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城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具体而言,5G 关键性能指标包括:至少100MB 用户体验速率, 未来5G 网络的最大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是4G 的10~100 倍。 每平方公里数十TB 的流量密度,大体量的5G 网络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在线,实现在线的“恒常”。 每小时500km 以上的移动性,低时延,传输的时滞接近1ms,约为4G 的1/5。
2019年1月10日, 工信部宣布发放5G 临时牌照,正式拉开了中国5G 商用建网序幕。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广播电视网四家企业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批准其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至此,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正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席卷而来;5G 时代, 人机互融, 万物互联将成为基本社会形态。 如何正确看待5G 技术、准确理解5G 技术、合理利用5G 技术,成为出版业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关切。
5G 技术之所以将对出版业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其大容量、低延时、高速度和低资费等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虚拟现实、 物联网等崭新的传播形态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使得5G 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出版业面对5G 技术的冲击,外在业态和场景上表现出智能化、平台化和介质的融合化;内在的商业模式和逻辑也在悄然生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G 似乎对传统出版的影响还不够强烈, 但4G 对传统媒体的颠覆确实令人心有余悸。 展望5G 时代,不妨回头看一看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周旋迭代进程。 很难说传统媒体面对各种新媒体的挑战,不是没有做出努力或反应。很多传统媒体可谓大费周章,把内容放到相应自媒体平台。为此,不得不对自身的生产的流程做必要的调整。但是结果却让传统媒体的管理者错愕, 因为这些手段措施非但没能改变传统媒体在新技术冲击下的不利处境, 反而加速滑向其看不到希望的泥潭。
经过深入思考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传统媒体的消费群体逐渐转变为它的竞争对手。 传统媒体作为一种新闻信息传播优势中介, 在新媒体时代很快被弱化直至取代。 人们发现原本要通过传统媒体的确定信息消解的不确定性,很容易通过各种自媒体的社交、娱乐等功能解决,当然也可以充当这种中介角色。 自然,传统媒体的强势中介地位失去了,传统媒体的时代也就过去了。
随着5G 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应用,相较4G 的冲击力无疑更“邪乎”。这一次,对于出版业来说,也许狼真的来了。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业早已不是风平浪静了,电子书、网络文学阅读、有声书、漫画,包括眼下风头正劲的知识付费等形式的出版风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出版界很喜欢用内容的提供商定位自己,但根本上出版也是中介,一种传播知识和娱乐大众的中介机构。
传统出版以经营承载知识信息的图书为业, 但出版者实际上不是知识的真正生产者, 知识的真正生产者是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出版社只是把作者写出来的东西,通过包装加工以图书这个形式转手给我们的读者, 从而架设了一座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桥梁, 完成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的商业传递。很容易看清,一旦这个商业过程中的首尾主体不再需要我们或找到了更适合的中间人,我们的市场地位(中介功能)自然难以保住或保全。 如果处理不好、应对不当,5G技术的大容量、快速、低资费将可能风卷残云般地吞噬出版业引以为傲的竞争门槛。 5G 通信技术很容易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智能化决定了信息的极度丰富和相对透明化, 过去很多需要通过间接方式获取的信息(知识)往往可以直接得到。 作为组织和生产知识的出版机构的中介功能有可能弱化, 如何找到新的价值补偿机制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未来,出版业在5G 时代能否适应形势发展,归根到底要看其能否把握或超越自身传播知识的中介属性。 换句话说,要看我们能否成功实现对市场中介功能的超脱。
一股新的浪潮取代旧的传统,总有其内在的模式转变,这种改变或明显或隐晦。 当我们把5G 带给我们的影响聚焦于出版领域,这种内在的模式变化或将显得清晰一些。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自媒体,每一步都如同内置了某种基因一样悄然而至,却瞬间爆发。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于单向接受来自媒体的新闻资讯, 是一种物物或人物之间的关系,缺乏关系和情感的互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3G到4G 的升级, 传输手段介质的变化为传播的关系模式转变提供了技术上支持。 于是今日头条、得到、快手、悟空识字、喜马拉雅、豆瓣、抖音等各种自媒体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自媒体的突起正是顺应了传播中关系模式的转变,人们可以借助媒体建立某种社群关系。 自然, 读者纷纷弃之而去,热情地奔向新媒体。 因为人人关系模式是交互式的,带有主观能动性的,由此逐渐形成种种社群或圈子。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中,消费者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由消费者变成了用户。 用户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返流影响其他用户,用户也成了一种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联系到出版业,缘何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受到的冲击固然很大,但基本都能维持甚至在专业、教育出版领域有所发展? 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碎片化阅读难以攻破出版业的阵地,反而证明了建立新的关系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5G 范式下,社会处于一种全智能、全覆盖模式,物物、物人、人人都处于永远“在线”的恒常状态。 这种形势下,传统出版者通过产品形式或营销的创新去推动市场的成效,必将大打折扣。 因为传统出版者的传播知识的方式不仅是一种中介似的间接学习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仍然在推行物物或物人关系, 而非依靠知识激发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 大众阅读的碎片化对传统大众出版的打击是显然的,这从历年出版业相关统计资料可以找到证明,我国单册图书销量的逐年下降就很能说明问题。 不是出版机构不关心读者需求,也不是图书的内容不过关,而是纸质图书在构建关系模式上的单一性和不变性。 这不是说纸质图书没有价值, 而是指出版业在5G 时代断不能依靠纸质图书包打天下,或者仅指望高品质的纯文字图书直面市场。相反,相较于多数大众出版机构,一些教育、专业出版机构适时转变思路,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丰富出版物的传播呈现方式,部分迎合了人人关系模式的要求,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梳理自媒体产生、发展、壮大的进阶路径,可以发现自媒体依靠社交模式起家,崇尚的是游离于现实世界的自由,传递的是情感寄托和娱乐情调。 但随着网络自身自制力量的发展, 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 自媒体内容生产开始走向以构建阶层差异为特征的知识传播时代。 这种趋向随着5G 技术的广泛应用,或将推动传统出版业产生颠覆性变化。
近年来,抖音、快手、得到、喜马拉雅、悟空、知乎等知识服务新业态蓬勃发展。 这些新机构通过对图书产品全媒体渠道运营传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以得到APP 为例,通过创新讲书、听书、售书知识服务链条,针对一本图书实施全媒体渠道运营传播,上线7 天即销售超9 万册, 码洋超900 万元,APP 注册用户突破1600 万人。 随着5G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知识传播的内容、场景和模式将大变。
5G 网络有助于对人群进行更深层次的分众化识别,人际之间可以摆脱中间环节开展终端直通,这将导致分众化、小众化、个性化的群体进一步聚合,基于同好的社群进一步崛起。 互联网时代积淀下来的网络用户、 社群将进一步分化,并序列化,形成带有层次性的知识需求。
在前5G 时代,自下而上的草根“网红”已经开始对社会大众甚至社会精英“倒引领”。在5G 时代,这种“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出版传播方式将成主导。
综上,5G 范式下,知识传播已不是简单的消费投递。 出版者要解决的是谁需要知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在何种场景下需要的问题。出版者要基于新技术特征来创新内容,而不仅是为用户来创新。 场景式阅读体验,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要求,交互式、自发性学习模式,无不要求一种智能化匹配平台的构建。 出版者不仅要重新归纳、重组、体系化自有内容资源,还要广泛吸纳、选择、优化、融合来自物联网各种终端的资源信息。 出版者要依据未来技术场景对资源提前布局和加工,探讨将既有内容进行碎片化、素材化和结构化处理,让内容成为一种社交资源,成为人们于各种具体场景中平等对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