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容 吴小麦
研究显示[1],持续性枕横位是导致初产妇分娩胎头异位的主要原因,导致初产妇难产发病率高于枕后位颜面位、前不均倾位等,尤其初产妇的持续性枕横位极易发生宫颈扩张阻滞、软产道损伤、产后感染或出血、新生儿窒息等风险[2]。现阶段,国内传统的仰卧位或半仰卧位分娩存在诸多劣势,如产程时间长,初产妇分娩舒适度差,产后新生儿异常情况多等,选择剖宫产孕妇比例逐年增加。但研究发现[3],剖宫产并非最佳解决办法[4]。近几年使用较多的是自由体位分娩、仰卧截石位及旋转手法分娩方式[5],自由体位分娩不同于床头静卧分娩,是引导初产妇生产中适当活动放松肌肉。基于此,本文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对持续性枕横位初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为临床初产妇分娩提供理论参考和支持。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100例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6]:年龄18~40岁;分娩过程中,初产妇和新生儿均无生命危险;孕周37~41周;单胎;初产妇和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7]:有产科阴道分娩、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合并严重器官疾病或并发症;胎心图或产程图异常。选取50例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传统分娩模式的初产妇为对照组,另外50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模式的初产妇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0~39岁,平均(27.52±5.49)岁;孕周37~41周,平均(39.71±0.94)周;平均体重(58.76±3.18)kg。观察组年龄21~39岁,平均(27.90±5.31)岁;孕周37~41周,平均(39.05±0.87)周;平均体重(57.94±2.88)kg。两组年龄、孕周、平均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卧位或半卧位传统分娩模式。初产妇发生规律性宫缩,子宫口开至2 cm时,在持续胎心监测下,以传统体位准备分娩。观察组实施自由体位分娩模式。产前由医护人员讲解自由体位助产目的、意义和作用,配合分娩球、拉玛泽呼吸法等操作训练,初产妇进入产房待产时,专业人员根据初产妇自我感受、舒适度,指导其调整体位,选择如行走、站位、蹲位、坐卧位、跪位、膝胸卧位、侧卧位、趴位等。具体包括:(1)行走。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配合下,初产妇下地绕产房慢走。(2)站位。在助产妇帮助下,背靠墙壁,双手扶着助行器或分娩球以支撑。(3)蹲位。宫缩时,抬高床头45°~75°,协助初产妇在产床旁下蹲,指导初产妇屏气用力、调整呼吸,宫缩间歇时放平双腿休息,适当腹压后接生;或者蹲在防滑垫,借助分娩球,腰背部仰靠分娩球上下滑动。(4)坐卧位。抬高床头接近90°,宫缩时助产妇协助初产妇膝盖外侧环抱大腿,贴紧腹部,屏气用力;或将脚置于支架上,根据体型调整椅背至与用力方向一致。适当按摩腰骶部。(5)跪位。跪于软垫,身体前倾抱球,头部贴紧,前后左右轻微晃动。(6)膝胸卧位。宫缩前抬高床头25°~35°,协助初产妇前臂、双膝着床,支撑体重,胸部紧贴床面,臀部上抬,保持双腿与躯干夹角>90°,配合宫缩节奏用力。(7)侧卧位。初产妇结合B超结果,取侧卧位以胸部贴床。(8)趴位。在家属和助产妇陪护下,初产妇趴在分娩球上,腰部保持协调,左右晃动。整个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可适当引导放松肌肉,尽可能保持体力。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和总产程的时间。(2)观察两组初产妇顺产、阴道助产、剖宫产分娩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异常发生情况。记录产后出血和产后感染发生的例数。选取新生儿Apgar评分[8]评估新生儿分娩呼吸状况,得分范围为0~10分,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3分为重度窒息,得分高低与新生儿分娩情况优劣成正相关,得分≤7分为窒息。
2.1 两组初产妇各产程时长比较(表1)
表1 两组初产妇各产程时长比较[M(QR),h]
2.2 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表2)
2.3 两组新生儿异常情况发生情况比较(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异常情况发生情况比较(例)
临床研究指出[9-10],传统仰卧分娩体位虽有助于医务人员观察持续性枕横位初产妇产程、监测胎心和宫缩,但不符合初产妇分娩生理体位,一方面限制了骨盆可塑性,出口狭窄,增加胎儿下降阻力和宫颈压迫,引起严重不适感,延长产程,加大宫内窘迫、并发症风险。另一方面,阻碍骶尾关节扩张,压迫妊娠子宫腹主动脉、盆腔血管和下腔静脉等,导致胎盘灌注量、循环血量明显减少,造成胎儿宫内缺氧等威胁健康的不良事件[11]。
自由体位分娩作为一种新型助产模式,是指依据初产妇自身感受和意愿,在分娩过程中人性化调整行走、站位、蹲位、坐卧位、跪位、膝胸卧位、侧卧位、趴位等诸多体位,辅以专业陪护指导、分娩球、拉玛泽呼吸法等,达到提升持续性枕横位初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顺产的效果[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初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是由于持续性枕横位时胎儿中心位于初产妇侧面,自由体位如坐位、蹲位等,需要上身前倾,不仅增强了子宫收缩力,使其离开脊柱顺入腹壁,利用胎儿自身重力转至耻骨联合下方,改变胎方异常至枕前位娩出,而且产程中允许初产妇在家属、专业看护人员陪同下,自由活动,促使内啡肽分泌增加,减缓肌肉和神经紧张,缩短产程和促进顺产的效果[14]。郭远玲等人强调[15],自由体位管理,实现对胎头位置、产道、产力等可变因素的调节,使胎头在重力下,进入最有利盆骨的产道,完成顺利分娩,加快产程,促进宫缩,提高顺产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初产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产妇产后出、产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与孟欣等人[16]研究相符。相关文献报道[17-18],持续性枕横位初产妇应用自由体位分娩,符合生理结构需求,可减轻子宫对腹腔血管压迫,促进子宫血窦规律性闭合及血液循环,缩短产程时长,进一步预防产后感染、阴道撕裂、出血等异常情况发生,同时有效保障新生儿健康。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发生胎儿过大、窒息、肺炎的情况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自由体位可有效发挥初产妇控制水平,缓解疼痛,有助于减短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提高顺产率,减少初产妇疼痛,改善初产妇分娩结局,降低新生儿异常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