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工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L“双一流”高校为例

2020-06-15 06:45孙中锋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工双一流职称

王 超,孙中锋,李 庆

安徽大学办公室,安徽合肥,230601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启新篇章。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1月,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指出,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2018年8月,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由此可见,青年教工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其生存境遇不仅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高校的可持续传承乃至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1]。

当前,学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群体的生存境遇和理想生存模式的构建,对青年教工发展需求关注的研究较少。如何尽快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满足其发展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亦是高校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从多个维度以青年教工的发展需求为切入点进行调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为高校加强并提升青年教工这一重要群体的发展质量提供较为全面的路径选择。

1 研究方法及样本特征

1.1 研究方法及样本概述

近年来,作为“双一流”、省属综合性的L高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强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为高校的综合改革及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截至2019年底,L高校在岗青年教工(35周岁以下,包含35周岁)共735人,占全校在岗教工28%,尤其近五年(2015—2019年)引进教工585人,其中青年教工428人,占比73.8%。如何尽快促进这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满足其发展需求,是L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笔者组织调研,于2019年12月对L高校青年教工队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

为了收集准确有效的信息,调查组在前期摸底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初稿,并进行试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其次,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调查组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在岗人员花名册,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并对样本进行整体分析。最后,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即以二级单位为分层标准,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一定比例抽取相应的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教研人员282份,行辅(即行政、教辅,简称“行辅”)人员66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教研人员225份,行辅人员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62%。问卷采用Stata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性别比例平衡,年龄分布以26~35周岁为主,学历层次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总样本量中男性教工为48.4%,女性教工占51.6%,总体上男女样本比例平衡;26~30周岁教工占33.3%,31~35周岁教工占60.4%,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95.1%。

2 研究结果

2.1 青年教研人员发展的现状

教学发展是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随着知识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已走向多向度知识传播,教师角色也开始由传授者向引导者与合作者转变。现代教学方式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门外汉迅速转到胜任的大学教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调查结果显示,24.3%的青年教研人员认为教学工作量较大,教学任务繁重;33.4%的认为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见图1)。因此,教学工作量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青年教研人员普遍面临的教学压力问题。

图1 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

由于科研成果直接与职称晋升紧密相连,大多数青年教研人员在科研上虽有强烈的发展意愿,但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没有时间、精力及经费等支持。对青年教研人员而言,科研压力首当其冲是来自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其次是课题申请困难,科研要求高;最后是科研任务繁重、找不到合适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分析影响发表高质量论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深感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写(37.8%),另一方面主要是自身科研能力不够强(33.3%)和学术声望不高(15.6%)。因此,教学任务繁重挤压了大量科研时间,一边是不断要提高教学质量,另一边是科研成果和职称压力,这是任职初期不得不面临的双重压力。因此,完成高质量论文及课题申请难度大是青年教研人员面临的主要科研压力。

青年教研人员的工作状态包括工作心情和工作无助感,工作心情又分为四个维度:舒畅、较舒畅、一般和不舒畅。表示工作心情舒畅和较舒畅的占54.3%,一般占42.7%,不舒畅的占3.1%。表示“一般”的占四成以上,这部分群体工作心情波动较大,在舒畅与不舒畅之间徘徊,容易影响其教学质量和与同事、学生甚至与家人关系。当问及工作是否存在无助感,有相当一部分群体(87.1%)存在无助感,这足以反映出青年教研人员,心理压力大又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解决。另外,根据调查显示,青年教研人员认为学校的关心程度一般,特别是在收入、培训交流、住房、提高学历等方面关心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部门还是院系人际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工作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睦。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生活和学习中的互动也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方式。调查显示79%的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聊天谈心和文体活动合计占53.2%,学习辅导和科研合作合计占46.8%,但是青年教研人员的业余生活较为单调,主要是陪家人一起度过。另外,青年教师住房主要以自购房(55.6%)为主,因而住房的经济支出对青年教研人员的压力较大,青年教师公寓的供给不足。因此,人际关系良好、业余生活单一、住房压力大是青年教研人员普遍的生活状态。

2.2 青年行辅人员发展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69.7%的被调查者表示职称、职位晋升机会少,青年行辅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晋级问题。另外,就年龄与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交叉分析认为,工作负担重、领导不重视、工作条件差主要集中在31~35周岁组年龄段;表示职称、职位晋升机会少主要集中在26~30周岁年龄组。当被问及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途径时,多数表示向同事请教(69.7%),其次是向领导请教和个人钻研,顺其自然和向家人询问占比较小。因此,职称、职位晋升机会少是行辅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向同事请教是解决工作问题的主要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就高校对青年行辅人员的关心程度而言, 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一般和不太关心,但值得注意的是有9.1%表示不关心。若将“不太关心”和“不关心”视为“不关心”,则有39.4%的青年教工认为学校对其不关心,占比较高。另外,工作环境的满意度集中于基本满意(71.2%)。因此,青年行辅人员对工作环境基本满意,但认为学校关心不足。

对学校各项管理体制的满意度评价采用“五分法”,通过频数分析基本判定具体模块方面的评价态度。据调查数据显示,依据赋值计算结果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整体满意度为3.04,说明青年行辅人员总体评价偏向于满意,但具体到各项又有所差异。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对职称评定工作满意度最低。由此可见,青年行辅人员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满意度最高,对职称的评定工作满意度最低。

当问及在部门或院系的人际关系时,大部分(75.8%)青年行辅人员表示和谐,22.7%表示一般,仅有1.5%表示不和谐。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工作心情方面,较舒畅和一般占比较大,不舒畅占比较小。另外,就学校青年行辅人员的住房性质看,占比最高的为自购房,比例高达62.1%。通过对住房性质与工龄的交叉分析可得,自购房所占比例与教工工龄成正比,即教工工龄越长,自购房的占比越大。据调查数据显示,学校青年行辅人员的业余活动较为单一,过半的人员(53%)选择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因此,人际关系和谐、工作心情良好,住房压力大、业余生活单一是青年行辅人员普遍的生活状态。

Development of real-time test system for rotating vibration of EFEAD system

2.3 青年教研人员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就如何提高专业发展能力,青年教研人员普遍认为需要外出培训和进修,特别是学科前沿和出国学习访问反应最为强烈,占到一半以上,其他诉求包括科研能力提升(22.7%)、本专业知识更新(12.4%)、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8.9%)及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2.2%)。另外,据调研发现,青年教研人员倾向于选择借助外部力量且重理论轻实践,“制度化文化资本”(学历、奖励、职称等)成为追逐的主要目标。因此,外出培训和进修是主要诉求。但是,缺乏经费和政策支持、时间有限等因素是制约外出培训和进修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各项管理体制的满意度,依据赋值计算结果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整体满意度为3.17,说明青年教研人员总体评价偏于满意,但具体到各项又有所差异。在科研环境、科研经费方面满意度最低。其次是教学工作量,说明学校给予青年教研人员的科研支持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在科研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须加强青年教研人员科研经费的投入,减轻教学负担,为他们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根据调查结果,不同教龄青年教师的需求差异较大,整体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对组织提供的服务有所不同,工作不满一年的倾向于物质需求;工作1~5年的更加关心个人的发展道路和如何提高学历,提高自我来创造更多竞争价值;工作5~10年的,各方面处于平稳上升期,有一定物质基础,自我能力得到较好的磨练和积累,希望得到更多交流培训机会,同时也期望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因此,高校要针对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和满足成长需要,使他们获得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4 青年行辅人员需求分析

希望能够有更多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更新、培训、进修等机会,建立健全行辅人员进修培训政策。关于L“双一流”高校“青年行辅人员最需要哪些进修?”这一问题,被调查者表示最需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更新和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占比为42.4%和34.8%,倾向于深入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的占比为13.6%,而表示希望出国学习访问的占比仅为9.1%。另外,据调查数据显示,影响青年行辅人员培训、进修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没有政策、没有经费、没有时间和学校不支持。因此,高校要制订针对青年行辅人员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尤其是在专业指导和学习资源方面需求较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见图2),就制约个人职业发展的外界因素问题,青年行辅人员认为缺少专业指导、学习资源以及时间紧、工作压力大等是主要因素,家庭负担重、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及缺少展示机会占比较小。

图2 青年行辅人员职业发展制约因素图

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促进青年行辅人员的关键因素分析,认为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的呼声最高,其次是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行辅人员的成长和加大经费投入,而学校必须努力营造并形成青年行辅人员成长的浓厚文化氛围和个人奋发努力完善自我的占比较小。

调查数据显示,当青年行辅人员被问及“认为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关心”时,提高青年行辅人员的工资呼声最高,其次为解决青年行辅人员的住房问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机会和鼓励青年行辅人员在职提高学历。若将这些方面与学历交叉分析可得出,本科学历青年行辅人员更加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培训交流的机会和提高收入,硕士和博士学历的青年行辅人员则更倾向于解决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和明确发展道路。

3 推动高校青年教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高校教工群体始终为社会关注,国家也逐步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其权益、引导其发展,但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薪资报酬低,职称晋升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心理失落等。”[2]针对这些困境,结合L“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工的调研分析,可从以下方面提升高校青年教工发展质量。

3.1 提高青年教工收入,增加住房保障

虽然大部分青年教工都住在自购房中,但现实情况是多数都是贷款购买,还贷压力较大,而且还有部分青年教工没有自己的住房。正如吴淑娟等人认为经济资本不足,高校教师成为生存压力中的谋生者[3]。因此,学校可根据青年教工的工作量,结合工龄,以阶梯式的方式逐步提高青年教工的薪酬待遇,并妥善解决刚入职青年教工的住房问题,如适当延长青年教工公寓使用时间,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住房保障,解决青年教工的后顾之忧。

3.2 逐步取消青年教工职称晋升的门槛限制,缩短职称晋升时间

职称、职位晋升机会少以及晋升门槛高成为青年教工面临的主要困难。因学校职称政策缺乏前后延续性,新政策修改与执行,未经历试运行,对青年教工而言没有设置缓冲期,阻碍了青年教工的职称职务晋升。

马晓娜认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青年教师创新能力,需确立“全面”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4]。对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建议由助教申请讲师职称的硬性时间从三年缩短至两年。逐步缩小青年教师与教授的待遇差距,由于每年职称名额有限,青年教师压力过大,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而受名额限制不能晋升的,应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

3.3 改革职称和科研评定标准

乔雪峰将教师生存和发展困境归咎于学术等级制和高校行政化,以及考核量化僵硬化等方面[5]。因此,高校应该本着“教学为本,科研为辅”的原则,减少教学考核工作量的形式。将青年教师的教学表现纳入职称评定考核体系,以专家随时随堂听课及学生反应来判定教师教学水平,而不是单纯靠二十分钟“作秀”式的基本功大赛进行展示,同时要解决职称评聘编制少、通道窄的问题。

科研方面,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优化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以论文级别和数量,是否拿国家基金作为评定标准。正如梅仪新等人所述,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基本认同,但工作压力特别是科研压力较大[6]。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坚决落实《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精神。

3.4 减轻教学任务,完善科研环境

教学任务繁重成为此次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和集中的话题,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已经挤压科研时间。因此,减少教学任务,青年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时间。此外,学校需要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管理系统,满足馆外查阅数据库文献的功能,丰富获取资料的途径,提供更多最新的前沿学术理论。康宏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自我建构,若要实现主动成长,必须寻回其作为文化性存在的主体性[7]。因此,高校应将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作为重点,在青年教师的培训、进修方面加大扶持和激励力度,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平台,让青年教师能够有学习深造、赴国境外交流访问的机会。

3.5 丰富青年教工的业余生活

业余生活作为青年教工生活的重要方面,反映出他们的物质、精神生存状况。通过前文调研,高校青年教工的业余生活大多时间是回家和亲人在一起,学校主动组织青年教工的活动不多。因此,高校相关组织或团体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工的业余生活,并长期稳健的落实完善,丰富和满足青年教工的多样文化生活需求。

4 结 语

本文在对L“双一流”高校部分青年教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当前青年教工面临生存压力大、工作任务重、职称或职位晋升难、休闲娱乐方式单一等个人职业发展困境,并针对当前青年教工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提高青年教工收入,增加住房保障;逐步取消青年教工职称晋升的门槛限制,缩短职称晋升时间;改革职称和科研的评定标准;减轻教学任务,完善科研环境;丰富青年教工的业余生活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对推进“双一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作为青年教工更应该苦练内功,增强本领,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才能更好地拓展人生舞台的广度和深度。正如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所述:“每位受到召唤、有志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所肩负的双重重任,即不仅需要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必须能够做一位好教师。”[8]

猜你喜欢
教工双一流职称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