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卓 万 宇
(1.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2.红河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我国于2014 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2016 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从当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愈发受到重视,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层出不穷。为了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现状,本研究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的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期刊文献入手,从文献年份分布、期刊文献作者分布、关键词分布等方面解析当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现实状况,以期为进一步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为了全面把握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学者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的研究概况以及取得的成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1]。具体对检索到的初始文献数据从文献年代、研究作者、关键词等维度进行计量分析。
为了保证文献检索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及文献数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通过对比国内主流知识服务平台,如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国知网等,从整体性、权威性、便捷性及收录情况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的服务平台,利用中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展开此次研究。
运用中国知网以“体育核心素养”或含“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点击“计量可视化分析”中的“全部检索结果分析”。从总体趋势图可见,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最早是2014 年刊发的,也是当年唯一的一篇,但之后发展较为迅猛。如2016 年为27 篇,2017 年迅速上升为124 篇。整体来看,体育核心素养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关于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为使本研究更具针对性,选取2014 年至2019 年11 月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对体育核心素养这5 年多的整体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趋势。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方法,对2014 年至2019 年11 月期间有关体育核心素养的文献进行分析。以“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检索词,依次对主题、关键词、篇名主题进行“精确检索”。以“主题”输入为条件共检索到711 篇文献,再剔除报纸、会议等非学术性文献和重复发表的文献,最终确定有效文献664 篇;以“关键词”为检索条件共得到文献61 篇,无可剔除;以“篇名”检索得到116 篇,剔除后为112 篇,其中核心期刊(包括SCI 来源期刊、EI 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CSCD 来源期刊)64 篇。
以64 篇核心期刊的高质量、切题准确的研究文献为研究重点,使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时间、作者和关键词的分布进行分析。
1.3.1 时间分布
期刊文献在数量及其发展趋势上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增长情况,因此,期刊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2]。根据普莱斯文献增长规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文献增速较慢时期(萌芽期)、文献增长急剧时期(发展期)、文献增速渐缓时期(成熟期)和文献增速趋零时期(饱和期)。
图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变化趋势
由图1 可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整体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可判定其正处于文献增长急剧时期,即发展期。从研究文献发表年份来看,我国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猛。2019 年体育核心素养研究持续快速发展,未来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1.3.2 作者分布
对于研究文献作者分布,通过核心作者及其所在单位等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3]。核心作者是指某领域中发文较多且影响因子较大的作者。从图2 可见,程传银、赵学福、季浏、尚力沛、于素梅分别发表12、8、6、6、5 篇,所在单位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俞福丽、于永晖、高嵘、何劲鹏、汪晓赞、翟芳、殷荣宾、蔡赓、陈福亮分别发表2篇,所在单位分别为扬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沈晔、张瑛秋、汪明春、潘绍伟、张文轩分别发表1 篇。
图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献作者分布
1.3.3 关键词分布
论文的关键词是作者精准表述论文中心思想的词汇。通过分析论文的关键词,可以了解论文的主题、作者的核心观点以及研究采用的方法[4]。在61 篇文献中,关键词“核心素养”出现次数最多,出现29 次,占比47.54%(不同关键词有可能出现在同一期刊中);出现最少的关键词是课程目标、运动游戏课程、体育学科素养、体育课,各出现2 次,占3.28%(见表1)。
表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分布表
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分布表可以看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涉及的领域较窄,研究主题较为集中,多是围绕学校体育领域展开,如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改革、课程目标、体育课等,皆与学校体育相关。这说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以学校体育研究为主,研究主题多与学校体育相关。
本研究主要从定性视角归纳总结我国学者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为准确解读体育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选取的期刊文献进行描述分析。以体育核心素养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上SCI 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 来源期刊、CSCD 来源期刊的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期刊文献,总结归纳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分析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与培养路径。
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界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时,其概念的本身并不是内涵,只有将其与学校体育、学生、课堂等结合在一起折射到概念之中并成为思想内容时,才能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赵富学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一直存在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是面向学生成长的全程中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关键运动素质与能力的集合[5]。姜勇等人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体育课后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是外在健身、内在提升人格的重要价值体现[6]。赵富学等人认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共同构成了学生的整体学科核心素养,其带有体育学科的特有特色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7]。尚力沛、程传银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体终身发展,关注社会生活的关键素养,具有量少而精的价值功能,是个体受益终身的素养[8]。于素梅认为,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统称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9]。从概念来看,“学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处于核心地位,可见“学生”对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学生整体核心素养”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与作用点,通过体育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社会所需的理想水平;另一方面,“共同作用”体育素养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素质与素养。由此可见,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基于体育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等途径,选择运用一定的手段,用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使其能成为具有一定体育能力与良好品质的社会所需要人才。
当前,我国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尚无统一的定论,通过对国内学者的文献分析,总结我国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一些论点,为其他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期刊文献是《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该期刊文献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6 大核心素养和18 个基本点作为基础进行筛选,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为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与感情、运动技能与习惯。于素梅认为,应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分为3 个维度,即体育精神维度、运动实践维度、健康促进维度,又从3 个维度中分出6 个要素:将体育精神分为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将运动实践分为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将健康促进分为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胡曼玲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探讨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11]。赵学富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含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并且这四个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一种镶嵌式的程序性关系[5]。综合各学者认定的构成要素可得出,在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三个方面,各学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而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或经验得出,体育核心素养是以品德、运动、健康为基础,细化为品德与感情(或修养)、运动兴趣(或技能)与习惯、健康知识(或习惯)与行为;也有些学者则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囊括较多因素,应从上位词概括性分析构成要素,应从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划分。综上所述,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应包含体育价值取向、体育能力、健康促进3 个要素。
于素梅认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学校方面与教师方面要做好体育精神的塑造,同时为学生打好运动实践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健康促进的本领。此外,在坚守体育课堂是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的前提下,确保学生课外进行阳光体育,激发学生拓展校外自主锻炼[12]。陈祁罕认为,一方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校与家庭双重作用的结果,学校监督和家庭参与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生活化,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使教学过程问题化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此外,在课程开设中应注重设置体育场景,激发学生情趣,使教学模式情景化,对于课程内容应切合实际、精挑细选,让体育知识结构设置系统化[13]。张细谦、张仕宜认为,以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目标,着力打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课堂教学,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的独特作用[14]。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培育过程中应注重家庭与学校的职责,以学校培养为主要途径,优化教学与课程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打造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有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的定量分析与文献内容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综述。
由定量分析得出,当前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正处于发展期,研究涉及领域主要以学校体育研究为主,研究主题多与学校体育相关,未来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由定性研究得出,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即以体育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基础,利用课堂、教学等途径,运用一定的手段,通过体育本身所具有的核心素养来培育学生,使其能成为具有一定体育能力与良好品质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含体育价值取向、体育能力、健康促进3 个要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则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作用下,以学校体育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性,达到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