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版本教材中“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相关内容的比较

2020-06-15 06:42彭国庆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统计

彭国庆

[摘要]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中有关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的相关内容,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点,以及分类整理连接呈现差异较大、统计表呈现程度不同、统计图渗透程度不同以及随机意识渗透程度不一四个方面的不同点,提出相关的编排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统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03-03

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统计的起步,是在分類与整理的基础上教学的,能为学生继续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如统计表、统计图等)做好铺垫。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了此内容,分析比较这两个版本教材中“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教师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一、两个版本教材中“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相关内容的编排

从表中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在一、二、三年级分别编排了分类与整理、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的内容;人教版教材则集中在一、二年级编排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部分内容。

二、两个版本教材中“数据收集和分类整NI"相关内容的相同点

1.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对统计形成初步感知

统计的一般步骤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为统计的起始部分,两个版本教材的内容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编排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对统计形成初步的感知。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了解小组内同学的蛀牙情况”这一例题,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人教版教材的选服装颜色和推选人员参加讲故事大赛的例题,都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数据的过程。两个版本教材在编排上都突出数据的调查性,强调调查是数据整理的前提,是统计的前期动作。

2.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体会数据收集方法的多样性

两个版本教材都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感受数据收集方法的多样性。如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例1中渗透了用“√”和“口”表示人物的方法,在例2中除了出现例1中的符号,还出现了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呈现数据表示方法的多样化。人教版教材用一幅黑板板书图把所有的数据记录的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如板书图中有画“正”字的方法,有画“√”的方法,有画“O”的方法,等等,让学生掌握数据记录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在多样性的基础上,经过比较突出画“正”字的方法在计数方面的快捷性。

3.渗透样本调查的观念和方法

统计的数量如果是小范围的小数据,可以直接根据调查、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调查的对象往往是大数目的甚至是无限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可能或不必要对每个观察单位逐一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从中抽取一部分观察单位加以实际观察或调查研究,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常说的样本,根据对样本的观察研究结果,再去推论和估计总体情况。两个版本教材都编排了相关内容,如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例1中编排的内容是调查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样做?得到的结果和你们班一定相同吗?”让学生初步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人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的例1中就全面渗透了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例题是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的颜色的问题。通过对话“可以先在班级里进行调查”呈现了调查的样本,而后根据班级的调查结果探讨问题“全班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在讨论问题中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

三、两个版本教材中“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相关内容的不同点

1.分类整理连接呈现差异较大

从表1中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把按不同标准分类放在了二年级下册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集中编排,而人教版教材则是把此内容与一年级的“分一分”集中编排。分类整理主要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在分类之后虽然也要经历数据的收集,但是因为所分事物的静态性的特点,比较合适学生用数的方法。因此,人教版教材把分类整理与“分一分”进行整合,重点体现分类的思想,而在二年级中重点引入数据的调查。

2.统计表呈现程度不同

两个版本教材都有将统计表提前呈现的编排意图,但是在呈现程度或者联系程度上,两个版本教材是不同的。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分类整理”的例1中只给出了表格,也就是统计表的雏形(如图1),表格中还没有呈现具体的数据,“想想做做”中也只在一道习题中呈现表格,例2才呈现了统计表,到了三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二)”中才呈现相对完整的单式统计表。而人教版教材则在一年级下册“分一分”的例2中就直接呈现了统计表(如图2),让学生接触统计表,包括在后面的练习中都基本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统计结果,三年级上册就没有再单独编排单式统计表,三年级下册直接编排了复式统计表的内容。可见,人教版教材对统计表的编排呈现明显早于苏教版教材。

3.统计图的渗透程度不同

两个版本教材都在分类整理和数据收集整理内容中渗透统计图,但是渗透的程度不一致。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分类整理”的例1中呈现了童心园里三种活动人数收集情况(如图3),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中也有类似情况(如图4),再次渗透条形统计图的雏形。而人教版教材则在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内容的例题以及练习七的两个习题中呈现了条形统计图的雏形(如图5),在二年级数据收集整理的练习中直接呈现了条形统计图(如图6),显然早于苏教版教材。

4.随机意识渗透程度不一

数学课程标准在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解释中强调了数据分析的随机性,强调通过数据分析体会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同时强调了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能从中发现规律,体现大数据的特性。人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中编排了3个随机调查的习题,如“做一做”的“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练习一的“最喜欢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和“最喜欢哪一个季节”,让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数据分析的随机性。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两个随机调查,如分小组调查“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和“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安排了例1“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最少”的调查,例2的身高调查,都是先分小组进行调查然后再全班汇总。苏教版教材的这种小组调查的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但是进行汇总的时候,也就是数据足够多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从中发现规律,而这种规律的发现过程就是体会统计作用的过程。

四、两个版本教材中“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相关内容编排调整的建议

1.苏教版教材宜相对集中编排分类与整理内容

通过分析发现,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例1的内容集中体现的是分类的统计思想,虽然也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是分类的思想更浓厚,而一年级的“分一分”就一个课时的内容,内容少、容量小,设置一个单元略显单薄,建议和二年级“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的例1进行整合,适当靠后编排,便于一年级学生学习。

2.苏教版教材可以适当提前呈现统计表

对于表格,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接触得也比较早,如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都有统计表的外形。除此之外,学生要经常填写一些表格,如统计校服的时候要填写表格,体检结果统计也要填写表格,这些统计表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把单式统计表适当提前呈现给学生是有基础的,建议苏教版教材适当提前呈现。

3.人教版教材适当加强分类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人教版教材呈现例题以及习题,多以课本分好的类别进行统计,这样的习题多是闭合性问题,学生只要会数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设计弱化了学生的分类能力。苏教版教材则是多呈现一些素材,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素材确定分类标准并自行分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习题的开放性,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的能力。建议人教版教材多呈现这方面的练习,适当增强习题的开放性。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对数据收集和分类整理的教材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为有效教学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充分认识到了教材研究先行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统计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针对公交公司的钱币分类整理装置
新型硬币分类整理装置的设计
基于全集成自动化的能耗监控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