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丽
(赤峰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中医妇科门诊,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症发病群体主要为青春期女性,它是一种异常子宫出血类型,诱发因素为HPOU轴对应的反馈调节功能异常[1]。临床表征主要为经期出血量异常、月经周期规律性减弱等,治疗难度较大,病症诊治过程具备漫长性特征。本次研究将重点讨论在对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症开展临床诊治处理时采用中药健脾益肾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抽取2 0 1 7年1月~2 0 1 9年7月于我院开展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诊治处理的11 0例患者,随机划分参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例数均为55例。参照组年龄均数(16.82±2.12)岁,患病时长均数为(9.02±3.23)个月;观察组年龄均数(17.03±2.45)岁,患病时长均数为(9.12±3.82)个月。
参照组作性激素人工周期治疗处理。应用药物为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口服应用,12小时服用一次,每次2片,血止三天后对药物剂量作削减处理,每天服用一片,用药时长为3周。药物停用并发生出血情形的五天后对患者应用戊酸雌二醇,应用剂量为2 mg,每天应用一次,用药时长为3周。在应用戊酸雌二醇的第12天起,增添应用地屈孕酮,应用剂量为10 mg,每天一次。观察组作中药健脾益肾处理,健脾益肾药方组分为6 g阿胶、30 g黄芪、15 g党参、10 g白术、15 g茯苓、15 g菟丝子、9 g陈皮、9 g艾叶、15 g仙鹤草、12 g当归、15 g熟地黄、3 g升麻,若患者血热,应增加地榆、黄岑、苎麻根、茜草等凉血止血,血淤加血余炭、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用水煎制后取药汁口服应用,每天一剂。
记录、对比两组临床诊治结局。显效:患者相应临床表征显著改善,月经量、月经周期恢复至正常态;有效:患者相应临床表征有改善迹象但改善趋势并不显著,月经量、月经周期正常态趋势明显;无效:患者相应临床表征并无明显变化甚至严重化,月经量、月经周期无改善趋势甚至停药后复发。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分析处理,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5)。
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临床诊治有效性超出20.00%(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诊治结局比较[n(%)]
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较为常见的妇科病症,诱病因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功能稳定性较差、生殖功能成熟度较低等。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雌激素诊治方式作为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症的主要诊疗手段,不过大剂量应用雌激素将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在中医观点中,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症归属于中医妇科“崩漏”,是经血失约、冲任受损之症,临床诊治理念通常为健脾补肾[2]。西医将治疗重点置于调经、止血促进排卵等方面,并借助口服性激素类药物来实现上述目的。性激素对中枢神经具备一定的反馈调节效果,药效反应具备快速性特征,但其操作方式具备高度复杂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西医治疗中的手术诊治手段显然不适宜青春期女性[3]。在中药健脾益肾处方中,党参、白术、菟丝子能够实现脾肾补气功效,阿胶、熟地黄等着重调经、滋阴、养血功效,升麻作提气之用,各组分相互作用以实现对患者脾肾功能的全方位调节,补气养血。在本次实验中,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临床诊治有效性超出20.00%,可见中医辩证诊治防护在患者临床表征的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在对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症开展临床诊治处理时采用中药健脾益肾治疗方式,相较于常规诊治措施,疗效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