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报:突出特色打赢抗“疫”新闻仗

2020-06-15 02:37:06陈海涛
新闻前哨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报武汉社区

◎陈海涛

新冠病毒突然来袭, 繁华的都市暂停呼吸。 这场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带来史无前例的伤害。 但英雄的武汉人民没有屈服,众志成城,投身到惨烈的抗“疫”保卫战中。

武汉科技报人以媒体人的责任担当,闻“疫”而动,积极投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深入一线,记录发生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和事,服务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以期留下特殊历史时期科技报人的新闻印记。

一、快速反应,特殊时期打造融媒尖兵

1月23日,武汉“封城”,市民在骤然而来的灾难面前忧心忡忡。 当晚,武汉市科协副主席郑华来电,商讨开展一次针对疫情的专题网络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期望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疏导民众情绪的效果。随即武汉市科协与武汉科技报联合主办的竞答活动小程序上线,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中国科协领导的充分肯定。湖北省科协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向全省和全国科技报推介后, 多个省市科技报加入进来,参与人数暴增,迄今仅武汉平台统计,参与人次已超过300 万, 这也证明了全国科技报在科普方面的影响力和主阵地作用。

战“疫”初期,因为条件限制,报社采编人员均利用电话微信等居家采写稿件,后来发现战前策划难以执行到位,出稿效率低,经研究决定正式组建“科技战疫突击队”——主要由编辑部和网络部在汉骨干人员组成,共13 人,分为采访、网络发布、后勤保障3个组,每天由两位老总和两名采编人员值班,到报社策划选题,布置采访任务,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张若光全程参与指导甚至亲自来报社参加选题策划,更是增添了大家的信心。就这样,本报记者或亲临现场、或全天候连线,专家的声音、医院的血战、社区的故事都录在了手机、记在了采访本、刻在了心上,最后成了作品。

武汉科技报的采编队伍都比较年轻, 从没有经历过这种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采访。 这次利用特殊战场打造融媒尖兵, 借机培养年轻采编人员的新闻素养和媒体融合能力,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的协调效能,最终达到通过实战提高整体战斗力的目的。 事实证明, 效果良好。 抗“疫”期间,科技报端、网、微共发布融媒体作品5700 多件,10 多件报道阅读量达到10 万+。

二、深入一线,发掘抗“疫”新闻亮点

围绕“一线主战场”的医护人员,我们进行了重点选题策划。 其中对《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发出战“疫”倡议书》、《武汉唯一两院院士李德仁率在汉院士为一线医护工作者加油》、《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武汉医学会会长陈孝平院士向一线医护发出慰问信》等独家操作和对武汉儿童医院、武汉肺科医院、陕西援鄂医疗队、辽宁援鄂青年突击队等现场采访,给读者奉献出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宛若史诗般的存在。如 《每分钟行走在危险的边缘——全国首例儿童重症治愈背后》、《荧屏上的两次约会》、《防护服上的‘猪肉炖粉条’》、《在危险的边缘采集毒样》、《美女护士爱66 的我的战地日记》、《一个远赴深圳治愈者的康复日记》等新闻作品,充分展现了一线医护人员仁心大爱、 可歌可泣的敬业精神和整体风貌。

在战“疫”一线采访的同时,我们围绕“第二战场”——社区及志愿者和网格员、 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等进行了深度发掘。没有他们的付出,一线医护人员的战斗将失去后勤保障,一个千万人城市的生活秩序将陷入无序。本报记者们穿街走巷、访东问西,克服内心的恐惧,编写出了大批颇具感染力的作品,如《武汉科协人的战“疫”日记》、《城市守夜人的雨夜情思》、《科协书记主席送菜忙》、《分鱼分肉分火锅的“退伍军人”》、《他不在,社区还不习惯》、《女科技馆长的战“疫”心法》、《科学防控交出满意“铁南答卷”》等,正因为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有众多不计得失的平民英雄,才迎来武汉保卫战胜利的曙光。

武汉身陷疫情风暴中心,全国新闻精英聚焦主战场,恰逢网络传播时代,如何才能发现新闻、呈现亮点? 本报坚持在把握好导向同时,不纠结于事件类追究和质疑,而是另辟溪径,充分利用自己科技资源优势,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从科学抗疫和科普安民方面着手,开拓新天地。象本报用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请专家解读的众多病例病情、名家说医专栏推出的大量应急科普防疫知识等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三、倾情投入,在灾难中彰显人性之美

疫情肆虐, 繁华的都市突然按下暂停键。 作为老新闻人,我也在沉思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战“疫”初期,医疗资源紧缺,病床难求。 我去过协和、去过儿童医院、去过六医院, 看到病人的无助, 医护人员简陋的防护及超负荷的付出,深为痛心震撼。值班的午夜,我怀揣值班证明和记者证,独自一人去过全国知名的吉庆街, 去过百年江汉路和中山大道,也与独自一人在社区值守的年轻人交谈。走在寂寞无人的大街,穿行在无声无息的老汉口,我深深体会到这座英雄之城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代价。 当举起手机拍下一个个冷清寂静的画面时,我泪流满面,甚至停下自己的脚步抽泣。但我也深知,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在重大灾难来临时,不能深陷悲情不作为,更不能煽动悲情,而要在灾难中彰显人性之美,弘扬正能量。

难忘3月8日那天,风雨飘摇,我在办公室值守。 凌晨2 点多, 我突然看到武汉中山舰博物馆党委书记兼馆长何志林同志在微信上发的一首诗,题为《雨夜思》,问候自己的夫人和广大女性。 我很好奇:怎么雨夜发诗情? 视频连线过去,才得知他在社区守夜,这已经是他第11个通宵班了。看着他疲惫的面容,孤独的身影,毫无怨言的坚守,我感动得无语凝噎。

天亮了,我拔通副总编辑饶建平同志的电话,立即着手采访,当天便在本报融媒体专栏“党旗飘飘”发出《都市守夜人的雨夜情思》,被多家网媒转发。 当被报道者接到身在香港昔日战友打来的电话时,他说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因为每个社区的大门都有人守夜。 正因为有成千上万人在抗疫中无私无畏的付出,生病的都市才加速了复活的步履。

回想这段战“疫”的日子,每天陷入这座城市里人和事的感动中。 我为武汉人的勇气、坚忍和奉献精神自豪,为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而感动,更感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众多全国科技报社老总的来电加油。这些,都化作了我们一篇篇报道,一条条微信、微博,一幅幅新闻照片,在2020年初的抗“疫”战役中,科技报人用自己的努力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猜你喜欢
科技报武汉社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流翔高钙乡村e站专营店 迎来了全国科技报客人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26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歌剧(2020年4期)2020-08-06 15:13:32
我们在一起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武汉加油
3D打印社区
决战武汉
环球人物(2020年3期)2020-03-02 02:15:22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全国科技报信息化建设青海座谈会在西宁召开
科学导报(2017年43期)2017-07-09 23:52:54
群策群力 探索新方法
科学导报(2017年43期)2017-07-09 16: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