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红,郭 鑫
(1.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自贡 643000;2.自贡市精神病人康复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据相关报道显示,有超过70%的人都至少一次的患有过下腰痛疾病。下腰痛病症的发病因素有很多,例如椎间关节突和椎间盘突等等。而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则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在下腰痛的患者中有绝大部分是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1]。在临床上,对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手段有很多中,本文将针对CT引导下穿刺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1年间收治的56例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组别,每组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30~65岁,平均年龄(48±2.5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32~68岁,平均年龄(50±3.8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者施行CT引导下穿刺治疗。首先需要选择最佳刺穿部位,骶髂关节的下1/3段的上半部,其皮肤到关节间隙之间没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刺穿针很容易进入滑膜部位,是最好的刺穿部位选择。CT引导下穿刺治疗具体注射方法:患者俯卧在CT床上,通过每层2~3 mm厚的断层平扫,确定最佳入针位置,并做好标记。医生用2%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在CT的引导下入针,向病变骶髂关节处注入封闭药物,注射完毕,出针,做好止血和固定,并让病人仰卧休息。如此每月注射一次,进行3~5个月的注射治疗[2]。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患者临床体征和相关疼痛症状消失全部消失视为显效;有效患者临床体征全部消失但是活动时间过久还是会感觉到一定的疼痛视为有效;患者临床体征和自觉症状没有任何缓解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采用SPSS 22.0对研究患者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构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骶髂关节病变而导致的下腰痛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项病症,临床上通常采用穿刺治疗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但通常在常规的穿刺治疗中患者会忍受巨大疼痛。通过CT的引导穿刺治疗,由于具有穿刺封闭的过程,能够有效的阻挡骶髂关节的神经通路传导和关节内相应的伤害感受器,从而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CT引导下穿刺具有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可靠性的三个特点。人体的骨盆后壁构造是呈现上厚下薄的状态,在越靠近边缘的地方则越薄,而在距离骶髂关节10 cm的地方,骨盆后壁有着一定程度的厚度,所以在骶髂关节处进行穿刺,不容易引起盆骨后壁的穿透,所有在这里进行穿刺手术是十分安全的。人体的骶髂关节节面和骨盆后壁结构是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后内走势。但在骶髂关节1/3部位的地方骶髂间隙基本为滑膜部,且骶髂关节节面与正中矢状面夹角为0~15°,所以在该部位进行穿刺手术是十分容易的,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如此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操作性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CT穿刺治疗,能够很好的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恢复患者健康。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由此表明,CT引导下穿刺治疗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CT引导下穿刺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