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科安
[摘要]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材,教材的开拓者是教师。在2011年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旧教材的研究背景、内容增减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2011版课程标准;一年级教材;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39-02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与深化课程改革的号召,教育部组织各学科专家根据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新修改和完善教材,使得教材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状
从2011年课程改革以来,专家学者们更重视对教材内容和结构的修订与完善,也更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而对教材的研究离不开课程标准。只有对教材和课程标准不断钻研,充分考虑学生的阶段性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概念界定
1.2011年版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是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作比较。
2.新、旧教材
在学术界,以2011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分界,分别把在其前、后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和《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称为人教版旧、新教材。
3.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指根据统一的标准,分析两个或更多相关的事物,以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新、旧教材的比较与分析研究
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息息相关,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新、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新、旧教材的优缺点,提出恰当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四基,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修订中更加突出了思想性、教育性、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建议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感受和领会“基本思想和方法”,获取“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课程目标: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潜移默化。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考的“骨髓”,数学思考随着学生身心特点的发展、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数学思考就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中得到积累的,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又离不开数学教学活动。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领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是教师要长期思索与研究的难点之一。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增加数学经验。
(二)注重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2011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工作准则。教育的进步,让教育家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尤其是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发展特点。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学习相应的知识,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又有助于学生攻克学习难关。例如,新教材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从一年级上册移到一年级下册,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对于计算的年龄特征,层层递进,防止难点集中,更有利于学生突破计算难关。同时,学生可以学习计算以外更多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内容和结构编排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
新教材根据201 1年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对一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修改,将一些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不变的部分:“数与代数”。
变化的部分:
1.内容大体不变,但结构编排有所变化——图形与几何。(1)将旧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安排至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体现了位置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2)将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和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重新整理和编排,把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上册,平面图形的学习放在下册。
2.内容和结构编排都有改动,且改动较大——统计与概率。(1)将旧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安排至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将“分类与统计”统一归类为“分类与整理”,体现了分類思想及分类与统计的关系。(2)将旧教材一年级下册“统计”安排至三年级下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3.编排有所调整——综合与实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特征以及数学经验,每册安排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1)一年级上册增强了活动的整体性和操作性。(2)一年级下册增强了方法的探索与引导,在实践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根据旧教材使用结果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1)将旧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移到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将“认识钟表”放在一年级上册,并降低了标准,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时间。
5.每册教学单元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将旧教材的10个单元整合为8个单元。如,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将旧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前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单元“准备课”,为学龄儿童进入小学阶段提供了一个转化过程。
三、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策略
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們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教师要从本专业出发,专心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一)强化对教材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解读
教材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托,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准确把握201 1年版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对教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度,也决定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新教材里包含有情景图、数学背景、例题、数学乐园等板块,如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解读,其教学效果只会事倍功半。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时,大部分教师对其并不重视,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游戏来教学,但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一个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教材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人们常说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其实不然,数学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它的历史悠久,有很多有趣的数学人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趣味数学故事,这些都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活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数学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的“你知道吗”就包含了我国货币的发展历史,但不少教师往往会忽略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而把重心放在其他方面。
人文素养是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也提倡数学教育要与人文素养共同协调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渗透人文素养。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双基”变“四基”,并把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进一步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一般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和得到强化,而前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影响才能够形成。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教材中的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比较隐晦,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去钻研。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就隐含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如抽象思想、符号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统计思想等。受年龄、认知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影响,一年级学生更容易在直观形象等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并领会或初步认识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中把分类与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编排,使学生认识到分类与象形统计图的重要性及两者的异同,而在此过程中就体现了分类思想与统计思想。
在2011年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笔者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研究中,笔者不仅关注教材的对比,而且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这给笔者提出的有效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