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诺 朱欣旭
湖南理工学院
“汨罗”是打倡的发源地。“汨罗”位于湖南省的东北部,汨罗江下游,紧靠洞庭湖。汨罗,打倡是当地一项非常古老的祭祀活动,大多数居民都有“信鬼而好祠”的习俗,一直流传到如今。打倡寓意着铲除妖孽,驱赶病魔,请各大天神保佑人间幸福美满,万事如意。楚国时期,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流域后,在汨罗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深扎在人们生活中,看到了民间请神祈福灭灾等消难等巫术表演,引发了他的感触、感慨与感悟,给世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精品大作《九歌》。
由古到今,民间的巫术祭祀活动少不了歌舞活动,它代表人类和神灵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也由此产生了许多诗词歌谣和神话传说并流传至今。《楚辞·九歌》是一篇典型的祭神著作,它共有十一篇,除《国殇》是祭祀为国捐躯的楚国战士,《礼魂》为送神曲外,其他九篇是祭祀当时汨罗江畔人民心中最重要的九位神。《东皇太一》应该是汨罗江民俗神祭打倡的太一善人神;《云中君》指云神,即雷神,古人对于云来雨来,电闪雷鸣的自然现象并不理解,它会把庄稼、房屋、森林焚毁,因此祭祀,祈求天晴日历。通过查看资料与视频的观看,得知汨罗神祭打倡祭祀云神是由两位信士抬起一辆插有青红黄白黑的旗帜龙车,其他坛师在龙车前边舞边唱。《湘君》《湘夫人》主要是祀湘水神,讲述了湘君湘夫人两人之间感情的故事。打倡中奉迎的水神分三类,一是湘江神即“湘水童神”,二是洞庭庙,三是龙王庙,屈原词中已归之于《河伯》一神。《大司命》写大司命掌管人类生死;《少司命》写少司命掌管儿童的命运,人们为了身体健康,寿比南山,人们都会怀着虔诚的心,向两位神祈求福寿;《东君》代表着太阳神,太阳是照亮人世间光照的象征,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山鬼》为山中女神的恋爱思君故事,由此相传如果爱情不顺,就去朝拜、许愿,那么就能受到山神的指点。其实说屈原本身就是一个巫师,这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实《九歌》就是楚国祭祀神祇的乐歌,每一个神灵都是有真实情感的。所以《九歌》中的每一篇都是模仿的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所描述的舞蹈都代表了先秦民间巫舞的最高水平。
巫舞是原始宗教的一种请神仪式,是武术活动时的舞蹈。有专门的巫师唱跳,又称为“跳大神”,巫舞是民间的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由于原始社会的生活水平能力不够,生产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面对周围不可知的自然和凶狠的野兽,故人们选择相信巫术,并以舞蹈作为祭祀的手段,原始人们便以舞蹈的形式与神鬼进行沟通交流。最早的巫舞,巫师承担着沟通神的使命,并以舞蹈作为一种必然行为,巫师带领众人起舞以祈神降福,酬神还愿以及超度亡灵。巫舞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巫舞中还有一些高难度技巧,比如巫舞中特有的舞步“禹步”。巫舞中会用到很多道具,比如:面具,牛角,龙头,砂石,符咒等。巫舞的动作原始古朴,刚劲有力,表情夸张,动作粗狂大方,感情丰富。经典动作有跪拜,独脚跳、丁八步、喜鹊步、各种转,翻以及各种舞枪,舞旗,舞板凳等。巫舞中的音乐原始简单,行腔怪异,节奏紧迫,有些会令人紧张,恐惧。伴奏乐器主要为锣,鼓,川大鼓等。当然,打倡请神表演,每个神都有不同的表演方式。还常常会利用一些旋转的高难度技巧,巫舞在夏商周三代是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屈原的《九歌》。现存的民族民间舞中,巫舞的成分仍然十分常见,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舞蹈遗产之一。
综上所述,《九歌》源于古代巫觋请神时的巫歌巫舞,这种形式已在汨罗流传七,八千年,它以舞蹈、音乐、民俗等多种形式得以保留,它是原始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但随着新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打倡巫舞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这种请神祭祀民俗已日渐衰落,传承人也逐渐减少,对于收集整理此民俗文化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来保护研究它的目的。我们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活动,通过实地采访所剩不多的传承人,实地走入他们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口述、表演等形式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挖掘,并进行文字性的记录。这种抢救性的保存和研究对弘扬与开发利用湘北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