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命题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2020-06-19 08:24李倩
中国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功能作用

李倩

【摘 要】在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变革背景下,语文考试与评价在考试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笔者以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题为研究对象,探究语文考试评价理念与命题特点。研究发现,大部分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明确测试构念与试卷主题立意,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境,但情境与问题融合度较低,如何借助试题的命制与设计,以评价带动学习、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考语文 统筹意识 命题方式 功能作用

随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考试与评价一改传统的评价理念,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加强试题命制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习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成为语文教育评价领域的关键问题。中考语文试题究竟具有怎样的命制特点,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笔者结合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探究语文考试的命题特色。

一、统筹意识:明确测试构念内涵,突出试卷主题立意

测试构念是评价与测量的起点与基础,也是工具设计的重要依据。明确测试架构,对所测量与评价的能力特质或属性持有特定的理论假设或核心认识是测量与评价的核心环节[2]。因此,如何在测试工具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是语文考试命题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是适应生活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体。针对这一属性,语文考试评价“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3]27-28。

纵观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可知,合理创新命题形式,以促进测试内容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测试工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成为语文考试命题的发展趋势。这种整体性与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语文学科内不同内容板块的整合。以山西卷为例,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综合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及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围绕“问题意识”这一核心主题,试题主要呈现了“我国中小学生上课主动提问调查结果”“好问题的筛选标准”“提出好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等相关内容。试题以主题班会“做一个善问者”为测试情境,请学生依次完成信息概括、问题提出、个人观点论述等任务。这些任务重点考查学生什么是“好问题”、如何提出“好问题”及如何清晰地表述问题。整体来看,上述测试任务不仅指向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而且关注学生运用阅读理解的成果。二是充分体现跨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即强调语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2019年中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外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两个历史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命题者试图引入外部资料,考查学生对关键字句的理解、鉴赏与评价。

此外,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根本目标。以北京卷为例,该试卷主题鲜明、逻辑清晰,内容主要涉及名著阅读、古诗文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写作等,重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考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试卷涉及的关键主题包括“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北京地域文化传统”“国家精准扶贫”“中华民族英雄精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这些主题不仅是对国家与社会发展重要议题的呼应,更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不同主题的材料,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加强对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理解。

当然,考试评价的统筹意识不仅表现在内容组织、试卷立意方面,而且体现在关注测试能力要素的设置与规划上。具体来说,命题者关注每道题所指向的认知能力要素,统筹规划不同层级能力要素的试题命制数量与分值配比。纵观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能够发现认知能力要素的统筹与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除写作部分外,大部分试题主要指向“识别与记忆”“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层级,缺少对评价、应用、创新等学生需具备的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近年来,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减少机械训练性测试内容逐渐成为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命题方式:提升测试情境有效性,增强问题开放度

近年来,以PISA、NAEP、PIRLS为代表的国际教育测试评估项目,均将试题命制与真实生活情境的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情境化测试的优势与特点在于以真实世界背景或学习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融入学科学习内容,考查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与问题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4]换言之,测试情境是促进学生整合、运用學科知识的外在驱动力。结合我国近十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情境化测试理念也逐渐成为语文考试命题的特征与特色。[5]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中,部分试卷在测试任务与问题设置方面已体现出情境性特点。

在浙江宁波卷中,对于知识积累的考查主要依托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展开,即班级主题活动的“梳理与探究”,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优秀诗文与文化常识等相关内容掌握情况。与传统的直接考查碎片化语言知识不同,试题设置紧扣“梳理与探究”这一主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基于不同材料与上下文语境,发现文字的内在规律。在综合性学习评价方面,湖南长沙卷采用“主题—情境”的命制策略,设置“天下家国”主题情境,综合考查学生经典诗词阅读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山西卷与北京卷均设置了情境,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来看,在情境设置方面,命题者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有益探索,但测试情境的有效性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部分试题的测试情境与核心问题相互独立,导致学生脱离情境也可作答。

为什么会出现情境效能较低的情况?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问题结构较为封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收敛较快,无法呈现过程性思考。第二,情境的包容性与内在丰富性较差,单一的测试情境并不能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充分的不确定性。换言之,情境与背景不同,应该发挥其特定作用,如果情境发生改变,学生的表现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三,情境与问题相互疏离,结构封闭的问题并未给情境融入留出足够空间,问题不需要以情境为支撑,而情境所创设的条件是唯一且确定的,学生不需要对问题所处的情境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便可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测试情境的效能?在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根据测评目标确定问题属性,进而根据问题特征设计测试情境。问题的内部结构与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程度。结构良好的试题往往封闭性较强,学生直接输出知识即可完成作答。相反,结构不良问题开放度较高,能够引导学生调动所学习的学科知识与技能,选择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策略与方法,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当然,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也有着显著差异。前者遵循结果取向的逻辑,强调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后者则秉持过程取向,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据此采用合理的方法与策略,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若仅需要考查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记忆情况,那么设计过于复杂的试题情境或背景信息,反而会增加学生考试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如果需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探究,甚至是反思与评价、拓展与应用等能力,可根据测量目标与问题特征,设计测试情境。第二,确保测试情境与核心问题贴近日常生活逻辑,即所设置的情境与问题是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经验或课程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第三,设计合理的评阅方案,保证测试情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真实且开放度较高的测试情境与问题,能够为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案。这种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对评阅标准与实施策略具有较高要求,笔者建议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通过对学生所呈现出的思维特征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发展水平,而不是将准确性作为衡量

标准。

三、功能作用:以评价带动学习与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

作为高利害型考试,中考对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有着重要影响,考试内容与形式均可能对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确定产生回冲效应。有研究者认为,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和学生可能会“为了考试而教与学”,无论他们是否认同或理解评价方式与内容的原理或目的[6]。以语文考试为例,长期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篇等的记忆与辨识,可以引导教师开展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机械性训练。相反,有研究者强调,考试与评价并非仅为课程与教学服务,还可以促进课程理念的变革与教学方向的调整[7]。很显然,无论回冲效应是否积极,考试评价对教师教学确实会产生可调控的影响,而影响两者互动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便是关键要素。在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命制实践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通过合理创新命题形式,积极落实课标相关理念,加快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文言文阅读评价为例。一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与评价是存在诸多争议的。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言”的角度切入,将此作为考试评价的重要构成要素,将文言语法知识的准确性作为评价与测量的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文”的角度,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主题内容与思想主旨。如果文言文试题不考实词、虚词,那应该考查哪些内容,这些问题都成为语文考试评价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2019年的浙江杭州卷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改变了传统文言实词与虚词辨识的命题方式,为学生摘录古代汉语字典中对“亟”的相关解释,请学生结合原文内容以及文言文学习经验,梳理、探究词语的语境意义。课标强调,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16。另外,命题者提供了两篇阅读材料,通过阅读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引导学生反观日常交友行为。从整体来看,这种评价方式兼顾了“文”与“言”两个层面,而这种评价方式的变革可能会对文言文教学带来潜在的积极影响。

此外,综合考查学生对整本书核心内容、人物关系、思想主题等的深度理解,是近些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的变革方向。以江苏南京卷为例,对名著阅读的评价是嵌入古代小说单篇阅读模块的。命题者选择《儒林外史》中与南京相关的内容,设置了专题阅读探究活动。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小说选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专题阅读这种方式应用到其他名著阅读中。因此,命题者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名著阅读经验,任选一部名著,撰写专题阅读报告提纲。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指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量”與“质”,而且可以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文本内容与个体阅读体验的互动,而非人物名称、故事情节等表层信息。

综合来看,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遵循了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命题统筹、试题形式、功能作用方面也做出了诸多探索。尽管如此,在试题命制方面,依旧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例如,试卷结构与试题形态长期稳定是否能够对促进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变革产生积极影响。提升试题的选择性是否会影响测试效度,选择题与主观建构题是否适合对所有认知能力的考查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深化教育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6-09-19)[2019-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609/t20160920_281610.html.

[2] 罗伯特·M.桑代克,特雷西·桑代克·克兼斯特.教育评价:教育和心理学中的测量与评估[M].方群,吴瑞芬,陈志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3-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湖滨. PISA测试的“情境”及其带来的启示—大型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对“情境”的述评[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8-14.

[5] 任明满.中考语文命题情境化趋势及其教学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2019(3):69-72.

[6] NOBLE A J,SMITH M L. Old and New Beliefs About Measurement-Driven Reform: “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R]. AZ: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1994: 6.

[7] DAVIES A. Follow my Leader: Is that What Language Tests Do? In Y. P. Lee, C. Y. Y. Fok, R.Lord, & G. Low (Eds.), New Direc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C].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5:1-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功能作用
扶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作用及发展对策
浅谈大数据时代的运政执法档案管理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
代数的认知与应用教学研究
歌唱嗓音共鸣声效在歌唱艺术中的功能作用
音响技术在舞台上的功能和作用
芳香植物的特性及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浅谈军队高校年鉴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