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之 LIU Yuzhi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131)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蚀易变质的食品从在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生产、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至真正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用最佳的物流方法和手段保证食品质量的特殊供应链体系。目前市面上共有三类产品需要进行冷链物流:第一类是生鲜水产类产品诸如果蔬、水产品和肉禽蛋等;第二类是加工食品,例如奶制品、速冻食品和冷饮;第三类是药品等需要冷藏的特殊商品。
Montanari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冷链物流发展中必须管理手段与技术并重才能更好地监控温度和时间这两个在冷链物流中导致食物腐败的关键因素[1]。Commère 也认为不断更新冷链物流的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是能否有效保障食品卫生的关键[2]。Ruims and Margaridac 等人讨论了冷链物流的稳定性,并对不同方法和效果做出了评价[3]。Ovca andvsnik 在他们的文章中讨论了冷链物流的管理措施[4]。除了对于冷链物流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在冷链物流的整个体系当中,作为终端消费者的客户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冷冻冷藏常识才能最终保证冷链食品的质量安全[5]。此外,一个快速发展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也离不开优秀的冷链物流企业,Joshia and Banwet 等学者就设计了一套框架体系用来评价和衡量冷链物流公司的业绩指标,通过该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最终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正确措施不断改进绩效[6]。最后,要想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还必须注重对于冷链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为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从而提升冷链物流的品质和效率[7]。
首先,国外发达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有利于冷链物流的运输和配送。就美国而言,其州际高速公路总长度高居世界首位达到75 116km,缩短了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和距离;而日本也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枢纽,为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其次,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冷链物流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立冷链物流标准化,为冷链物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早在1977 年颁布的《航空规制缓和法》 就拉开了美国冷链物流管理的序幕;2002 年美国冷链物流协会又颁布了涵盖有加工、储运等各个行业,能够用来评估冷链公司的质量的有关法规,并且可以为美国冷链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推动时间在2005~2025 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也将建立综合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安全、高效冷链运输系统作为了推动目标[8]。而日本的冷链建设开始于早在1923 年就颁布的《中央批发市场法》,通过正式的立法来管理农产品流通;2013 年建设“效率化”、“安全、安心”的冷链体系作为目标被日本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 所推出,希望能建设并且强化日本冷链体系的国际竞争力[8]。同时,欧美日等国也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在整条供应链中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也能帮助在冷链物流全过程中实施温度的全控制,还能利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对冷藏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通过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信息的实时共享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损耗,保证食品安全。
再次,欧美日的企业会积极与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如在加拿大,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 举例来说,他们不仅拥有自动化程度高且容量很大的冷藏设施,还有着可以同时运输三种不同温度要求商品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备自动控温和卫星监控的功能,以其专业化程度保证易腐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最后,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特别是制冷技术的创新与开发,早在1975 年日本就对不同产品品质和温度的关系、冷冻流通的设施设备以及冷链机械等保证冷链质量的相关设施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通过发表《冷冻链指南》使得其制冷技术发展到了全程保鲜阶段[8]。由表1 可看出,与中国相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数量多、效率高且日趋规模化、系统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不同需求。
表1 中国、美国、日本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比较[8]
就美国而言,首先,通过形成“从田间到餐桌”一系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如图1),将其整个冷链物流的损失控制在了1%~2%。
图1 美国“从田间到餐桌”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
其次,美国还大力试验和推广新技术在冷链物流当中的应用,如利用RFID 技术对从哥斯达黎加运往美国的菠萝进行温度监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RFID 对易腐食品的温度数据采集精确,且可不开箱即显示测量温度结果,同时还能进行数据修复,与传统温度监测方法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9]。
再次,美国政府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并对其进行财政扶持,拨款1.5 亿美元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了包括美国46 个州和加拿大等其他8 个国家,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企业和农民在家中即可通过互联网共享包括美国农业部、农业署和36 所高校的信息资源。
最后,正如前文所说,美国也重视行业协会和组织的作用,在2003 年成立了由航空公司、设备商、搬运商和卡车运输商组成的CCA 协会(冷链协会),通过对易腐食品的研究,为在运输中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食品制定了标准化的指导原则,旨在提升易腐冷链食品的运输效率和品质。紧接着在2004 年,美国CCA 协会又发布了CCQI(《冷链质量指标》),为整个易腐冷链食品的供应链认证打下了基础,且该指标还可用于对冷链物流企业可靠性的检验。
而在加拿大,1997 年就成立了极具影响力的CFIA 机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并制定了包括FSEP(食品安全监督计划)、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 和《防虫产品法》在内的多种食品质量安全方案和体系,规范了冷链物流的政策法律体系,极大地保证了食品安全。
此外,在加拿大,由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输企业和配送中心人员组成的加拿大卡车协会在协助CFIA 制定冷链物流标准与原则、规范冷链物流行为和纪律上发挥了较强地推动作用,加强了加拿大冷链行业的自律和协调,为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协会环境。
日本早在“大米暴动”5 年后的1923 年就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将批发市场纳入了法治的轨道,以此提高了果蔬和水产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效率,保证了其鲜度,在此情况下,农民、渔民就可以将更多精力专注于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日本也对鲜活食品的供应进行了分级和包装,建立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从而建立品牌声誉、发挥品牌效应。
在冷链物流储藏设备方面,日本通过采用压差式通风冷库、强制通风式冷库和真空式冷库,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种类需冷藏商品的需求,保证货物能在一个安全适合的温度和环境下贮藏。
同时,日本还通过对其冷链物流的供应链建立电子虚拟系统,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贮藏、运输配送和销售一体化的实时监测。通过这种先进的信息系统使得冷链物流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从而不仅能提升易腐食品的鲜活度,也能一并提高冷链物流运输和贮藏中的作业效率。
欧洲各国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在对易腐食品的运输过程中大多会采用自动温度监测设备和自动温控设备来实时监督冷藏箱内的温度变化,从而保证运输的商品不会发生质变。例如欧洲企业会采用铁路+冷藏车+冷藏集装箱的配套运输模式,最大程度为终端消费者提供门到门服务,有效解决了冷链物流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冷藏产品的鲜度和质量。
在冷链物流贮藏方面,欧洲各国通过广泛地采用诸如自动化冷库和气调贮藏技术等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使得生鲜商品的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了1~2 倍,能更好地保护其活性。在此情况下,英国的存储容量已经达到2 319.2t,瑞士、意大利、荷兰和法国也在大力的发展气调技术,其气调技术下储存的苹果平均已达到了苹果总数的50%~70%。
国外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因起步较早,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通过上文研究不难发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体化、规模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其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于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较完善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在先进信息系统和平台的辅助下,加之已经形成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能有效地保障冷藏冷冻食品的卫生安全和鲜活度。我国作为禽蛋、肉类、蔬果、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生鲜食品大国,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冷链物流向现代冷链物流的转型阶段,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上述所提及的国外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对我国冷链物流的转型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