在肯定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讲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当别人提出不同想法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再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产生竞争,在互相竞争的环境下能进步得更快,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克服干扰,能动能静,遵守秩序。
2.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环节
因课而异,灵活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点。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前充分预习,教师在上课开始先提出问题,学生再一一解答,能使学生充满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订立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为自己而学,面对问题会先独立自主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巩固,也能让学生懂得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三是让学生回顾一天所学知识,对学习状态做出评价。一天的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虽然获得了学习的成果,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正确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互相检查学习成果,更能直接有效地检查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很快解决。
3.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教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扎实到位,切忌走过场。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让基础好的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学完后,学生汇报的做法,对的予以肯定,错的予以纠正;对基础差一些的孩子,多铺设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少一点直接给出的答案。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依赖心理,由扶到放,由“点拨”到“自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层合作教学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建构分层合作的成长课堂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只有一条——那便是符合相关的规律。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