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茹雪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000)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物流运行组织效率持续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截至2018 年底,我国铁路、公路营运总里程分别达到13.17 万公里和488.65 万公里,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247 个,民用运输机场235 个[1]。截至2017 年底,全国营业性通用仓库面积超过10 亿平方米,冷库库容约1.2 亿立方米,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超过1 600 个[2];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无人机、无人仓、物流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设备在物流行业深度融合;物流的仓储、配送、装卸、加工等基础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交易撮合、金融结算等增值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以平台整合、供应链金融为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速;物流新需求的增长和枢纽节点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枢纽的资源集聚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不断显现,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根据《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 年,布局建设30 个左右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现代化运作水平较高、互联衔接紧密的国家物流枢纽;到2025 年,布局建设150 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到2035 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实现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顺畅衔接、协同发展,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铁路、水运等干线通道能力充分释放,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该规划中将国家物流枢纽分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 种类型,结合“十纵十横”交通运输通道和国内物流大通道基本格局,选择127 个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最终规划建设212 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41 个陆港型、30 个港口型、23 个空港型、47 个生产服务型、55 个商贸服务型和16 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和物流枢纽发展基础持续向好,但是我国物流枢纽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系统规划不足。现有物流枢纽设施大多分散规划、自发建设,骨干组织作用发挥不足,物流枢纽间协同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顺畅便捷的全国性网络。(2) 空间布局不完善。物流枢纽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明显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空白,一些物流枢纽与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集聚区距离较远,集疏运成本较高。(3) 资源整合不充分。部分物流枢纽存在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内部缺乏有效分工,集聚和配置资源要素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4)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些已建成物流枢纽经营方式落后、功能单一,无法开展多式联运,有的枢纽盲目扩大占地面积,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的数字化时代,结合国家现有物流枢纽网络存在的问题,物流园区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背景下应如何发展,对于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扩大优质物流服务供给,更好地发挥物流枢纽的规模经济效应,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国内国际物流体系联动协同,加快生产制造、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深度融合,提高国际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具有重要作用。
3.1 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对接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随着《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发布和阿里巴巴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SN) 项目的启动,国内24 小时货运必达和沿一带一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72 小时到达的物流体系[3]已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在此背景下,规划中的212 个国家枢纽如何定位,联合发展,对于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的建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各枢纽需结合所在区域条件及国家对其所在城市发展物流枢纽的定位,确定发展枢纽的类型;其次,依据所在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它物流园区的发展重点,争取做到面向城市发展总目标错位发展;最后,枢纽发展不仅要对内,还要对外,注重对外交通的通达性,与其他城市枢纽建立连接网络,早日形成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
3.2 顺应物流产业升级趋势,发展绿色智慧物流。现代物流对物流效率、货物安全以及对物流相关的增值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及个人用户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行业升级已成必然趋势。物流各行各业均在加强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相应技术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益化、高效化、经济化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新型物流枢纽的发展应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绿色智慧物流。
3.3 依托区域交通通道,发挥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物流枢纽与城市内外的联通依靠其周边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通道,枢纽周边是否具备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且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是否便利对于物流的经济高效化发展十分重要。新型物流枢纽需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与多个交通方式互通的快速通道,依托交通通道,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朱村、永宁、中新3 镇(街) 的交界地段,紧邻铁路东北货车外绕线并覆盖其增城西站货场[4]。项目整体采用远近期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一期用地规划面积约450 公顷(6 750 亩),重点打造高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集疏运系统,并试点建设一批精益化产业供应链,培育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服务体系基础;二期研究范围约770 公顷(11 550 亩),重点发展具有核心企业集聚效应的、规模化的精益化产业供应链,充分实现交通、物流、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目前重点研究一期规划范围,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位置图如图1 所示。
4.1 定位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嵌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广州市现建有国际物流园区(枢纽) 4 个,即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区、黄埔港区、大田铁路物流基地发展形成的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南沙国际物流园区、黄埔国际物流园区、大田铁路国际物流枢纽[5]。而在生产服务型现代物流产业枢纽方面,由于缺乏建设主体和高效的建设及运营平台尚未落实。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建设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核心物流支点、枢纽经济培育先导引领区、生产制造供应链产业组织中心,类型定位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填补广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现代物流产业枢纽的空白。此外,广州现有的4 个国际物流枢纽分别分布在广州的北部、西部和南部,东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广州国际物流枢纽位于广州东部,其建设、大量企业的入驻以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运营,在带动广州经济平衡发展的同时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广州国际物流枢纽布局图如图2 所示。
4.2 借助新技术,打造现代智慧物流产业枢纽。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一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发展,形成集智慧交通、智能运输、自动仓储、动态配送和信息控制等特征的新型物流产业体系,将具备以下功能,全面实现园区的智慧化、绿色化和高效化。
(1) 园区一体互联。实现园区内所有人、机、车整体调度及管理,包括自动驾驶、自动分拣、自动巡检、人机交互一体互联。
图1 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位置图
(2) 智能车辆匹配。依托5G 定位技术实现车辆入园路径自动计算和最优车位匹配[6];自动识别仓内商品实物体积,匹配最合理车辆,提升满载率。
(3) 自动驾驶覆盖。预留全园自动驾驶技术接入,实现无人重卡、无人轻型货车、无人巡检机器人调度行驶[7]。
(4) 全流程机器人调度。借助智能仓储大脑实现所有搬运、拣选、码垛机器人互联互通和调度统筹,及仓内叉车、托盘、周转筐等资产设备的定位跟踪。
(5) AR+语音拣选。通过AR 眼镜帮助操作员或机器人自动识别商品[8],并结合可视化指令辅助作业。
(6) 实时库容管理。自动测算实物库容,协助商家合理备货;通过智能化部署,进行仓内设备跟踪管理。
(7) 人脸识别验证。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园区内员工管理[9],进行园区、各类建筑、厂房仓库、分拣多级权限控制。
(8) 包裹跟踪定位。园区内实现包裹实时追踪和全程视频监控,方便商家、客户随时查询包裹情况并履约超时预警。
(9) 全域信息监控。基于5G 提供园区内无人机和无人车巡检、建筑物内温度湿度光度以及人防联动系统,实现人、车、园区管理的异常预警和实时状态监控。
借助新技术,实现整个园区的智能化管理、高效化运作以及精益化、绿色化生产,这是物流行业升级的趋势,也是新型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的方向。
图2 广州国际物流枢纽布局图
4.3 依托铁路枢纽和交通通道,实现枢纽交通—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一期紧邻东北货车外绕线并覆盖增城西站货场,其充分利用国家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在现有交通网络基础上,在高快速路网方面,新增增佛高速、增莞番高速(新派高速),优化广汕快速路线(广汕南路),并规划纵二路—沙宁路提升为快速路;在地区路网方面,新增规划纵一路、规划横二路,调整规划横一路,完善内部路网通道。依托铁路枢纽,以公铁联运枢纽为主要功能形式,建立路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多式联运的完备的快速化通达体系,实现与其它省市的连接。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交通区位图如图3 所示:
图3 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交通区位图
在园区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重点谋划了航空物流核心组团、公路干线物流核心组团、公铁联运物流核心组团和金融商务组团4 个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的服务系统。其中,航空物流核心组团将主要与广州白云机场相联动,主要由核心航空货运功能、虚拟空港、综合保税区及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等4 大模块组成;公路干线物流核心组团将打造电商仓储、快递企业、冷链物流、联托运功能模块;公铁物流核心组团设置公共仓储、生产加工区、铁路物流用地、功能配套区等模块,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引进先进的自动化集装箱拆卸设备,将本园区多式联运的优势与现代智能化科技相结合;金融商务组团内包含整个产业枢纽的智能核心大脑——智能物流营运中心和物流技术服务研发中心,还将引进相关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增值服务和配套服务。以此为基础,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产业发展规划遵循上位规划的指引方向,选择契合广州市及项目区域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趋势、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将以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和制造、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为主导产业,并选择节能环保装备、现代生态农业、商贸会展等产业同步发展,以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为支撑产业,构建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综合性产业发展体系。
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依托增城货运西站和东北货车外绕线,借助周围发达的高快速路网络优势,以公铁联运枢纽为主要功能形式,形成了集仓储、加工、集配、综合服务、金融、高端生产制造、精益化产业供应链为一体,以信息化、智能化、低碳环保的绿色智慧平台为技术保障的现代智慧物流园区,充分实现了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