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林,王东波,黄纤晴,李 想,余 昕,黄 莹,冯庆革,柏秀奎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广西钙基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南宁 530004)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是在一定的温度和高压条件下,以NaOH溶液溶出铝土矿,得到铝酸钠浆液,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赤泥。拜耳法赤泥具有碱性高、化学成分复杂、渗透性低和分散性高等特点,其高碱性可能造成土地碱化、沼泽化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1-2]。通常,每生产1吨氧化铝将产生1~2.5吨的赤泥,全球每年以拜耳法工艺生产氧化铝而形成的赤泥产量接近1.5亿吨[3],截止2015年全球赤泥堆存量超过40亿吨[4]。中国是氧化铝的主要生产国,赤泥年产量达70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6.7%[5-6],但仅有4%的赤泥能作为路基材料、吸附剂、絮凝剂等被利用。赤泥的高碱度是影响赤泥回收利用的主要原因。
研究赤泥脱碱的方法,对赤泥综合利用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赤泥脱碱方法有水洗[7]、钙化碳酸化[8-11]、酸中和[12-13]、碳酸化[14-16]和生物改良[6,17]等,其中碳酸化脱碱是一个价格低廉和较为安全的反应过程,能够形成热力学稳定的产物[18]。同时,碳酸化脱碱一方面能够降低赤泥的碱度,另一方面还能消耗CO2,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19],利用CO2进行碳酸化脱碱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碳酸化脱碱的反应机理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利用CO2对高碱性拜耳法赤泥直接进行碳酸化脱碱研究,实验过程中考察了反应体系压力、时间、温度和液固比对赤泥脱碱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探讨。
拜耳法赤泥取自中国铝业广西平果铝业公司,其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主要化学成分为Fe2O3、Al2O3、CaO、SiO2、Na2O,其次是TiO2、SO3及少量的有价金属。
表1 拜耳法赤泥主要化学成分Table 1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red mud
称量10 g赤泥置于微型反应釜中,按一定质量体积比加入去离子水,通入CO2,反应过程机械搅拌500 r/min。反应结束后,将赤泥浆液离心分离,碳酸化后赤泥(CRM)烘干至恒重;测定上清液pH值,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Na+含量,并以Na+含量变化表示碱溶出率。
赤泥的化学成分采用S8-TIGER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物相分析采用DX-2007A型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微观形貌采用SU802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表面官能团采用Nicolet iS 5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pH值采用SG型便携式多参数测试仪进行测定。考察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液固比对拜耳法赤泥碳酸化后Na+含量的影响。
2.1.1 反应体系压力
在室温,液固比为3,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反应体系压力对碱溶出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a)所示。反应体系压力对碱溶出率无显著影响,将反应体系压力从0.2 MPa提高至1.0 MPa,碱溶出率仅小幅增加,保持在2.50%左右。这是由于游离态碱溶出达到溶解平衡后,弱酸难以与结构稳定的结合态碱性物质发生反应,故碱溶出率相对较低。
图1 反应体系压力和反应时间对碱溶出率、pH值的影响Fig.1 Effect of reaction pressure and time on alkali dissolution rate and pH value
由图1(a)可知,随着反应体系压力的增大,pH值降幅呈先大后小的趋势,这一现象符合亨利定律,如方程(1)所示。反应釜内CO2的气体分压(PCO2)决定了气体在赤泥浆液中的溶解度([CO2])[20]。压力小于0.2 MPa时,pH值下降明显,压力超过0.6 MPa后,pH值稳定在6.30。
[CO2]=KCO2×PCO2
(1)
其中,KCO2为亨利常数,PCO2为CO2分压。
2.1.2 反应时间
在反应体系压力为0.6 MPa,液固比为3,室温的条件下,反应时间对碱溶出率的影响见图1(b)。如图1(b)所示,在未通入CO2时,游离态碱溶于水中,碱溶出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仅有小幅增加并稳定在1.50%。通入CO2后,碱溶出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反应时间达到240 min时碱溶出率为3.62%,240 min以后碱溶出率增幅减缓,至300 min时碱溶出率为3.85%,较240 min时仅增加了0.23%。这是由于反应初期,赤泥颗粒表面附着的游离态碱在浆液中能够快速溶出,随着反应的进行结合态碱缓慢溶出,CO2与结合态碱在赤泥颗粒表面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层阻碍了结合态碱的溶出,导致了反应效率下降。在反应240 min后,与CO2发生反应的碱性物质已基本反应完全,延长反应时间,碱溶出率无明显提高。
由图1(b)可以看出,在未通入CO2时,pH值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稳定在10.55。通入CO2后,pH值在反应60 min时已经由10.69降低至6.48,随后保持不变。这是由于反应初期,赤泥浆液中游离态的碱性物质较多,与CO2发生反应导致pH值迅速降低;随着反应的进行,游离态的碱性物质减少,反应达到平衡,体系pH值保持稳定。
2.1.3 反应温度
在液固比为3,反应体系压力为0.6 MPa,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考察了温度对碱溶出率的影响。如图2(a)所示,在未通入CO2时,碱溶出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通入CO2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碱溶出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升高温度能够加快反应速率,碱溶出率随之提高,但温度升高的同时降低了CO2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导致了碱溶出率降低。
由图2(a)可知,在未通入CO2时,温度的变化对pH值没有影响。通入CO2后,随着温度的升高,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脱碱反应速率加快,pH值快速降低,但温度升高减少了参与有效反应的CO2量,导致了pH值没有持续降低,而是有所回升。温度的升高,同时也影响了赤泥中碱性物质的溶解度,温度升高有利于碱性物质溶解在浆液中,这也是导致pH值升高的原因。
图2 反应温度和液固比对碱溶出率、pH值的影响Fig.2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liquid-solid ratio on alkali dissolution rate and pH value
2.1.4 液固比
在反应体系压力为0.6 MPa,时间为60 min,室温的条件下,不同液固比对拜耳法赤泥碱溶出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b)所示。在未通入CO2时,碱溶出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大而增大,增幅呈先大后小的变化规律。通入CO2后,碱溶出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当液固比(体积质量比,mL/g)为2时,碱溶出率为1.39%;当液固比增加到7时,碱溶出率增加到6.99%,继续增加液固比,碱溶出率增幅不大。当液固比从2增加至7时,碱溶出率迅速升高,这是由于随着液固比的增加,游离态碱与结合态碱持续溶出直至反应达到平衡。
由图2(b)可知,在未通入CO2时,随着液固比的增大,pH值基本不变,稳定在10.50。通入CO2后,pH值随着液固比的增大迅速下降,在液固比为7时达到平衡。当液固比较小时, CO2在液相中溶解度有限,CO2在赤泥浆液中形成碳酸与浆液中的OH-未能完全中和,pH值呈现偏碱性;当液固比大于7时,溶液中酸碱充分反应达到平衡,体系pH值稳定在6.50。
2.2.1 XRD分析
赤泥的XRD分析结果见图3(a),赤泥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钙霞石(Ca-Cancrinite(Na6Ca2Al6Si6O24(CO3)2·2H2O))、三水铝石(B-Bayerite(Al(OH)3))、硬水铝石(D-Diaspore(AlO(OH)))、水钙铝榴石(K-Katoite(Ca3Al2(SiO4)(OH)8))、方解石(Cl-Calcite(CaCO3))、赤铁矿(H-Hematite(Fe2O3))和钛铁矿(I-Ilmenite(FeTiO3))。反应后方解石衍射强度得到加强,水钙铝榴石的衍射强度减弱,赤铁矿、钙霞石等矿物相的衍射强度变化不明显,表明CO2与赤泥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方解石(CaCO3)等产物。
图3 碳酸化前后赤泥的XRD谱和红外光谱Fig.3 XRD patterns and FT-IR spectra of red mud before and after carbonation
2.2.2 FT-IR分析
碳酸化反应前后赤泥的红外光谱见图3(b)。从FT-IR结果中可以看出,反应前后赤泥在波数1 510 cm-1处均存在C=O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反应后的吸收峰得到强化,这是由于产物中碳酸盐的C=O键引起了反对称伸缩振动;反应前后赤泥在波数878 cm-1处同时存在C=O键的面外弯曲振动吸收峰,反应后的赤泥在波数878 cm-1处吸收峰得到强化。在反应前后赤泥中均存在C=O键反对称伸缩振动和面外弯曲振动[21],表明原赤泥中存在碳酸盐,矿物相中含有方解石也证明C=O键的存在。
2.2.3 微观形貌分析
碳酸化反应前后赤泥的SEM-EDS如图4所示。由图4(a)可知,原赤泥颗粒致密且表面含有细小颗粒,相对无序;如图4(b)所示,碳酸化后赤泥颗粒表面松散且细小颗粒减少。这是由于赤泥中的钙霞石与CO2在颗粒表面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改变了赤泥的表面性质所致。EDS结果表明,原赤泥富含Al、Si、Ca和Na,与XRD分析中含有矿物相钙霞石结果一致。碳酸化后赤泥中Al、Si和Na含量下降,碳酸化后赤泥的Na含量从7.33%下降至3.22%,Ca含量从8.36%上升至13.83%,这与矿物相方解石的XRD分析结果相一致。
拜耳法赤泥中的碱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NaOH、NaCO3为主的游离态碱,二是铝土矿与强碱溶液形成的结合态碱。赤泥碳酸化脱碱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通入反应釜中的CO2在赤泥浆液中形成碳酸并与赤泥颗粒表面游离的OH-发生反应,反应如方程式(2)所示[22]。
(2)
Na2CO3+H2O+CO2=2NaHCO3
(3)
(4)
Ca3Al2(SiO4)(OH)8+12H+=3Ca2++2Al3++H4SiO4+8H2O
(5)
Ca2++CO2(aq)+2OH-(aq)=CaCO3(s)+H2O
(6)
图4 碳酸化前后赤泥SEM-EDS图Fig.4 SEM-EDS images of red mud before and after carbonation
本文对高碱性拜耳法赤泥进行了碳酸化脱碱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赤泥碱溶出率和pH值的影响,结合碳酸化反应前后的赤泥形貌和物相分析,探讨了赤泥经碳酸化脱碱的机理。
(1)碳酸化可以降低赤泥pH值和碱度,消耗可溶性碱性阴离子。在室温,压力为0.6 MPa,时间为60 min,液固比为7时,赤泥碱溶出率为6.99%。通过延长反应时间、升高温度和增大液固比均能提高赤泥碳酸化脱碱效果。
(2)碳酸化脱碱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碳酸化作用脱除赤泥中的游离态碱,部分钙霞石与碳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钠盐。赤泥中主要结合态碱性矿物相钙霞石结构稳定,直接碳酸化难以完全去除。
(3)利用CO2对赤泥脱碱的同时实现封存CO2,该方法可以降低碳排放和实现赤泥综合利用,是非常有潜力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