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旭
深度学习进课堂已成为近年来课堂教学变革的主流方向。从一线课堂教学研究成果来看,对深度学习的概念,目前存在三种不同解释。一是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区分开来,认为深度学习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学习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拓展的一种追求目标。二是指课堂上学生个体进入学习时处于专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学习状态。三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某些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外在体现。
以上说法各有千秋,是对深度学习的多维解读。这也往往给一线教师带来迷茫之感: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被认定为深度学习课堂?如何有效实现? 笔者认为具有以下四种明显特征的课堂即可被称为深度学习课堂。
特征一:学习动机是出于主动的
深度学习的第一步是解决学习者想不想学的问题,解决好这一前提问题对后面的教学效率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个体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从问题、情境、生活需求等方面设计课堂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最为常见的有效策略是将知识主线转向问题主线,即将课题转变为问题。比如,一位科学教师在执教“蚕的一生”这一课时,巧妙地以“洗过的桑叶能喂蚕吗”这一问题作为一节课的研究主线。这样一来,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就明显增强,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就表现出来了。在这一动能的激发下,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就具备了深度学习的表征。古人说得好,求学,求学,旨要之机在于“求”,無“求”无以成“学”矣。
特征二:学习任务必定是聚焦的
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就如同一事物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在单位时间内,要想做到教学任务的深度与广度同样到位,是极为不易的。追求课堂的广度,就极可能失去课堂的深度。因此,实现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学习任务的聚焦化和教学过程的精简化。《道德经》有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任务太多容易耗费教学精力,任务太杂就无法对目标进行深入学习,泛泛而学容易造成学而不精,面面俱到等于泛泛而谈。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语文教学目标历来较为模糊且宽泛,因而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所以,教师根据学情与课标有效筛选出一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语文教学实现深度学习最为重要的策略。比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刷子李》,课标中与此课相关的教学目标涉及多个维度(见表1)。
表1
类别 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 有较强的识字能力
阅读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习浏览
③能推想词句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
会其表达效果
④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感情,初步领悟基
本表达方法
⑤扩展阅读面
习作 ①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②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③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次数有要求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把这些目标都一一执行并实现了才叫“好课”呢?我们需要的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语文课堂必定是选取其中一个重点作为学习主线。那么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哪一个呢?这就必须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了。如果学生尚未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那么目标可以确定为:第一,积累并理解本课生字词;第二,感悟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第三,学习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中,第三点可作为本课重难点进行处理,也就是一课中的“一得”。如果想让学生以这一课作为例子,拓展课外阅读量,那么就可以把目标确定为:第一,读通课文,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掌握对比阅读策略,拓展阅读《俗世奇人》。其中,第二点就可成为重点目标。
特征三:学习结果是从浅层表象向深层能力迁移的
深度学习的另一个实现标准,也是重要的实现特征就是通过系列学习活动能最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完全迁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期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实现“从知道”到“还知道”、从“知道”到“做到”、从“做到”到“做好”。
下面以数学课“认识长方体”为例,看看数学课堂中深度学习的实现策略。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所给出的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概念,即达到第一步“我知道”。然后,通过用12根小棒搭建一个长方体,并与同伴一起比较、分析、思辨小棒的根数与搭建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找到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的特征,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更深层次,迁移到“我还知道”的层次。
有人将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纳入深度学习的课堂特征中。笔者认为在一线教学中,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往往较为繁复,以至于无法准确区别它们与深度学习之间是否有直接关联。另外,无论是过程还是方式,它们最终还是朝着学习结果的方向奔去。所以,单从学习结果就能判断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深度学习特征了。
特征四:学习状态是向内专注的
既然深度学习关注的是个人的学习状态,那么,以集体授课制为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表象特征。课堂教学中,让大多数学生个体进入学习的专注状态(即能静下心来进入学习)是深度学习课堂追求的崇高境界。《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通过修炼内心,使其安静下来,就能培养人的专注力,启迪人的悟性与智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适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经历时日,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就会有质的提升。比如,书法教师在进行每日20分钟的写字教学时,先让学生伴随着宁静的古琴声平静呼吸,自然提笔,然后才慢慢开始一笔一画进行练习。时间长了,学生就能够快速进入专注的练字状态,课堂中弥漫着一股专注的力量。谁又能说,这种课堂不是深度学习课堂呢?我们平日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正是这种能安静下来,能专注一心做事的精神吗?
深度学习课堂的实现方式有许多,但是归根结底离不开以上这四个重要特征。这解决了深度学习的课堂标准问题,只有确定了标准,后面的研究与实践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西溪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