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高职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比较研究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020-06-14 10:2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职生本科生体育锻炼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300350)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是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再一次明确提出大学生体质测试不合格,不予毕业。虽然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体育锻炼是公认的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高职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对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本科生、高职生体育教育的规律,对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高职生体育锻炼习惯。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查找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采用王坤博士自行设计的《大学生锻炼习惯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信度为0.747,效度为0.769。随机抽取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1份,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本科生190人,高职生162人;

(3)数理统计法。将所得数据和信息归类整理,运用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2、结果分析

2.1、本科生、高职生体育锻炼情况比较

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持续时间及强度是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重要指标,表1调查显示,每周能够坚持锻炼3次及以上,本科生占45.79%,高职生占32.10%;每次锻炼时间大于等于30min,本科生占80.00%,高职生占72.22%;锻炼强度中等及以上本科生占73.68%,高职生占66.05%。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的比较显示,本科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要好于高职生。

表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高职生体育锻炼情况比较一览表

2.2、本科生、高职生体育人口比较

结合当前研究和我国对体育人口的界定,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在中等及以上。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体育人口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26.84%,高职生体育人口占调查人数百分比为19.75%。以上数据显示本科学生相对于高职学生更乐于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也较高。

表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高职生体育人口比较一览表

2.3、本科生、高职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比较

根据本研究调查问卷把体育锻炼习惯分为“锻炼行为”、“思维模式”和“锻炼效果”三部分,通过分析本科生、高职生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方式和影响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科生锻炼行为的平均得分为22.49±5.90,高职生锻炼行为的平均得分为21.85±5.48,本科生、高职生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本科生思维模式平均得分35.37±8.73,高职生思维模式平均得分为33.54±8.89,本科生、高职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本科生锻炼效果的平均得分为28.14±5.36,高职生锻炼效果的平均得分为26.35±5.02,本科生、高职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科生体育锻炼习惯平均得分为86.01±18.82,高职生体育锻炼习惯平均得分为81.74±18.04,本科生、高职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本研究的统计,本科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状况要优于高职生,本科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稳定性更高、自动化程度更高,锻炼的效果也更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科学生体育课程课时要比高职学生多,本科学生的纪律性较强,自我要求严格,所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情况相对较好。

表3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生、高职生体育锻炼习惯比较一览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体育人口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3.58%,每周锻炼次数少于3次的学生占60.51%,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有7人每周锻炼次数为0,占调查人数的1.99%,这不是个别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2)从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每次锻炼的强度等指标来看,本科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要好于高职学生;从体育人口分析来看,本科生中体育人口所占的比例要高于高职生,数据表明本科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明显强于高职学生;

(3)从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来看,本科生在锻炼行为、思维模式、锻炼效果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得分均高于高职生,且在思维模式、锻炼效果以及体育锻炼习惯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本科生的整体体育锻炼习惯要优于高职学生。

3.2、建议

(1)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只有兴趣与目标一致时,才能促进兴趣进一步的发展,使兴趣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在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水平;另一方面利用灵活、新颖、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升体育课堂效率。大学是学生最后的系统参与体育锻炼的阶段,大学体育课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不断深入课程改革,提升体育课堂效率。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重视体育技能传授的同时要注重科学体育锻炼知识讲解与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够自主的锻炼,并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在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要采取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管理,加强学校体育氛围营造。通过本研究调查,本科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虽然好于高职生学生,但是体育人口数占样本数不到1/3,说明学生整体的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要想通过每周一次的体育课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显然不可能,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督与管理。有研究表明,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合理的引导和一定强制的监督能够有效使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学校可以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比如强制学生每周完成一定量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并明确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组成部分,按一定比例计入体育课程成绩,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进而营造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完善课程设置,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是促进大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重要因素,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但是从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部分高校体育课时并没有达到教育部文件要求,特别是高职学生差距偏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高校要以此为契机,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设置,确保体育项目和体育课时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猜你喜欢
高职生本科生体育锻炼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