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变与不变

2020-07-12 12:51曹智俊
河北画报 2020年22期
关键词:阶段人才发展

曹智俊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价值取向。本文通过总结我国有关文献与法案中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阐述,从四个方面概述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变化与依旧,同时展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变与不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不断推陈出新,其发展大致可以以迈入新世纪的200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再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与嬗变。

(一)性质

无论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2018年总书记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以凝聚人心、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围绕着两个字:“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作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从未改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也一定是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究其原因,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

(二)价值取向

回顾我国教育的发展,会发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逐渐由社会本位过渡到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并重,并且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彼时国家急需各种人才来建设新中国,因此国家教育目的的重点落在了社会建设上,人民接受教育是为了建设祖国,而并不强调个人发展。然而随着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2018年新课程改革更是把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全人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经过七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由建国初期的社会本位演变为今天个人发展受到空前重视,不仅是发展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展望未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定是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大力强调个人发展,使每个社会个体都能充分自由发展。

(三)规格标准

以2000年为界,我国教育目的逐渐由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方针过渡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交相辉映的发展阶段。

1957年伊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继续强调“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目的”,一直到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同志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自建国以来就一直贯穿于我国的教育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与社会的演变,我们不再满足于人人相同的“德智体美劳”,而是将目光着眼于个性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蕴含了个性发展教育方针的萌芽,此后的新世纪,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与蓬勃发展,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提出“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发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8年新课程改革也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个性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为过去强调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球视野的表现。中国教育未来对学生的要求必定也是兼具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助力社会发展。

(四)培养方式

自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始终缺乏精英型人才,对精英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我国的精英教育,在各个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都是以培养精英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个目标首次出现转折是在1999年,当时的教育部出台了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响应文件内容,所有高校开始大量招生。生源的大量增多势必带来培养方式的变革,之前的精英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于是慢慢向大众教育变革。到2004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超过15%,这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人数是100万人,涉及到1418所高职院校。这次扩招将有望使我国的毛入学率突破50%,使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普及化,势必对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我们不是在进行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所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也带来了诸多改变,2000年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句话多次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文件与法案中,它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再仅仅着眼于成绩与升学率,而是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劳动技能;最后,高等教育普及化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带来了变革,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体系正在走向多元化、灵活化,将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将更有益于我国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结语

回顾我国70年来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的发展,其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唯一未变的是我国教育目的为人民服务的性质。笔者认为,这些改变与保留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教育目的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其个人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符合新时代建设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整合型人才。

第二,在教学上,学校与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如此,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于学生个人而言,这种教育思想与制度保留并开发了其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使他能够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活;于国家而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海量优质人才,既能促进社会发展,又能推进创新驱动,因此,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教育目的在践行中应注重其发展性、变化性和可行性,不仅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制定标准,而且在实行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实施。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国情复杂的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才能做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阶段人才发展
人才云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