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06-17 02:44许亚元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山市古民居徽州

沈 宏,许亚元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最早由浙江省于2014年提出,20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培育工作。安徽省201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计划到2021年培育和建设8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样板[1]。

黄山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2016年黄山市出台了有关实施意见,率先启动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计划到2020年打造30个左右特色小镇。经过近4年的发展,黄山市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黄山市特色小镇分布及类别

依据突出特色、有序推进、错位发展的原则,黄山市2017年启动了首批12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2019年启动了第二批14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全市特色小镇的网络影响力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我们按产业类别将两批特色小镇予以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黄山市首批特色小镇主要聚集于文化创意、休闲生态、传统农业、工业集聚和健康养生五类,尤以文化创意、休闲生态两类居多,占首批特色小镇总数的3/4。说明黄山市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是以传统优势资源,即徽州优美的生态风光和悠久的徽文化底蕴为主,此类小镇的建设也充分彰显了“梦幻黄山、礼仪徽州”的城市形象。

表1 黄山市首批特色小镇分类

与首批特色小镇相比,黄山市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表2)除了延续文化创意和休闲生态的产业优势之外,还增加了数字经济、体育研学等新型业态,产业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符合现实的市场需求。在管理方式上,黄山市借鉴与之毗邻的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根据基础条件、发展潜力等,将特色小镇分别定为创建类和培育类,并实行分类管理、予以动态调整。

表2 黄山市第二批特色小镇分类

经过近4年的发展,黄山市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7年和2019年安徽省分别公布的三批共75个省级特色小镇中,黄山市共有10个小镇成功入选(表3),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更有宏村艺术小镇、齐云旅游小镇跻身“中国特色小镇”。值得注意的是,这10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分布涵盖了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及高新区,说明该市的特色小镇建设已经由点到线及面,做到了全市统筹、合理分布、协同发展。

表3 黄山市入选省级特色小镇情况

2 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分析

2.1 工业基础薄弱,徽文化底蕴深厚

黄山市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全市常住人口和可用耕地不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19年黄山市常住人口140万,GDP为792亿元,增速为7.5%,均位居安徽省末位,尤其缺乏特色工业产业。黄山市确立的两批特色小镇中,仅休宁溪口镇和屯溪弈棋镇两镇打造了工业特色小镇,其他小镇均不具备工业特色产业基础。

虽然黄山市缺乏特色工业,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徽文化使得黄山市独树一帜。历史上的黄山市是古徽州的辖区之一,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即孕育于此,它拥有黄山和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的徽州古村落两项世界遗产,拥有5A级旅游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下辖徽州古城、唐模、潜口民宅、呈坎、牌坊群·鲍家花园五大景区,汇聚了徽州古民居、古城、牌坊、徽剧、徽派园林、徽州民俗、传统工艺和风水文化等徽文化元素,黄山市确立的两批特色小镇也大多以徽文化与相关产业相融合[2]。

2.2 重视小镇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

黄山市的特色小镇大多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运营推广良好,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提高小镇的市场影响力。我们以三个黄山市入选首批安徽省级特色小镇的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为例,结合其网络影响力指数(表4)进行分析。

表4 黄山市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网络影响力指数

数据来源:安徽省特色小镇官方网站

定位为“古镇+文创”的西溪南小镇,2013年就与中国移动合作,率先推出二维码旅游电子导览系统,实现了智慧旅游。通过经营“西溪南”公众号,重点宣传小镇的历史文化、美食美景、精品民宿,已有3万多名粉丝关注。小镇于2019年还开通了“西溪南创意小镇”抖音号,举办了“抖爱西溪南抖音挑战赛”“东方诗意·黄山影像”摄影师培训班,邀请百名摄影师走进西溪南采风,创作录制小镇镇歌《难忘西溪南》,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策划充分宣传小镇,因此西溪南的媒体影响指数和网络舆情指数最高,并入选中国特色最美小镇50强。

坐落于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下休宁县齐云旅游小镇,地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以道家养生文化和休宁优美生态环境为载体,打造了安徽省首个以 “健康养生、灵修养心、休闲养老”三养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通过举办全国首届道教联盟大会、全域旅游投资发展高峰论坛、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山地自行车爬坡赛、齐云山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有效扩大了小镇的网络热度。

位于黄山和九华山之间的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在健康中国全民运动的战略背景下,依托国家级的训练基地,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小镇一年四季都举办有赛事,涉及滑翔伞、丛林穿越、滑索、四轮机车、山地自行车、高尔夫、攀岩、帆船、摩托艇、皮划艇等户外运动休闲项目,形成水陆空一体化的项目格局,打造出“国际华人华侨龙舟赛、国际摩托艇邀请赛、铁人三项国际精英赛”等高级别的品牌赛事,因此品牌指数最高。

2.3 加强人才建设,搭建智力平台

特色小镇的竞争,归根到底其实是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黄山市徽文化底蕴深厚,但是人力资源却一直是短板,市内仅有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为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黄山市一方面引进懂小镇规划、建设、运营的专业人才,如连续几年面向全国著名高校引进人才;一方面与国内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如黄山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平台,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黄山市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双创中心”,面向黄山市相关领导干部举办特色小镇专题班,对黄山市的各类型特色小镇进行个案培训,同时针对小镇的业态项目进行重点推介,开创了“干部培训+校地合作+招商引智”的新模式。

各小镇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引进人才,优化服务,不仅把人才引进来,更要留下来。如黄山西溪南小镇积极赴一线城市开展招商推介,共引进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各类创意人才73位,建立外来高端智力人才库,为小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小镇设人才服务中心,不定期举办高端人才座谈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交流、艺术沙龙等活动,鼓励引进人才就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引进的创意人才对外开放创意工作室,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奖励,并落实镇干部一对一联系制度,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2.4 吸引社会资本,探索机制创新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又以祠堂、牌坊、古民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黄山市的100余个古村落星罗散布有古民居6400余幢,承载着徽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人们的乡村记忆和乡愁,是徽州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和最具标志性的符号。然而,体量巨大的徽州古民居,如何在黄山市文物资源“点多面广钱少”的现状中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2014年,黄山市结合“百村千幢”徽州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创新探索古民居产权流转机制,出台了《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依托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即黄山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黟县率先开展古民居产权流转试点,鼓励社会资本认购黄山市内文物价值不高、保护不力、原居民愿意转让的徽州古民居,形成集中收储——申请报批——拍挂出让——规划公示的古民居产权流转“四步走”程序,有效解决了古民居产权不清晰的难题和民居购买保护者的后顾之忧,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走出了“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利用”的新路子[3]。到2019年,黄山市依托古民居打造民宿客栈、文化会所、主题博物馆、传统手工作坊等古建新业态1000余处,丰富了各小镇的徽文化展现形式。

除了古民居的流转创新,特色小镇在建设中还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如齐云旅游小镇引进了中国文化与旅游度假地产十强企业的祥源集团等6家社会资本,推动国有旅游景区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探索跨省域、市域的景区运营机制改革,走在了全国景区体制改革前列[4]。

3 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对策

3.1 回归文化底蕴,打造小镇IP

黄山市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在国内均是顶级资源,但是特色小镇的规划却没有达到与之匹配的高度。因此要科学设计各小镇形象风格,做到整体风格统一,内涵各具特色;对照5A级旅游景区的高标准建设小镇的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环境,做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

黄山市的特色小镇立于徽文化,兴于徽文化,徽文化是黄山市的灵魂所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挖掘徽文化要素及符号,盘活徽文化资源,梳理徽文化脉络,结合“绿水青山”的自然空间和“白墙黑瓦”的徽文化空间,塑造徽文化品牌,创新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形态,从打造精神地标、品牌企业、生活方式、节庆会展等方面入手,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印象,树立徽文化小镇IP。通过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实现文化、游憩、生活三者相得益彰,形成“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文化世界、“陶情怡性、独特体验”的游憩世界,和“梦里老家、世外桃源”的生活世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徽文化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场景营造、产品要素中,更体现在深谙本地传统的当地居民身上。徽文化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了这方水土养育的当地居民血肉中。特色小镇的打造,也不仅仅是政府、市场、企业的事,更需要当地社区居民的自觉融入,担任起徽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责任。

3.2 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业态创新

如果说文化是黄山地区特色小镇的灵魂,那么产业则是核心。特色小镇的长久发展需要产业支撑,没有产业的小镇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与黄山市毗邻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之所以引人瞩目,成功之处就在于每个小镇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当然,这得益于浙江多年的小镇经济发展优势,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工业区、高新区形成的区域产业集群,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快速建设和政府释放的政策红利下,特色小镇得以蓬勃快速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相较浙江,黄山市特色小镇大多聚焦于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这与黄山市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固然文化底蕴是黄山市特色小镇的最大特色,但黄山市目前的特色小镇超过半数以上都主打徽文化,难免造成IP形象重叠,许多小镇产品雷同,高端要素不足。以西溪南创意小镇和宏村艺术小镇为代表的的市场表现较成功的特色小镇,势必会对黄山市其他同类型小镇造成虹吸效应。而在农副产品加工领域, 则未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聚,难以形成特色。

因此,需进一步梳理和聚焦各小镇主导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上下游链条,同时引导特色产业向相关小镇集聚,夯实小镇的特色发展,对标行业“单打冠军”,真正做到小镇“特而强”。

3.3 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深化机制创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主体多,为确保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政策护航,机制创新。黄山市虽然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用地和财政都予以保障支持,但想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标杆,制度的执行和机制的创新还显不足。

以特色小镇的考核监管制度为例。黄山市目前的两批26个市级特色小镇,有发展如火如荼的,也不乏进展缓慢特色不足的,虽然之前政府对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实行了“一年示警、两年退出”的考核政策,但迄今尚未有任何特色小镇的动态调整公布。而相邻浙江的特色小镇,年度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对建设进度慢、投资未达标、产业高端要素少、特色不足的小镇予以约谈、警告甚至降级、淘汰,考核结果主动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还会纳入各市县的业绩考核。截至2019年,浙江省已累计警告小镇50个,降格18个,淘汰13个。因此,特色小镇的相关制度需要完善并执行到位,才能保障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黄山市在《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将每个特色小镇都视为黄山市小型综合改革试验区。既然是改革试验区,则应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鼓励其在经济发展、小镇运营、综合执法等方面予以机制创新。虽然黄山市特色小镇目前在国有旅游景区“三权分离”方面有所探索,在利用社会资本保护、利用古民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仍未充分显现[5],需要进一步深化机制创新。

猜你喜欢
黄山市古民居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高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
拿什么拯救你,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