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宇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举措。融水苗族自治县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本文基于西北工业大学“芯火传承”社会实践队对融水县江竹村和苗家小镇社区实地走访调研,浅析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总结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融水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有出路”为目标,在国家发改委、扶贫办以及省政府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为深入了解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考察当地工作进程,了解扶贫搬迁成果,本文基于入户走访调研模式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一、调研点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一)江竹村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通过入户采访江竹村与白竹屯共计三十户居民的方式,我们了解到90%村民选择在本村进行危房改造而非异地搬迁至融水县安置点。江竹村鼓励村民进行危房改造,由传统旧木屋改住水泥房,从山上搬迁到山下,先由村书记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入户介绍开导,征集民意,再根据村民意愿制定搬迁名单,向县扶贫办申请,只要是政府建档立卡的貧困户,全由政府出资。
(二)苗家小镇安置点搬迁后现状
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苗家小镇社区居住着来自全县20个乡镇180多个村600多个自然屯的1617护苗、瑶、侗等各族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解决搬迁安置点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建设了苗家小镇小学;为解决搬迁后的就业问题,社区联合企业创立了粤桂扶贫车间,采取灵活就业方式,使搬迁户通过劳动获取一份稳定收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社区定期与融水镇就业服务中心、技工学校开展培训班提高搬迁民生存技能。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中“旧房问题”
政府与建档立卡户签订的“三项协议”其中一条要求搬迁之后拆除旧房,用于生态工业农业,避免“两头住”。在与村民交流中,实践队得知有些家庭父母年岁大,若搬迁到新安置的楼上行动不方便;有村民面临搬迁房住不下,旧房又要拆迁的问题;由于存在几户共用一房的现象,其中一户选择搬迁时,旧房面临拆除,其他住户存在住房问题。
(二)村民搬迁意愿并不强烈
江竹村的老人安土重迁,世世代代耕田种地,对土地依赖很深。考虑到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难以适应搬迁后的生活,所以普遍不愿搬迁。搬迁后的住房面积变小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非独生子女家庭存在搬迁后买不起婚房的顾虑。
(三)搬迁后的就业问题
通过在安置地苗家小镇的走访,实践队得知大多贫困户搬迁前长期务农,文化水平较低,在安置点的工作多为薪资低的体力劳动,有些甚至处于失业状态,收入难以满足家庭支出需求。
(四)搬迁后的社会融入问题
搬迁后,村民难以在安置点找到归属感。村落与安置点之间的现代化差距,电子产品普及程度不同,给搬迁后的群众带来不便,实践队在走访过程中也了解到部分已落户村民有搬回村子的想法,由此可见,社会融入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把贫困户“搬”到生活设施相对好的地方,更要重视搬迁后民众的反馈以及社会融入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1.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中“旧房问题”,政府要与有困难的贫困户及时交流沟通,了解其难处并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同时政府也要根据每户不同实际情况制定旧房的处置问题,要根据政策因地制宜,灵活变通,不能“一刀切”,一切要以人民群众为主,消除贫困户顾虑。
2.对于村民搬迁意愿不强烈的问题,政府当普及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入户走访调研不愿搬迁的因素,贴近与贫困户之间距离,增强群众对政府信任感,有针对性的展开搬迁的思想工作。对于搬迁的问题要尊重群众想法,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能一味追求落实政策而忽视贫困户真正诉求。
3.对于搬迁后的就业问题,政府应提高搬迁群众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对搬迁人口进行专业化训练,实现搬迁人口由原来的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逐渐转变。其次政府社区应积极与当地企业沟通、交流、合作,使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获得劳动力,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下的“双赢”。
4.对于搬迁后的社会融入问题,社区可采取入户调研、定期开展交流会等多重形式促进搬迁人口与原住民感情,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搬迁民逐渐获得归属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石峰.融水:“易地搬迁+景区发展”开拓脱贫新路径[J].当代广西,2018(23):47.
[2]吕翠丽.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协同发展路径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2]张建.运动型治理视野下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基于西部地区X市的调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5):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