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霞?尹芳
[摘 要】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在测试材料的体裁、题材、能力测试层级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体裁不再以传记类为主,题材更关注社会现实、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非连续性文本成为主要考查形式,分析综合能力成为重点考查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当下实用类文本的测试情况,笔者试图展望未来的命题趋势,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 实用类文本 现状 趋势 启示
综观2015—2019年全国29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笔者发现,实用类文本在体裁、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与时代发展及高考改革的大趋势相关。在对命题现状进行分析后,笔者试图展望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当前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命题现状分析
1.测试材料的体裁
2017—2019年的高考实用类文本改变了以人物传记为主的体裁,更关注新闻、报告与科普三种文体,这与高考语文强调实用类文本的“实用性”相关。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要求中,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将新闻和传记的位置互换,并增加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表述,将“新闻”放在“传记”之前,突出强调文本的真实性与实用性,也就意味着对文本的现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注重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测试材料的形式
2015—2016年,只有北京卷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2017年,全国6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其中,有4套选择的是非连续性文本。2018年,全国5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均选择的是非连续性文本。2019年,全国7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其中5套选择的是非连续性文本。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取相同的信息,也需要比较这些文章的不同之处,这能帮助学生思考得更全面、深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最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据了解,国际PISA测试中还专门设置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
此外,实用类文本材料呈现多样化模式。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组测试材料由新闻、报告、评论等形式组成。2017—2019年全国多道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使用了图表。
3.测试材料的内容
实用类文本测试材料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越来越强。如北京卷的“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化”、全国新课标卷III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现公民意识”,这符合当今课程改革的方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时代的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的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选拔出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意识,如何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选择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更关注国内题材。如2016年,全国4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试题,均为国内题材。2017年,全国6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试题,有5套是国内题材。2018年,全国5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试题,其中有3套是国内题材,剩余的2套没有明显的国别。2019年,全国7套高考语文试卷设置了实用类文本试题,只有天津卷的“注意力资源”和北京卷的“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化”与国别无关,剩余5套均为国内题材。如全国新课标卷I的选材是“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浙江卷的选材是“民间传统工艺苗绣”,这两则测试材料都注重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符合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强了考生的文化自信。
4.测试题目的能力层级
(1)分析综合能力成为考查重点
考试大纲将实用类文本考查的阅读能力定为四个层级: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和探究能
力(能力层级F),其中,“分析综合能力”是近五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考查的重点,所占比例高达80.1%,而在“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中,“筛选整合信息”这一能力点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6.8%。分析综合能力成为考查重点,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有关。实用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是“真实”与“实用”,是给读者传递有效、实用、真实的信息。考生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要注意关键信息的提取、分析、整合。
“人生價值和时代精神”“写作背景、意图”(探究层级)以及“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思考判断某种特色”(鉴赏评价层级)的考题出现得最少,有的试题甚至没有涉及。这应该也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形式有关,实用类文本重在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以上四个能力点都属于鉴赏评价能力与探究能力,在能力层级上要求更高。
(2)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2015—2019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中,很少单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多试题同时涉及几个能力点,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这种情况在2019年的试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北京卷的第6题既考查了考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探究能力;浙江卷的第7题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本核心概念“苗绣”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全国新课标卷II的第5题既考查了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这些试题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命题者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也符合考生的真实思维情况。因为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时,往往不会只使用一种能力,总会出现能力层级交叉的情况。
5.题目设置的情境性
课标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而“任务群”最重要的是在设计“任务”与“活动”时,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性,指的是符合考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只有情境真实,考生的思维水平才会真正获得提升。教育不仅要面向高考,更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面向社会的发展。2018年的北京卷选择题第6题就是一个联系真实情境的试题,2019年北京卷第6题也同样如此,它让考生谈谈读完三篇文章后对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启发,这符合考生的真实思维发展情况,也能启发考生思考个人与城市发展、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命题趋势预测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我们发现,测试材料的选材越来越丰富,一组文本既可以选自新闻,也可以选自研究报告、地方志等,这就扩大了考生的关注范围。此外,实用类文本样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还可以图文并茂。未来几年,这种情况应该也会保持下去。除此之外,我们大胆猜测,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在考查上还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原则中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反映时代要求。一方面,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与考试评价中,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以及科技新成就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9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在选材上特别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苗绣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等,同时,也关注我国的科技水平所取得的进步,如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七个“世界之最”,获得了“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誉,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的桥梁建设与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2.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分析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时,指出高考语文越来越趋向于关注考生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他强调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那语文的学科能力是什么?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接下来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认为,语文学科最本质的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这背后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说,语文教学与考试评价都应该回归到语文学科的本质上来,重点关注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2018年与2019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中,基本没有单纯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试题。《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提出,语文学科考试内容修改意见为,能力目标设计科学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指除了识记以外的理解、分析、整合、推断、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这两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中出现了一个题目中涉及几个能力点的情况,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3.对考生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考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思维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属于比较高阶的思维能力。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的考查又该如何体现这种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选材上,要注重选取关注现实、贴合时代、反映科技进步的材料,2019年中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二是在命题上,要鼓励考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在设计题型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推理题、探究题。
4.能力测试点的全面性与侧重性相结合
“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是近五年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考查的重点,这符合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但近三年来,其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实用类文本的能力覆盖点变得更加全面。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考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考阅读测试材料的信息量会变得更大。在试题设计上,应该增加对评价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5.注重“真实阅读”,更加关注命题设置的情
境性
国外研究者普遍倡导“真实的阅读教学”,课标中也提到,教学要有“真实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曾指出,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能思能想”和“应思应想”。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简单传授知识,而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建构起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考试评价也应该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的设置。2019年,北京卷的第6题就注重设置真实情境,相信这样的试题在未来高考中会越来越多。
三、对教师日常教学的启示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新闻、报告等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文体,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的能力。
第二,由单篇文本教学变为任务群教学。非连续性文本已成为当今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试题选择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多个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点也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单篇教学的模式,进行任务群教学,培养学生对多个文本信息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
第三,注重学习任务与评价的“真实情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计学习任务。就实用类文本而言,教师还应该创造“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针对某一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学写新闻等。
第四,注重学生能力层级培养的全面性。学习实用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评价、探究等能力的全面培养。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責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