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图式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将数学图式合理应用到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小学生的图式意识,提升学习力有很好的作用,而这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来实现。
【关键词】数学图式;小学数学;教学
将数学图式合理应用到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笔者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就数学图式的运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借助图式认识“数”
学生认识数的符号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或直观观察)—图像符号—数字符号。例如“6和7的认识”,上课一开始可以拿出一堆小棒,让学生来猜一猜、数一数小棒的根数;又或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右图),让学生来数一数、认一认画面上物体的个数。接着,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数学图式来表示。如引导学生用6个小圆圈来表示有6个小朋友的画面,再画1个小圆圈来表示画面上的老师。同时要让学生理解6个(或7个)小圆圈还可以代表6张课桌(或7条凳子),让学生体会任何表示6个(或7个)数量的物体,都可以用相同数量的图像来表示。然后,用数字符号对6个(或7个)小圆圈的图式进行抽象。
在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后,可以运用计数器或点子图等多种图式,通过“如果我表示6,应该怎么办?”“要想表示7呢?”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二、借助图式理解算理
计算教学要重视结果性目标(算法),也要重视过程性目标(理解算理)。对于以直观认识、直观理解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明白算理是困难的。若能有效运用数学图式,把算式变成图形,化抽象为具象,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算理。例如,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起始课“十几减9”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列式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学生用“破十法”计算“15-9”,但多数学生仅依靠他人的口头表述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小棒图,提出“零头的5根不够减9,怎么办?”的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破十”的道理。当学生明白了“个位5减9不够减,就请10出来帮忙”后,通过“从10根里面去掉几根?还剩几根”“剩下的1根怎么办?”(如右图)等问题,逐步抽象出符号运算“把15分成5和10,10-9=1,1+5=6”。再在练习部分,安排实物图、点子图(如下图),通过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巩固算法,理解算理。在学生有了“十几减9”的学习经验之后,再教学“十几减8”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画图计算”。
三、借助图式解释题意
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知识经验说出解答的方法,但对“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解答”解释起来却很困难。此时,如果用画图表示隐藏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为说明解答方法提供帮助,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求原来有多少”的数学问题,有学生能说出用加法计算,但要说明为什么选择加法计算却含含糊糊。于是“画题意”便成为实用方式。教学中,通过“老师领走了几个?(画7个○表示)”“都领走了吗?还剩下几个?(画5个○表示)”“现在题目问我们什么?”“原来是什么意思?(画‘大括号及‘?表示)”等一系列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把题目的意思“画”出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哨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领走了的,还有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肯定用加法计算。
四、借助图式引入新知
对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的数学课,在导入设计上,可以借助数学图式展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将学生的经验当成教学展开的重要资源。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就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听说过“乘法”,而且能够背诵部分乘法口诀。基于此,笔者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开门见山,直接揭题,让学生表达对于“乘法”的了解,其中既包括正确的认识,也包括错误的、模糊的理解,并让学生画图表示自己心目中“3×4”的意思。学生有用加法模型(画了1个3和1个4)表示的,有用聚集模型(等量组)表示的,也有用矩形模型表示的。教师依此介入,引导学生对乘法的含义进行抽象概括。在反馈过程中,以图1为例,重点交流“3在哪里”“4在哪里”,并通过圈一圈(“3”在哪里)、数一数(“4”在哪里)、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几个几”。这里画图只是手段,乘法含义的表达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借助图式探究新知
数学学习的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课堂动态生成。对于某些探究味较浓、抽象性较强的概念课,可以让学生以在操作或画图中生成的不同的图式作为学习素材,帮助其聚焦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教学“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時,在借助平分1个圆形月饼认识“[12]”后,组织学生用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2],生成不同表征形式的图式。同样,认识了[13],[15]后,提出问题“你想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分之几个呢?”并组织学生用手头的图形纸(不局限于长方形,可以是正方形、圆形)表示出自己所想的“几分之一”。如下图是不同图形的[14],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1份就可以表示几分之一。
六、借助图式拓展练习
精心设计习题,注入图式表征元素。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在练习拓展部分,先给出两幅具有两位数结构的实物模型:第一幅图呈现6盒铅笔和一些单支铅笔;第二幅图呈现了7盒汤圆和一些单个汤圆。在学生看图说数之后,将实物模型抽象为大小不同的矩形模型,并让学生讨论“如果这里表示65,你觉得这个大长方形表示几?这个长方形表示几?”“这里有几个十?还有8个汤圆没表示出来,你觉得怎样表示好?”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大小的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图表示出“56”这个数。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见下图),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于是教师安排了“找朋友”的练习题。该题分两个小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看算式找图。由于“11÷4=2……3”找不到对应的图式,第二层次便是让学生画图表示该算式,提高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七、引导学生用图式
让学生将数与运算的意义、数学关系、问题题意等用直观的图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图式思维的意义,也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画“数”
例1: 用你喜欢的方式,在下面的方框里表示出“412”这个数。
“数感”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课标实验稿)。有学生根据自己在认数过程中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操作经验,将“数”转化成小棒图、计数器。也有学生依赖平时的学习经验,用不同图形对“数”进行个性化表示。
(二)畫关系
例2:用图表示“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
用画图的方式分析数量关系是数学上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梨与苹果数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加深学生对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不同的图式表征的背后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图式水平,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图式意识,但还停留在依据具体实物思考的阶段。
(三)画题意
例3: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请先用图表示出信息,再列式解答。
直观图的介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全班有31.3%的学生采用“数边”的策略,26.7%的学生应用公式计算周长,还有25.8%的学生采用“周长之和减去重合边”的方法,反映出不同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呈现,对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发展小学生的图式意识,让图式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升学习力,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葛素儿.通过图像表征促进小学数学理解教学[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22-25.
[2]周君斌.浅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以几个典型概念教学为例[J].新教师,2019(3):39-40.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小学 3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