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勇 边茂春
莱子侯刻石原石拓片
2016年6月广东崇正春季拍卖会上,《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拍下了2070万的高价,开创了拓本类拍品的最高成交记录,令人惊叹。
拓片这样值钱,莱子侯刻石更是价值连城,它曾长期保存于邹城市孟府档案馆,是一件国宝档案。刻石是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隶书,纵48厘米,横70.4厘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说在邹县卧虎山下发现了一块奇怪的刻石,文字秀雅古拙,隶书而未脱篆象。文字大约有“天凤三年”“莱子侯”字样。还形容其大小形状。颜逢甲听说后,极为重视,当即和王仲磊一道去邹县卧虎山寻访。有人说“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刻石又多在邹县。邹县的铁山、岗山、尖山和葛山,保存着数十处南北朝时期佛教刻石,史称“古邾四山摩色层岩,刻石隶刻7行,每行5字,计35字。内容是:“始建国天奉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勿坏败。”
莱子国大约始于西周初年,一度是胶州地区的一个强国,都城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一带。有记载说明莱子国的冶铁技术在当时中原诸国中是十分领先的,到了公元前567年,莱子国为齐国所灭,结束了500年的一段历史。之后,莱子国部分贵族被迁到距离旧都几百公里以外的今滕州市西南的泥梨城附近。公元16年,莱子国贵族后裔举办了大型的封田祭祀活动,撰文立石,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
有意思的是,这块珍贵的石刻刻完后,居然沉寂了一千多年,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才被邹县王仲磊发现,王仲磊是一位不好功名、专心致力于金石收藏和民俗研究的隐逸学者。他有一位好友叫颜逢甲(1743—1823),字原美,号东田,山东滕州人,乾隆甲午(1774)中举后,即绝意科举仕途,是清乾嘉时期山东滕县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收藏鉴赏家。数十年之中历遍名山大川,与当世金石学家交游,醉心于刻石和拓片的收藏。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王仲磊写信给颜逢甲,崖”。峄山以秦李斯《峄山碑》为代表的秦汉石刻更是美不胜收。他们经常在邹县大小山上寻觅。
邹县卧虎山,位于邹城市区东北15公里处,北距曲阜10公里,东距尼山6公里,南距峄山约20公里,因形如卧虎而得名。卧虎山地处泰山南部余脉,左有九龙山,九龙山之阳有著名的明鲁荒王陵;右有云山,云山之阳有汉鲁王墓,南有凰翥山。凰翥山下凰翥村则有隋唐古寺。1792年,颜逢甲和王仲磊第一次到卧虎山访刻石,见到老秀才,老秀才讲,他是在山南某村给人教书时发现的,当时,一个农民用这块石头磨刀,他发现这石头形状特别,且一面刻满了字,便爱不释手反复把玩。那家的孩子正好也跟老秀才读书,见他喜欢,便把石头送给他……顔逢甲和王仲磊就求他拿出来一看。可那老秀才说什么也不拿出来。二人说出重金求购,老秀才也不卖,二人只好悻悻离开。
此后的日子,顔先生心里始终没有放下那块刻石,20多年来,他和邹县的朋友先后数次遍访卧虎山,均无所获。有一次,老秀才被问急了,曾指天划地地说,那石头已被济南府的人重金买走。而后来,王仲磊和那位老秀才先后下世,刻石下落更为渺茫。
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丁丑)重阳前夕,74岁高龄的颜逢甲, 得到邹县儒生孙生容的书信, 邹县儒生孙生容,是颜先生忘年小友,交游过从甚密,他知道那块神秘的刻石又现圭角。孙生容打听清楚,当然要在第一时间告知颜先生。1817年的暮秋时节,颜逢甲与孙生容、王补、仲绪山三位邹县的年轻后生风尘仆仆走进卧虎山之阳的凰翥村。按照信息指引,来到一户人家,一位老婆婆和一个中年妇女接待了他们。她们是当年老秀才的妻女。老婆婆指着颜逢甲问:“你是不是滕县的颜逢甲先生?”孙惊讶地回答:“他是,你老人家怎么知道?”老婆婆说:“老先生临去时,交给我一块石头,说是好东西。多少年来,有无数的古董贩子登门,许给重价,他都没有卖。不过,他让我保存好,等滕县的颜逢甲来,不管他给多少钱,石头都交给他!”颜逢甲甚为感动,又问道:“你的家好像不是这个村,怎么住到这里了?”“老伴去后,家里天天有古董贩子叨扰,两个儿子没办法,就把我送到女儿家……”老婆婆说完,在她女儿的帮助下,从磨道旁一堆乱石下面挖出了那块神奇的石头。颜逢甲细致观看,发现就是这块刻石。
整块石头的刻面约四分之一平米,行间有格,四边有斜线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在刻石的右侧石面,光滑如砥,显然,这正是王仲磊和那位老秀才所讲,确为农人磨刀所致!颜逢甲端详半晌,心内汹涌澎湃。至此,他才释然:凭他对金石考据方面的精深造诣,当然看出这件东西的不凡之处:天凤为新莽年号,天凤三年为公元16年。西汉时期,正是中国文字隶变时期,当时的隶体还极为朴拙,直到东汉隶书正体化,典型汉隶形成,才完全消除篆体影响。该天凤刻石,时代正处于隶书正体化前夜,刻石上字体、字形、线质还略存篆书意味,这样的西汉书迹,饶是他颜逢甲见识之广、收藏之富,也是见所未见!他反反复复抚摸刻石竟说不话来。
顔先生取走了刻石,他给了老婆婆足以满意的价钱。回到家里,他精心研究,爱不释手。为了方便考证和馈赠朋友,拓印了拓片多张(初拓本)。为记载发现经过,在刻石右侧的磨刀光面刻下题跋:记叙寻碑的经历:“到此一游”——“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顔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两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后期,有孟子第七十四代孙孟广均先生出资藏得刻石,一直保存于孟府档案馆。2002年这块带有“祖训”的国宝档案落户于邹城市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属国家一级文物。
此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足与孔庙之《五凤二年刻石》继美,为西汉隶书之佳品。”诸城王金策说:“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此话是颇有见地的。颜逢甲题记称此刻“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属。”瞿中溶《金石文编》评其书云:“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此石与《鲁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坟坛石刻同为西汉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见汉隶从古隶向今隶过渡的踪迹。山东峄城王氏有翻刻本。刻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据当代文物专家考证,莱子侯刻石堪称是石刻中的珍品。它是从古隶到典型汉隶的一种过渡性书体。西汉传世墨迹甚少,西汉的隶书流传下来的书迹更少,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清代以前发现的西汉石刻,只有五凤刻石、麃孝禹碑、莱子侯刻石等。 其中莱子侯刻石更为出色,它体现出作者渊博娴熟的传统功力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卓越艺术才华。清代的杨守敬曾评其“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莱子国作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莱子侯刻石对于考证莱夷文化、莱子国的历史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件高价莱子侯拓片不见当年顔逢甲刻的“到此一游”,说明所拓年代要早于嘉庆二十二年,是乾隆时期刻石刚被发现后的拓本,应是所存世莱子侯刻石最早的拓片了。画家吴湖帆的外祖父、金石名家沈树镛于道光二十六年在此拓片上题“石在山东邹县卧虎山,嘉庆丁丑滕县顔逢甲访得之,移入孟庙。顔君有题记附刻,此出土初拓旧本,故尚无顔迹也。”之后,沈树镛、赵之谦将此件名品著录入《补寰宇访碑录》中。
刻石是国宝档案,又是国家一级文物。拓片是初拓本,本身就称得上最善本,拓片的收藏者“九藤书屋”主任,眼界开阔,喜欢收藏。拓片上面还有当代知名专家、学者在上面留下的题跋手迹和长篇研究考证,拍出高价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