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技体育项目英译策略探究

2020-06-17 13:59樊艳兰
体育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源语奈特音译

樊艳兰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 个世居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构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不少优秀的传统体育如板鞋竞速、投绣球都已进入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高度融合了广西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不仅促进了广西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也进一步宣扬与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加强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探讨翻译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向世界传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1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多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直至20 世纪80 年代,翻译学研究出现“文化转向论”(Cultural Turn),文化研究逐渐融入翻译研究。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原文和译文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际,更是跨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过程是动态的,文化是相互影响且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移植文化”,同时也需要借鉴文化。由此可见,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在指导民族文化上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广西民运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是广西民族体育的盛会。1982 年,广西民运会首次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4 届。1998年后,广西民运会改为每四年举办一次,被列为广西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的十大体育品牌赛事之一,对刺激举办地经济发展、推动民族体育事业进步、促进各少数民族间的交流影响巨大。表演项目与竞赛项目并存是广西民运会的一大特点。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网站资料,了解已举办的14 届广西民运会的有关比赛信息,并绘制成图表。图1 反映了广西民运会表演项目与竞赛比赛项目的发展趋势,表1 整理了历届广西民运会竞技体育项目。

图1 广西民运会表演项目与竞技比赛项目的发展趋势

表1 历届广西民运会竞技体育项目

从图1 可见,表演项目起伏波动较大,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而竞技项目逐年增长,逐渐成为广西民运会的主要体育项目,未来竞技体育项目数量甚至会超越表演项目,广西民运会竞技化明显。竞技体育项目的英译研究是大势所趋。

由表1 可知,广西民运会运动员人数逐年上升,竞技体育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新的竞技体育项目不断出现的同时,也有部分旧的竞技体育项目被移除。如抢花炮、投绣球等项目依旧活跃在广西民运会的赛场。从第3 届起,广西民运会中一共出现过18 项竞技体育项目。文化融入体育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解读这些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是做好英译的关键。

3 文化翻译理论下民运会中竞技体育项目翻译策略

目前,广西民运会中的竞技体育项目没有统一的译文,外宣翻译工作需要加快步伐。在体育文化翻译转换的过程中,如何领悟中文体育文化的寓意与语言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翻译者对源语文化环境与接受者文化环境给予充分考虑[2]。本研究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试译广西民运会中出现过的18 项竞技体育项目。通过直译、意译、音译加注等翻译策略,既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又保留词汇所负载的民族特色文化,达到文化等值的效果,传播广西传统民族体育文化。

3.1 直译

直译是语义翻译的一种,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源语的词句转换成目的语的词句。直译时,译者在某种程度上应顺应源语的文化以便保留其民族文化风格,甚至使译文读者能接受源语的文化特色[3]。笔者在试译广西民运会体育竞赛项目时,为保留体育竞赛项目的文化风格和语言特色,以下两种情况直译是首选策略。

3.1.1 目的语中有同等意义文化词汇

射弩、秋千、毽球、龙舟等传统竞赛项目是流传较为广泛的体育项目,在目的语英文中有相对应的英文名称,所以在翻译此类体育项目时,直接翻译成目的语中对应的词汇(见表2)。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在翻译此类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应该查找目的语中是否有同等意义的词组,若有可直接采用字对字的直译方法。

表2 竞技体育项目直译列举(1)

3.1.2 体育项目指意明显

笔者发现打陀螺、独竹漂、投绣球、爬坡杆、板鞋竞速、抢花炮都是由“名词+动词”构成,高度概括了项目的道具与操作。为了保留项目的民族文化,减少受众的理解偏差,在翻译时笔者保留中心词的文化,将体育项目对应的动作以现在分词形式做定语,如“打陀螺”翻译为whipping top,“板鞋竞速”翻译为board-shoe racing(见表3)。当词对词的翻译能产生明白而忠实的译文时,这也是一种直译,而且是最佳的直译[4]。

表3 竞技体育项目直译列举(2)

3.2 意译

意译是指译者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需要舍弃以上两种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翻译方法[5]。在广西民运会竞技体育项目英译中,有时无法做到字对字直译,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意译成了必要辅助手段。

黄友义指出,外宣翻译中要坚持“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中国的信息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跨越文化鸿沟,防止落入文字陷阱[5]。广西民运会中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文化色彩丰富,例如第14 届广西民运会新增项目“蚂拐捉害虫”。“蚂拐”源语为壮语,意指青蛙,“蚂拐舞”是模仿蚂拐肢体动作的舞蹈。蚂拐捉害虫是蚂拐舞的一种演变,现已发展成为文化性与竞技性共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跳为主。“蚂拐”一词属于壮族文化负载词,即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语。在理解“蚂拐捉害虫”项目的意义后,笔者将其翻译为“frog dance”。又如高脚马,亦称“高脚竞速”,原作为代步工具,避免泥水打湿鞋袜,现成为既有对抗性又具技巧性的竞速运动项目,译为“stilt race”,既有高跷又有竞赛之意,能够保留体育文化内涵。此外,大象拔河比赛双方人数相等,腰系绳或布,头部向前,比赛时手脚不能离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拔河比赛,笔者翻译为“tug-of-war”,可将比赛的核心部分译出(见表4)。在翻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意译能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传达源语想传输的中心文化。

表4 竞技体育项目意译列举

3.3 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是指在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注释为背景材料等信息,便于受众理解。通过音译加注,不但能够使目的语读者对源语当中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将全新的文化概念引入到目的语文化当中[6]。在英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程中,某些源语语言具有民族特色,而目的语缺少对应文化信息,直译与意译均难以达到传递文化的效果。此时采用音译加注不仅可以宣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能将新概念引入到目的语中,达到文化移植的作用。

在目的语文化缺失情况下,采取直接音译的策略。广西民运会中的少数民族武术项目包含拳术、器械、对练三种,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传统体育,而英文“martial arts”虽意为搏击术,但是概括性不强,因此音译为“Wushu”(见表5),再加上注释,不仅能够宣扬传统体育文化,也能够提高读者的理解力。

表5 竞技体育项目音译加注列举

4 结语

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视角下,翻译活动既是语言行为又是文化行为。该理论要求翻译达到文化等值,所以译者不仅仅要做到文化移植,同时也要借鉴目的语的文化信息。在英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理解源语的语言文化,同时也要兼顾译语的文化以及两种语言间的平衡,可采取直译、意译或音译加注的方式,传达源语的深层含义,最大化传达源语的意义,达到功能的等值。只有动态性地展现传统体育项目的英译风貌,才能推动广西民运会竞技体育项目走出去。

猜你喜欢
源语奈特音译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