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十六届文华奖舞剧获奖节目看 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

2020-06-15 22:00杜佳璇
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编导现实主义

杜佳璇

摘 要:第十六届文华奖舞剧获奖作品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为主题,现实题材的作品通过现象看本质,力求编导用独特的观察视角,创新的创作手法,将舞蹈表意优先,不再是局限于表现性中,更多的追求在局限中突破,力求达到艺术的教化。

关键词:现实主义 舞蹈 舞蹈创作 编导

第十六届中国艺术节文化大奖评选在2019年5月上海圆满地落幕,根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不忘初心、兴文化、展现形象的宗旨,本次评选一共选出了20个获奖作品。评选中20个获奖作品,其中有三部是舞剧,它们分别是国家大剧院《天路》、内蒙古艺术学院《草原小姐妹》、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失的电波》,三部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都讴歌了奉献精神,以及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题材的选择性

王玫老师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四十年》中谈到“选材是第一步”。丁伟、王舸分别在国家艺术基金《民族地区编导人才培养》讲座中也谈到选材的重要性。选材的好坏是作品成败的第一因素,我们的生活每天每个时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有大有小的事情,是否这些事情都可以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来表现?都具有表现的意义呢,这需要我们的编导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从万千的事件或人物中挑选出特殊的、典型的,具有教育性、批判性,能透过事或舞看到本质或是在弘扬精神。胡而岩先生曾在全国舞蹈比賽进行的总结和评论里提出观点:“把人、人情、人性、人生哲理作为舞蹈表现中心。”这就是我们把握如何筛选和获取题材的重要依据。《永不消失的电波》是根据经典电影作品《永不消失的电波》改编的舞剧,是一部以谍战为题材的作品;《天路》是以修建青藏铁路为题材的作品;《草原小姐妹》是以一对小姐妹保护羊群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的作品。这三部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着该地区的典型性。编导在舞剧创作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以老百姓熟知题材为创作背景,让作品既有文学又有故事,这样就有利于观者在欣赏过程中更容易进入作品内容当中,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是不适合舞蹈形式去表现的,这就要求编导懂得分析,懂得舍去。编导在题材选取中要有方向性,要有判断素材的能力。同时这三部舞剧都是在讴歌爱祖国爱人民、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这点我们看出我们的选材要有表达的精神,不是空洞无味,要让观者有所感触,引起思考。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要具有:一、真实性,是能活生生地以具体的人或事去感染观者,有很强的带入感。二、典型性,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高度地概括去揭示、挖掘现实主义的核心。它绝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搬,而是高度的凝练,是从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典型性、个性的事件或人物。三、客观性,编导通过作品的表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认同。法国文学家爱弥尔·法盖说过:”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二、作品的立意

作品的立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好的视角,好的点子,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同理,舞蹈的创作立意要在作品编创开始,先行地构思出来,而非是在舞蹈编创中,否则我们就无法将舞蹈构思进行下去,造成思路的混乱。2019年统一的高考命题作文《尺子》,考的就是学生对尺子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学仅仅是对尺子外型、功能的阐述,而有的同学却可以透过尺子的功能,看到更加深远、深刻的问题。用尺子揭露生活现象,阐述人们心中不同衡量标准的“尺子”,对现实进行批判,这就是我们说的立意。有了好的立意,文章才能进行下去。同一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青藏铁路修建主题的,就有两个舞剧,它们都命名为《天路》。一个是国家大剧院出品,一个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出品,两个舞剧同一题材,但在作品的立意上截然不同。大剧院在立意上表达了两条“路”,一个是现实中的修路历程、一个是生活在那里人们心中的那条路,从不同的“小”人物身上刻画出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藏族同胞之间深厚的情谊。而中央民族歌舞的《天路》,是通过年轮、芒种、寒露、大雪、惊蛰、彩虹,六个篇章来勾画青藏铁路从勘察、调研到整个铁路修建完成的过程。作品的立意是打开舞蹈作品的大门,只有巧妙、新颖的立意,才能将舞蹈的内容更好地诠释出来。这就是考验编导独特的眼光,能否在惯性思维中去突破、改变。《草原小姐妹》赵明导演不是简单地用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式将小姐妹的故事展现给大家,而是站在不同的时代,用人性的角度去看。六十年代倡导的是集体精神,奉献精神,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而在当下我们倡导的是“个体”,在这种个体下怎么看待小姐妹的事迹,精神价值我们还要不要,是编导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编导以当下人们的价值观为突破口,用不同的方式让观者带着深思、带着感悟去观看欣赏作品;让我们再次看到好的作品立意,就如同制胜的法宝,它不是凭空出来的,是编导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分析后产生的。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被太多的习以为常,被太多的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所以我们需要在习惯性中去突破、打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勇于思考,从而产生新颖、创意的想法。

三、现实题材的叙事性

我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但不能说叙事性的特点舞蹈没有,在人类语言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就是靠动作来传达想法,用身体充当着语言的媒介,发挥着语言表述的功能的。无论是舞剧或者叙事性舞蹈作品,在其作品表达叙事的开始,作品要确立节目框架结构和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第十六届文华奖获奖的舞剧节目来看,作品从不同手段方式,通过人体动作,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再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有效进入叙述的情节之中,使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特征。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是以烈士李白为原型(舞剧中改为“李侠”),讲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解放上海前夕,我党隐秘战线的真实故事。编导将李侠看似普通实则为无名英雄的形象,用他的动作情感以描述,讲述他和普通人一样“不舍”、“痛苦”、“失去”的情绪,但因为坚定的信仰和对和平胜利的信心,他……,剧情随着人物坚定、牺牲情感的涌现和事件发生而跌宕起伏。编导对空间的转化,对人物动作反映内心的表述,让很多没有看过原著的人可以一下明白人物的情绪。双人舞妻子和男主人公“李侠”几个阶段的相处,更是展现了谍报工作人员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重组的叙事手法,在画面的一次次交替中呈现故事场景,让人们如同翻开老照片一次次地回忆,让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叙事共存,让这条情感线从陌生到熟悉。编导通过李侠躲过追捕,体现李侠的聪颖;通过与妻子告别,体现李侠对妻子的爱,通过红围巾表达他对战友的追忆,通过牺牲表达了无畏、勇敢、奉献的精神。我特别喜欢李侠进入裁缝店的那段设计,舞台被分割成两个空间,以表现他和妻子在不同的空间的心理。编导这里用了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重叠叙事,将两个人不同的状态巧妙地用电影中常用的“倒叙手法”将事情发展顺序进行转换,用功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完成了对“空间的时空上的叙事切割”(总编导周莉亚)。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给观者带来的震撼程度,可以想象。舞台上一声枪响,将两个画面、二条线索整合在一起,再一次收拢了我们猝不及防的神经。编导很会用身体说话,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说,说多少怎么说,分寸的拿捏都非常到位。现实题材的叙事性不是仅有叙事的本身,更不能为了叙事而叙事,不是对生活的照搬和复制,而是在故事的情节脉络更条理清晰化的情况下,在情感与叙述相互协调中展开,并由此走向作品的核心思想,来彰显一种高尚的精神或批判某种社会现象,使观者从描述者的语境中得到感悟,有所启发。

四、舞蹈编导的功力

现实题材的作品,不像民間舞蹈强调风格性,而是要求编导对题材背后的深远意义有着透彻悟道,是对事件、人物塑造的高超技能。这三部舞剧分别都是邀请了业界有名的舞蹈编导进行创作,正是因为编导多年对现实题材深厚的创作功力,编导才能对整个作品的有着正确的解读与把控。虽然编导不能像演员那样可以替角色重“活”一次,但却在采风、调研中发挥对舞蹈与事件的重建作用。每个环节的设计、每个舞段的风格特色处理,甚至对舞美、服装、造型、灯光的要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都体现着编导独特的、敏锐的见解要求。好的编导就如同一个优秀的领军人,对每个部署都了如于心,对每个计划都有远见,有预测,绝不是盲目的、慌乱的。编导的功力我们可以从作品呈现的质量中看出。《永不消失的电波》是我国首部谍战舞剧,将谍战以舞蹈的形式表现是有难度的。编导周莉雅、韩真敢于挑战,巧妙合理地借用电影表现手法,抓住舞蹈身体特点,捕捉谍战工作紧张、追捕、隐藏等特点,在雨夜的舞台中布满急速暗藏杀机的黑衣人及滚动的“蝌蚪文”的大立柱,利用灯光投影营造出雨电的效果,将雨夜空气中凝聚着的恐怖、紧张氛围,将原本应在聚光灯下的舞剧主角化身“谍战英雄”,隐藏在黑暗之中,若隐若现。红色的电波象征着革命的脉搏,微弱而有力。同时又运用旗袍、弄堂等凸显旧上海文化的符号,将一部至情至性的“长河无声奔去,唯有爱与信念永存”,我们从舞剧中感受到编导不仅具备对舞蹈本体的创作的多方面的知识还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从吴晓邦先生的《饥火》、《思凡》等作品到当代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角度用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探索人生真谛,揭露、歌颂社会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在多种艺术共同发展的今天,倡导精神建设,舞蹈艺术的“拙于叙事”而不再“拙”,不再是局限于表现性中,更多的追求在局限中突破,力求达到艺术的教化。

参考文献:

[1]胡尔岩.两届全国舞蹈比赛得失之比较[J].舞蹈艺术,1986(17).

[2]于平.论舞蹈叙事的线性结构方式[J].舞蹈,1995(5).

[3]孙慰慰.叙事性舞蹈作品叙事时间的时序分析[J].大众文艺,2017(6).

[4]朱紫薇,刘炼.“描述语境”在叙事性舞蹈作品时空脉络中的构建——以于平教授《论舞蹈的叙事性》为例[J],2017(9).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编导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新法律现实主义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当代舞蹈创作之新表征
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浅论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